慈禧太后的葬禮高調奢華有內涵,爲什麼送葬的人卻紛紛捂住口鼻?

未待遺臭萬年,先行臭了一路——這一幕出現在慈禧葬禮上。

1909年11月9日,已經死了一年的慈禧太后的奉安大典正式舉行,把她的棺材從京城抬到遵化清東陵下葬。

按照古老的習俗,葬禮上出現了不計其數的紙人紙馬,宛若殭屍大片,友邦驚詫萬分,後來我們看香港的殭屍片都是清朝服飾,概以此為原型。

“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這一句是老太太生前對外開放的口號。

“量世界之物力,結吾陰世歡心”,這一句體現在老太太死後的冥器上。

傳統的太監宮女、侍衛親兵、童男童女、八旗紙甲,自然必不可少;而現代化的新軍士兵、洋槍洋炮、歐式馬車、也都齊齊上陣,相約為老太太到陰世間打響頭炮,恭迎老太太奉安。

清政府外務部專門在東直門附近一個高處搭建一座觀禮臺,滿足友邦人士的觀摩要求。全場洋大大們被近八千名抬轎子的人員規模以及更大的紙人紙馬規模給震精了,莫不是清廷把紫禁城裡的旌旗儀仗全都亮出來了?

慈禧太后的葬禮高調奢華有內涵,為什麼送葬的人卻紛紛捂住口鼻?

與此同時,哪怕是隔著幾十米,也能聞到大隊駱駝、騾馬的屎臭味道,夾雜著轎伕骯髒長袍散發的怪味,沒準兒還有慈禧老太太攢了一年的屍臭,它夾雜著刺鼻的香料味道,與這一幕陰慘慘的宏大鏡像相得益彰,無怪乎轎伕隊伍裡也有人忍不住捂住口鼻。

慈禧太后的葬禮高調奢華有內涵,為什麼送葬的人卻紛紛捂住口鼻?

紙人紙馬紮的越光鮮,越襯托出真人轎伕服侍的襤褸骯髒,這符合慈禧老太太的定位——我死之後,豈管你凡世濁浪滔天?頤和園建的漂亮一點兒,這才是大清的門面,至於艦隊,誰要去看?

慈禧太后的葬禮高調奢華有內涵,為什麼送葬的人卻紛紛捂住口鼻?

幸虧一位荷蘭人給我們留下了如此珍貴的現場相片資料,直隸總督端方的隨從隊伍裡倒是混有幾名天津某照相館的工作人員,之前送葬的一路,二百四十多里,也算他們拍攝的較有節制,沒人喝止。到了清東陵下葬的時候,由於天色較暗,他們使用了鎂光燈,把隆裕太后嚇了一大跳,回京之後就把端方的直隸總督給擼了。

慈禧太后的葬禮高調奢華有內涵,為什麼送葬的人卻紛紛捂住口鼻?

話說這一路走了整整5天,越到最後,臭味越衝,有一種新味源從轎中頑強的滋長,那是來自於馳名中外的“滿漢全席”,為了避免庚子國難慈禧狼狽西狩時餓得啃棒子的命運,操辦部門貼心的給老太太準備了一桌滿漢全席放在轎子裡,以備她黃泉之路上當點心,最後全是一股子臭豆腐味。

慈禧太后的葬禮高調奢華有內涵,為什麼送葬的人卻紛紛捂住口鼻?

慈禧老太太如此留戀人間繁華,以至於19年後,她忍不住在孫殿英將軍的協助下,從定東陵裡又爬了出來,最後感受了一下新時代的新鮮空氣,是的,她當時那一路也被燻壞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