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孩子的呐喊:你们还要我怎样?

一个孩子的呐喊:你们还要我怎样?

下面是一个来访者的自述:(自述内容经来访者的同意,有适当的修改)

从小到大,我一直很努力争取爸妈的赞美与肯定。爸妈对我的要求很高,但从来不夸奖我。

外人看来,他们学历高、薪水高,而且待人和善,都觉得我有这样的爸妈,实在是太幸福了。但实际上,当我做不到他们的要求时,他们会对我说很难听的话、骂我很蠢;然后,带我出门时,又好像我们的感情很好,父慈子孝,让我觉得非常困惑。

他们时常会说:“我花这么多钱供你念书,念出一个好成绩、有一个好成就,就是你报答我们的方式。”所以我一直很努力,也很希望能够获得他们的肯定或赞美。

只是,不管我多努力,对他们好像“都永远不够”。

在家里,他们总是可以找到新的方式来挑剔我、嫌弃我;在外面,他们把我的成就、表现挂在嘴边,让他们可以跟亲朋好友炫耀、比较,让他们可以抬得起头来。

很多时候,我常常觉得,我就像是他们的名牌包。夸张的说,如果我表现得不好,他们就会毫不犹豫地把我丢掉。

我忍不住的想:

“他们真的爱我吗?如果爱,为什么从不关心我的感受与想法呢?”

“是啊!人怎么可能会去‘爱’一个名牌包,在乎名牌包的感觉、在想什么呢?”

可是我不敢这么想,更不敢提出“希望你们理解我”的想法。我会告诉自己:“自己还不够好,我还要继续努力,才能让他们表现得‘更爱我’才行。”或是,他们可能是爱我的,只是没有表现出来……

一个孩子的呐喊:你们还要我怎样?

“天下无不是的父母”,大家都是这样说的,而我也想相信:“他们做的一切,不管再怎么让我不舒服,或许只是方法错了,或是过于极端,但都是为我好而已。”

只是,当最近我决定放弃我原本高薪的工作而去从事非营利组织工作时,他们的反应非常大。大到我爸打了我一巴掌,我妈哭着说:“我感觉自己很失败,儿子这么不听话!”这我都接受,毕竟这件事很明显违背了他们对我的“想法”。

然后,当他们说出电视剧那般的狗血台词:“我们没有你这样的儿子”时,我的脑袋“嗡”的一下懵了,那一刻“一旦我失去了‘名牌包’的价值时,没有让他们炫耀的价值时,他们可以很容易地放弃我,毫不犹豫!”的想法占据了我的内心。

看清这件事,我很痛苦。这不只是“原来我让父母失望了”那么简单而已,还包含了更让我最心痛的部分:

原来我努力追求的,“希望他们能够认同我、肯定我,希望他们真的爱我……如果我表现够好,他们就会爱我了……”这个目标,是假的,是不可能发生的。

他们爱的,永远是那个可以让他们“生活加分”的我,就像爱一个名牌包一样;但是,他们不爱我这个人,不在乎我这个人的想法与感受。

“我只是他们的延伸、他们的附属品、他们财产的一部分而已”

“我永远得不到他们的爱,如我想像的那般无私的爱”

“看清这件事,让我极为心痛”

“我不敢承认这件事,可事实就是这样……”

一个孩子的呐喊:你们还要我怎样?

在心理咨询室中,类似这样的故事,一再地上演着……

在传统文化观念里,我们总认为“天下无不是的父母”、“父母的爱总是无私”、“父母的举动总是为你好”;如果父母做得不好或有不是的地方,那只是他们不懂表达,并非他们真的不爱。不会有自私的父母。

我同意这样的说法,绝大部分的父母是爱自己的孩子的,这一点必须承认。

但在实际生活中,不论受教育多寡、社会阶层高低,有些父母,他们从来没有感觉到爱,也没有好好被爱过;如此,他们很难如这社会期待地“无私地爱这个孩子”或“正确的表现对孩子的爱”。反而是充满了要求、有条件式地,甚至是把小孩当成一项“物品”般地经营,只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与期待。可能在他们的眼里,这就是他们表现“爱”的做法。

因此,当孩子觉得痛苦而向外求救或释放出信号时,社会上“父母总是无私的”与“有足够物质就是好父母”的刻板印象,就会让外界对这些小孩说:

“你要知足,你已经非常幸福了,要懂得感恩”

“你怎么会这样就觉得痛苦,真的是没吃过苦,抗压性太低。”

“你这孩子怎么这么不知足、不孝顺”。

殊不知,当父母将自己的想法强加于孩子身上时间,便成为了披着“无私”外皮的“自私”行为!

于是,孩子无法向外“救助”又无法对内“反应”,就只能被迫吞回自己的痛苦、怀疑自己的感觉、默默继承父母表现“爱”的方法。继续允许父母把自己当成财产,不停地被要求、被期待,努力的满足父母,然后,不能有自己的感觉与想法。

不能相信、不能承认自己的感觉;在非常痛苦时,还要责备自己:是自己抗压性太低,是自己不知感恩,使自己不知足……这种无法言喻的痛苦处境,却令人心痛地常见。

对于很多在亲子关系中受创的孩子,要去承认那些伤痛,其实是非常不容易的。毕竟他们已经认为这种痛苦,是正确且应该承受的,是“份内事”!

如果承认“自己的父母会让自己受伤”,就可能让孩子发现:“原来我一直期待着、努力想得到父母真正的关爱,但这个爱,可能从来不存在。”这是一件很悲伤、残忍的事。

我相信父母们都是爱自己的孩子的。那么又有多少父母正确的向自己的孩子表达和传递了自己的“爱”呢?有时光有好的初衷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有正确的方法、倾听孩子内心需求的耐心,以及“知错能改”的行为才行。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