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萬億美元基建計劃明年能否上路?中期選舉後或見分曉

【綜合報道】特朗普總統在今年2月公佈的計劃裡提出,將整修全美道路、橋樑、港口和公共交通的基建計劃預算從1萬億美元提高到1.5萬億美元。然而,由於兩黨對於“錢從哪兒來”難以達成共識,基建計劃暫時陷入停滯。

白宮經濟顧問庫德洛(Larry Kudlow)近日表示,特朗普總統或將於明年推進輸油管道建設計劃。該計劃一度被視為基建計劃的開端項目,此前一直因可能造成環境汙染而受到紐約等州的反對。而包括該項目在內的1.5萬億美元基建計劃也都遲遲沒有落地,相關磋商幾度停滯。

中期選舉將至,基建計劃能否如期於明年上路,屆時將見分曉。

1.5万亿美元基建计划明年能否上路?中期选举后或见分晓

特朗普2017年6月9日在交通部就基建計劃發表演講。(圖片來源:路透社)

未來十年只規劃了2000億聯邦撥款

在1.5萬億美元基建計劃裡,白宮在未來10年裡只規劃了2000億美元的聯邦資金。換言之,其餘1.3萬億美元資金都要靠私人投資和地方政府。但許多地方政府之所以遲遲不改善當地破舊的基建設施,就是因為沒有足夠資金。

有分析認為,聯邦的2000億撥款最後還會“縮水”,因為地方政府可能會把分到的撥款用於已有的基建項目,而不是如白宮設想的那樣,用於投資新的項目。

“錢能從哪來”是各界對基建計劃最懷疑的地方。特朗普曾提過一些增加政府收入來“補貼”基建的計劃,如增加汽油稅。但在油價下跌、汽車油耗下降、電動車和混合動力車越來越流行的情況下,此舉並非長久之計。於是又有人建議,可以考慮徵收里程稅(vehicle miles traveled)而非汽油稅。還有專家提出資產回收(將政府所有資產出租給私企)、對Uber等新型交通方式加稅等解決方案。

兩黨爭議

“PPP模式”

在《財富》雜誌今年7月舉辦的一場活動上,聯邦交通部長趙小蘭在回答基建提案為何被拖延時說,主要是在如何利用2000億美元聯邦撥款來負擔1.5萬億美元的計劃上,兩黨存在分歧。

1.5万亿美元基建计划明年能否上路?中期选举后或见分晓

今年7月,聯邦交通部長趙小蘭在(Elaine L. Chao)與《財富》雜誌主編穆瑞瀾(Alan Murray)對談。提及1.5萬億美元基建計劃時,趙小蘭說:“我們希望促成兩黨達成共識。”(圖片來源:《財富雜誌》)

如今兩黨談到財務問題時總是難以達成共識,當下最可能讓兩黨能就預算達成共識的議題,恐怕就是增加國防支出——今年的財政預算中有7160億美元流向了五角大樓為首的國防相關部門。下一個10年,國防支出預計將增長6萬億美元,重金都花在了國防上,留給基建的錢就必然會減少。

實際上,兩黨都沒有迴避過民生工程的重要性,雙方的爭議點在於支持基建的錢該從哪裡來。共和黨反對增加政府支出,擔心持續擴大的財政赤字給政府造成債務負擔,因此傾向於引入私人資本的PPP模式(public-private-partnership,公私合作伙伴關係模式);民主黨則質疑PPP模式是對基本政府責任的背叛,他們傾向於增加政府支出——眾院民主黨人2月曾提出他們的1萬億美元基建提案,這1萬億直接來自聯邦政府。

PPP模式是特朗普基建計劃的基石,即通過政府機構和私人成本之間的合作,來設計、融資、建設並經營基建項目。這一模式曾運用在美國的私營收費公路及一些備受矚目的基建項目中,如拉瓜迪亞國際機場40億美元的改造計劃和加州8.52億美元的Persidio Parkway計劃。

為了助推PPP模式,特朗普提出了一些鼓勵私有化公司投資基建的計劃,提議將審批時間縮減到2年甚至更短,並將運用資金來刺激私營組織投入資本。

PPP模式不失為一種雪中送炭之舉,能在避免政府債務大幅增加的同時推進基礎設施翻修工程。然而PPP模式也有其弊端,如裙帶資本家可能借此得勢,加劇腐敗;可能導致地域間發展不平衡,因為私企多半傾向於投資那些位於繁華地區、回報率高的基建計劃。

PPP模式最大的問題在於私人資本的逐利本質與基建的公共福利屬性有重大沖突,在實際執行時也困難重重。

基建計劃涼了又熱 成中期選舉籌碼

現在中期選舉將至,兩黨又開始把基建計劃提上臺面。特朗普3月曾表示,基建計劃可能要等到中期選舉後才能啟動,因為“民主黨不想讓我在中期選舉前再贏一把”,指民主黨的阻撓使基建計劃停滯。

眾院民主黨領袖佩洛西(Nancy Pelosi)則表示,一旦民主黨在中期選舉中奪回國會大多數席位,明年的工作重心就是基建及借基建增加就業。

儘管現在兩黨都誓言要在明年讓基建計劃上路,但到底會不會實現,屆時才能見分曉。(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