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欣赏|诗意斜阳


美文欣赏|诗意斜阳


斜阳,尤其是夏秋两季傍晚时分的斜阳,温暖而不燥热,美丽而不耀眼,柔和而不暗淡,沉稳地把太阳的余晖慷慨地挥洒给大地万物,这是一天当中最具诗情画意和最令人遐思冥想的时刻。

朝阳和夕阳,正如春雨和秋雨一样,给人的感觉是不同的。前者朝气蓬勃,蒸蒸日上,象征希望;后者虽美却短暂,预示着终结。所以,古往今来,文人墨客对它们的感慨之作不胜枚举。相比之下,斜阳,美到极致,却又在短暂的停留之后,渐渐隐入茫茫无边的夜幕之中,未免带给人们丝丝忧郁,引发人们的惆怅之情,从而触动了农耕时代人们内心深处的思乡、盼归、怀旧等情绪。

美文欣赏|诗意斜阳


崔灏在黄鹤楼上极目远眺,暮色苍茫,夕阳晚照,烟波浩渺,思乡之情涌上心头:“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王维的《渭川田家》:“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描写了初夏傍晚夕阳西下的农村牛羊回归、老人倚杖、麦苗吐秀、桑叶稀疏、田夫荷锄一系列宁静和谐的景色,表现了农村平静闲适的生活。还有我们熟知的李商隐“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刘禹锡“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范仲淹“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宋祁“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马致远“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等等,充分地表现出诗人的对时光流逝的惆怅,对过往情怀的抒发和对美好事物的留恋。

美文欣赏|诗意斜阳


夕阳无限好,意境更高超。在那一片脉脉斜晖里,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沉思和体会。我最喜欢主席诗词中描写的“雨后复斜阳,关山阵阵苍”夏日傍晚雨后斜阳照耀下的祥和、宁静。这时候,暑气已消,烈日不再,空气清新湿润,植物苍翠欲滴,夕阳柔和美丽,西天晚霞灿烂,远山、近水、城市、村庄、树木、道路、庄稼都笼罩在一片朦胧的金色余晖里。我想起多年前在《读者》上看过的一篇文章。这是一位非洲探险家写的。那也是一个夏日雨后的傍晚,非洲大草原上落日西斜,巨大的橘红色的斜阳普照辽阔的草原。西天上,晚霞争奇斗艳,美丽无比。这时候,一只猴子采摘了野果,准备回家。当它看到西方天际上的美丽画卷时,不禁放下野果,蹲在那里良久凝望起来。最后,当夕阳落尽、暮色四合时,它才慢慢站起来,怏怏地走向巢穴,居然忘了拿它的野果。也许是斜阳和晚霞勾起了这只猴子对过去的回忆,触动了它心底的某些柔情,使它惆怅不已。这就是说,面对斜阳,不仅是人,甚至某些动物,也会触景生情。

美文欣赏|诗意斜阳


秋日的斜阳也很美,但却更加多了几分伤感。秋风萧瑟,衰草连天,万木凋零,凉意渐浓。山经秋而转淡,秋入山而倍清。这时候的斜阳不像夏天那样浓了,而是淡了许多,天空显得高而远,大地景色由翠绿而渐次变黄,整个氛围变得清亮、透明、深远、苍凉,不似夏天那般温暖、湿润、朦胧、神秘。容易让人想起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想起范仲淹的《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每当秋天黄昏,落日熔金,西天一片绚丽时,我就会想起小时候的一件事。那时候,农村贫穷,经常有要饭的人。那一年,入秋不久的黄昏时分,夕阳的余晖映照着整个村子,房屋、树木、水塘以及街上闲谈的人们,都被镀上了一层金色,仿佛童话世界一般。这时,打村子西边来了一个要饭的老人,进了我家院门,站在院子里,那年月,来个要饭的并不稀奇。我奶奶往他的破口袋里倒了一碗米,又塞给他一个窝头。那老人点头哈腰一个劲地致谢,他一翘一翘的白胡子在斜阳中被染成了金黄色,他那破烂的黑大褂也变成了紫檀色,透过裤子的破洞能看到他黑瘦的腿,后背上开了线的补丁布片在秋风中一飘一飘的。我目送这个老人走出院子,走向村子东边通往村外的土路,他瘦弱的背影渐渐消失在斜阳映照下的土路尽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夕阳西下,人回家,鸟归巢,可他的家在哪儿呢?

美文欣赏|诗意斜阳


我们的祖先经过漫长的观察和思考,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认识到天人合一,这是相当了不起的,它可以说是中国哲学的总源头。万事万物都有共同规律可循,人的一生和一年四季,从朝阳到夕阳和从少年到暮年,事物不同,但道理相同,规律相近。所以说,读《春秋》,在人事上见天理;读《周易》,在天理上见人事。仔细想想,确实如此。

人的一生,怎样过的都有,但要过得有深度,有广度,我想说的是,无论世道如何艰难,不管人生际遇如何不堪,请一定不要放弃对诗意生活的追求和对美的享受,它会让你纵是在布满荆棘的生活之路上,也能发现荆棘之上的花朵和怪石嶙峋中顽强生长的绿草。


美文欣赏|诗意斜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