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普陀寺初名「泗洲」,這個稱號有著很多傳奇的歷史來歷

南普陀寺初名“泗洲”,這個稱號有著很多傳奇的歷史來歷

南普陀寺位於鷺島東南,五老峰下。五老峰為鷺島八大名勝之一,稱“五老凌霄”,坐山面海,與太武山隔海相望,下有“大石嵌空,其下虛敞”的天然巖洞,據清乾隆《泉州府志》、嘉慶《同安縣志》記載:“五代僧清浩所建,其初名泗洲”,說明五代僧清浩就此巖洞結茅住修,該泗洲是為南普陀寺前身發祥地的首稱,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故稱南普陀寺是鷺島唯一具有千年歷史的古剎。

1000多年來,南普陀寺的興革盛衰,均與地方社會不同時代的歷史發展密切相關。

唐末五代,隨著大批中原移民徙居福建東南沿海地區,土地開發和人口劇增,促成改大同場升級為同安縣。在大規模人口遷徙和開發高潮中,有陳、薛兩家族跨海首登嘉禾嶼(今廈門)拓荒。五代僧清浩亦於此時進入鷺島,依五老峰巖結茅住修,稱“泗洲”。關於“泗洲”的稱號有著很多傳奇的歷史來歷。

泗洲和尚為唐朝西域碎葉高僧,與李白同鄉。唐高宗龍朔元年(661)到江蘇洪澤湖畔的泗洲臨淮縣,建“泗洲院”,弘法傳經佈道,聲名遠播。圓寂後,後人為建泗洲塔紀念,李白曾寫《僧伽歌》稱頌泗洲。相傳唐末乾符年間,黃巢起義,揮軍南下,泗洲佛化身為身披大袈裟的和尚,趺坐於大軍進軍的大道中。兵將強拉不動,如磐石落根,要求面見黃巢。兵將回稟,黃巢騎馬來見。和尚面勸黃巢,應多行善事,勿濫殺無辜。黃巢一時性急,揮劍將其斬首,詎料首級落地,躍起自合。黃巢大驚,下馬謝過,面許所請,揮軍繞路而過。後人為紀念泗洲抗暴保民的功德,用大石雕造和尚原形,盤坐於就義址,雕像頸部留有劍砍痕跡。

南普陀寺初名“泗洲”,這個稱號有著很多傳奇的歷史來歷

唐末,中原大亂,王潮兄弟帶領大批士族移民入閩。移民們為感念泗洲和尚的大德。在路過的嶺頭、路口以及居住的村莊,都供有石雕泗洲和尚聖像,作為抗暴安民的神靈。在閩南同安一帶移民居住的地方,都建有泗洲院,奉祀“泗洲佛”。據《同安縣志》記載該時期建有許多“泗洲”,同安大輪山梵天寺遺址、同安杏果院、北辰巖等都有初稱“泗洲”的記載由此可見,五代僧清浩將他在鷺島依巖結茅的住所,稱為“泗洲”,故清浩應是隨中原移民而來的禪師

清浩之後,及至北宋治平年間(1064——1067),方有一位苦修禪行的高僧文翠上人就泗洲舊址住修,改稱“無盡巖”。據有關地方史志看來,自唐末五代至元末明初,僅有此兩位禪師進島依巖住修見於歷史記載。造成這一歷史現象的原因是:鷺島孤懸海外,海上“往來有風濤之險”,島上風沙大,水源缺,土地資源貧乏,進島開發的移民人數不多,社會經濟發展相對滯後。直到明代,由於“禁海”,遂將鷺島列為抗禦海寇的海防要塞,在島上創建中左千戶所城,駐紮重兵。於是沿海居民紛紛徙居島上,開始對鷺島進行全面開發。這樣使流放進島的覺光和尚,得以應機募化開建普照寺。

摘自《南普陀寺志》之“寺院沿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