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道何曾负善人?

观看冯梦龙《喻世明言》中,有句话感触最深,那就是“天道何曾负善人?”讲的是卖油郎金孝,在厕所方便时,捡到一个布包,里面装了三十两银子。三十两银子价值多少人民币?如果用大米的购买力进行粗略估算的话,明朝万历年间,一两银子可以购买大米二石,那么三十两银子价值人民币约19800余元。

天道何曾负善人?

金孝拾到钱物

这是一笔不小的巨款,当时金孝觉得捡了个大便宜,油也不卖了,挑起担子就回家了。归家他就给老妈报喜。他老妈是个明事理的人,听了金孝一番讲解之后,语重心长地对儿子说:“这银子不是你辛苦挣来的,只怕无功受禄,会反受其殃。你去找到失主,把银子归还给他。这也是积阴德,皇天必不负你”。这金孝愿意听老妈的话,就出去寻找失主。

天道何曾负善人?

拾银交给母亲

结果,那失主怕要分给金孝赏金,硬说自已丢了银子五十两,诬陷金孝贪污了他的银两。结果是一起扭送到官府,所幸那位“法官”大人清明,问失主:你说你丢失了五十两银子,那这三十两肯定不是你的。于是,判金孝领三十两银子侍奉老妈。那失主结果是,“欲图他人,反失自己”。

天道何曾负善人?

母亲教育金孝物归原主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有捡到钱物及时归还,也有捡到不还的案例。比如,我们曾看过许多新闻,的哥、清洁工人、市民拾金不昧,捡到钱物归还失主的报道。据乌鲁木齐曾作过一次公民道德状况调查,八成的巿民捡到钱物会归还。这说明,拾金不昧仍然是社会的主流道德意识。

天道何曾负善人?

“法官”做出判决

生活都有两面性,那么不还的案例也不乏其人,甚至还有通过法律途径讨还的。据律师解读,拾到遗失物不归还,失物数额较大的遗失人可以追究拾得人的刑事责任,比如侵占罪、盗窃罪和诈骗罪等;数额不大的可通过民事诉讼要求返还其遗失物。

天道何曾负善人?

欲图他人 反失自己

读史寓今,天道循环。正如卖油郎金孝和失主,图银子的反失了银子,不要银子的反得了银子。人只要心存善念,天道必不负善人。大家说,是不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