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原創:口頭禪「但是」,漸漸毀掉你

心原創:口頭禪“但是”,漸漸毀掉你

寫在前面的話:

最近,公眾號後臺經常收到來訪者的求助諮詢,我找出一個比較典型的問題,如下:

“趙老師,您好,我在一家500強大企業做了七年,身體嚴重透支,前段時間不得不住院調理。醫生和家人都勸我重新開始,尋找新的出路,我對目前的工作也是深惡痛疾,如今的我迫切想要離開,但我不知道的是,到底我需要掌握什麼新的能力才可以離開?如何進行明確的瓶頸規劃?離開都需要注意哪些問題?以及從您經手的職業諮詢案例來看,像我這樣離開體制內大企業,現在的出路如何?他們現在都有走出原有的迷茫嗎?是如何真正走出來呢?盼復指導”

遇到類似的問題,我特別感受來訪者迫切改變現狀的急迫心情,但是因為人的個體性格差異和內驅系統,往往結果也大相徑庭。

我結合之前的案例思索了良久,我腦海裡閃現如下一行字:

或許,你腦海裡的那條路僅僅存留在幻想裡,它其實不存在。”

真正關鍵在於,在舒適區你真的有膽識和勇氣去走一條不同尋常的路嗎?


心原創:口頭禪“但是”,漸漸毀掉你

“但是”小姐心有不甘,裹足不前

六年多前的一天,我接到一個對我影響深遠的職業案例,就是這個案例,讓我做出了系統學習心理學的決定。

事情是這樣的。

這位諮詢者當時在一個500強企業做技術,幹了七八年了,她告訴我,一是大企業內部分工精細,沒有辦法接觸到其他的崗位和新鮮的資訊,也沒有辦法提升自己的視野;三是技術工作讓她倍感疲倦,長久下去也不利於自己的職業發展。

於是她前來諮詢的問題就是:“如果換個單位重新找一份工作,是否可行?”

我梳理了她的過往,通過她的表述,依稀能感覺到她那顆不甘平凡的心。

“嗯,能夠感受到你有一顆追求新生活的心,你在你所不喜歡的職業裡掙扎了七八年,想必你現在無法忍受現狀才迫切找到我,加上之前深入的職業和自我探索分析,我覺得你也具有很多職業可能性。因此我建議你不妨大膽決定,換家企業慢慢起步,實現你想要的生活。”

就在我準備收尾的時候,對方的問題雨後春筍般的提出來

“但是,趙老師,我對自己的能力沒有信心。我認為自己沒有一技之長,擔心根本沒法找

到工作養活自己!”

“嗯,那就多給自己一些時間,騎驢找馬,再 去利用業餘時間打磨一項技能,有了一技之長再 跳槽。”

“但是,老師,我不知道自己到底要打磨哪項技能,我曾考慮過做心理諮詢師,但不知道自己是否真的適合......”

“心理諮詢需要長期的累積過程,不是一朝一 夕就可以成就的,建議你平時兼職時候系統學習心理諮詢,在學習的過程中去充分實踐,後期需要花費一些錢,在某個特定領域去深造,所以道路是很漫長的,細水長流。”

“但是,老師,我聽說心理諮詢師的學習成本都很貴,萬一後面我做不了這行,之前的培訓費豈不白白浪費了?”

我發現,無論給予什麼建議,他的結果都是但是,我的心好累,漸漸失去給他建議的意願,讓我內心很疲憊。

“但是”的口頭禪,阻礙你無限的未來

不知道你在工作或生活中,可曾遇到過類似的“但是先生”或“但是小姐”呢?

通過多年心理學的實踐,我總結了“但是”背後的心理成因大致有以下兩點:

1、每一句“但是”的背後,都是一種自我認同感低,且深切的自卑心理

這些喜歡說“但是”的人,骨子裡往往有一種深切的自卑。

  • 每一句“但是”的背後,都是每一個自卑的人在找尋藉口維護可憐的自尊心;每一句“但
  • 是”的背後,都在試圖向你傳達這樣一個信息:你看,我淪落到今天這步田地,不是我個
  • 人能力問題,是外在條件等不允許

就像前文案例中想要脫離困境卻遲遲走不出第一步的“但是小姐”:事實上,如果你仔細分析對方的成長經歷,一定能找到蛛絲馬跡,儘管他們遇到的境遇不盡相同,但大體上,這類人在成長過程中要麼長期缺乏身邊人正面反饋,要麼就是自己不願付出努力,希望天時地利人和,一旦出現問題,他人和環境就成為了為自己開脫的光鮮的藉口,獲得內心的心安理得。

2、每一句“但是”的背後,都是逃避問題的思維方式在作怪

再深究下去你會發現,那些口口聲聲“但是”、“但是”的人,根本就不想真正解決問題,而是一味地逃避問題。

當我察覺到“逃避問題”的思維後,對於那些試圖讓我給她們提供諮詢案例作為人生參照的人,我的回答是這樣的——

  • “事實上,別人怎麼樣終究是別人走出來的路,他成功了不代表你可以,他不可以不代表
  • 你就一定失敗。關鍵是你是怎樣認為的,你是否下定決心從事這個職業?”

太多的人渴望知道別人的生活,但你能知道的永遠只是表面:那個看似光鮮亮麗的表面背後,付出的大段努力和艱辛是你看不見的,如果因為你沒有付出同等的努力而達不到預期,是否意味著再次否定自我呢?

很多年前,心理學家斯科特·派克在《少有人走的路》中就一針見血地指出了根源所在——

“規避問題和逃避痛苦的傾向,是人類心理疾病的根源。人人都有逃避問題的傾向,因此大多數人的心理健康都存在缺陷,真正健康者寥寥無幾。有的寧可躲藏在頭腦營造的虛幻世界裡,甚至完全與現實脫節,這無異於作繭自縛。”

跳脫“但是”的思維慣性,你才可能創造未來

心原創:口頭禪“但是”,漸漸毀掉你

在這個問題上,可以提供一個簡單實用的方法,那就是——

你要學會區分兩種痛苦:一是逃避問題帶來的痛苦,二是直面挑戰帶來的痛苦。

總是喜歡說“但是”的人,必須要從兩者之間選擇一種痛苦去承受。

1、逃避問題帶來的痛苦是消極的痛苦,最終只會導向消極的結局

當一個人選擇逃避問題時,問題會一直襬在那裡,無法得到解決。

你不停地“但是”、“但是”,實際上在找各種藉口拖延改變,最終的結果就是無路可退,人生的路會越走越窄,最終這種痛苦會進一步深化擴散,演變成嚴重的心理問題。

2、直面挑戰帶來的痛苦是積極的痛苦,它會導向光明的未來

一旦你決心直面問題做出改變,一開始也會痛苦,但說明至少你已經開始動手解決問題了。

在這個過程中,你遇到的困難和挫折並不在少數,但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你的潛力被激發出來,能力得到了增長,你會變得越來越強大,最終成為生活的強者。

哪有什麼無路可走?只是你被自己的思想禁錮了未來

和你分享一個真實的故事吧。

故事的主人公也是我的一名諮詢者,論起來,她工作8年,是大型企業一名非常普通的行政管理人員,行事低調,在人群中很容易被忽略。

這位主人公叫小珊(化名),本科畢業,家境貧寒,學業優秀,畢業後就一直在企業擔任行政工作,從普通的行政人員,慢慢步入了行政經理的崗位,但是她後來漸漸厭倦瑣碎負責的行政管理工作,找到我諮詢是否有其他的可能。

通過對她深入的職業和個人探索等,結合她的職業興趣,從眾多的個人興趣點重合後,我給她的建議是:慢慢從瑜伽師做起,尋求突破。

原來,她三年前酷愛瑜伽,空餘時間基本在瑜伽館裡調養身心,釋放壓力,漸漸完成了很多高難度動作,也考取瑜伽證,想著從瑜伽入手,讓更多人體會瑜伽的魅力。

小珊後來和我反饋說,她做瑜伽老師一個月賺一萬是輕輕鬆鬆的,同時瑜伽是一門養身技術,即便這家瑜伽館倒閉了,也可以去其他家應聘:當然,除了打工,她也可以成為自由瑜伽師或自己開創一番事業。

她告訴我,如今網約店的形式是未來的一個趨勢:她只需要用心打磨瑜伽的技術,在業內做到一定名氣之後,一旦自己獨立出來,完全可以帶些學徒,然後利用網約店的形式,找個瑜伽館作為工作室,帶個四五個瑜伽師就完全夠了,只要顧客有需要,就可以直接在網上預約,沒有被催著辦卡的壓力,而這些瑜伽師也不需要考慮銷售的壓力,安安心心做好服務就可以了。

當然,小珊的野心還不止這些:一旦品牌打出來之後,她們還可以聯繫一些廠家做些配套的產品,例如瑜伽墊、瑜伽音頻文件等給自己供貨,也可以銷售給顧客,這樣最大化節約成本,也可以創造額外的利潤和收入......

看著小珊寫來的洋洋灑灑的反饋及對未來的暢想,我不禁對她的商業思維頗為讚歎,同時對這個妹子豎起了大拇指。

真正的差異在於:類似小珊這樣的瑜伽愛好者在一個行業沉浸了多年,她們對行業的運營規律瞭若指掌,這為她們未來的道路奠定了紮實的基礎;而在職場中,又有幾個看似光鮮的上班族對自己所處的興趣能有如此的掌握和洞察呢?

如果有一天,小珊真的做成了,甚至有可能拿到了風險投資,我一點兒也不吃驚:因為她的身上具備一個特質,那就是真正帶著頭腦和心去做一件事,在我們看不見的地方,她們一直在積累與成長,同時又有自己的分析和思考,這樣的人未來不成功,那才是真正的不公啊!

各行各業莫過於此。

回到文章引言部分的問題上來。

事實上,如果一份工作都已經讓你的身體出現了病變,就已經到了必須改變的地步了。

問題在於,走出去真的很難嗎?

  • 其實,任何行業都像一個金字塔,塔尖的人永遠會看到最美的風景:但問題是,你真的願
  • 意放棄眼前的穩定和安逸,衝出思維的牢籠去開拓自己的天地嗎?

但是,在你的心裡,你早已把很多看似“不體面”的選項給刪除了不是麼?

趙默說:貧富日益階層化,但是階層化的背後是無數普通人,夜以繼日的奮起直追,他們衝破思維的牢籠,尋求自我價值的突破,而其他人,只可仰望他們的成功,望洋興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