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伙借5000元卖电池,靠研发打破外国垄断,如今年入1128亿

改革开放初期,在中国东南沿海地区诞生了很多家村办企业,这些小作坊企业凭借政策红利以及特殊的时代背景野蛮生长。不过经过数十年的大浪淘沙,也淘汰了众多竞争力低下,创新能力不足的企业,而那些生存到现在的企业大多都已成为世界级巨型企业。张天任创办的天能集团就是为数不多成功存活到现在的巨无霸企业,而天能集团的成长史也是改革开放后江浙一带众多民企发展的一个缩影。

农村小伙借5000元卖电池,靠研发打破外国垄断,如今年入1128亿

在全国工商联发布的《2018中国民营企业制造业500强》榜单中可以看到,天能集团以年营收1127.76亿元位居榜单第14位。除了民营制造业榜单外,天能集团还凭此业绩成功入围《2018中国企业500强》榜单,并位居第143位。除了天能集团母公司外,天能集团旗下的上市公司天能动力还入围福布斯“亚洲最佳上市公司50强榜单”,这也是亚洲地区唯一上榜的电池制造企业。

事实上,天能集团能做到如今这种规模实属不易,因为在三十多年前,这个村办小企业差点破产倒闭,而让她成功脱困并发展壮大的人就是张天任。1962年10月,张天任出生于浙江长兴县煤山镇一个农村家庭里,那个年代出生的人大多学历都不是太高,他们往往是初中毕业便外出谋生了。当张天任16岁时,他也结束了自己的求学生涯,并进入了当地一个村办小企业红旗拉丝厂做供销员。对张天任来说,有这份工作也是不错的。

不过好景不长,这个小企业由于经营管理不善,其效益每况愈下。到1986年时,这个拉丝厂着实坚持不下去了,于是这个小厂便联合同村的五金厂和胶木厂一合并组建了长兴煤山第一蓄电池厂,这也是如今天能集团的前身,而张天任顺势也进入了新的工厂并担任会计员。

农村小伙借5000元卖电池,靠研发打破外国垄断,如今年入1128亿

三个经营不善导致效益奇差的村办小厂凑在一起意欲翻身,但结果确并不理想,新成立的蓄电池厂仅经营两年左右便陷入负债泥坑里,到1988年时蓄电池厂已到了濒临倒闭的境地。这一年,刚26岁的张天任正是年轻气盛之时,为了改变自己一成不变的生活,他决定接下这个濒临倒闭的小厂。1988年,张天任从银行借款5000元,承包了煤山第一蓄电池厂并自己担任厂长,这也正式开启了他的创业之路。

上世纪80年代,中国经济并不发达,农村经济更是落后。彼时,大多农村地区供电不足,停电都是家常便饭之事。为了解决这一困境,大多农村家庭都会备有手电筒用以应急,而彼时手电筒的供电源头就是可拆卸更换的蓄电池,同时很多家庭也会备有应急蓄电池电源。清楚这一情况的张天任立即着手将工厂整改转型,幸运的是张天任瞄准的方向是正确的,在他接手这个蓄电池厂一年后,其销售业绩就突破了80万元,第二年更是突破了200万元,这也让张天任赚到了自己的第一桶金。

农村小伙借5000元卖电池,靠研发打破外国垄断,如今年入1128亿

自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经济增速是显而易见的。到了上世纪90年代时,大多数农村地区的供电问题得到解决,在这样的情况下,张天任的产品销量逐渐下滑。为了活下来,张天任带领工厂再一次转型,这次他将目光瞄准了电动车蓄电池。彼时市场上的电动车电池的使用寿命很短,一直没有得到市场的认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张天任组织团队进行研发,在1997年时,张天任的团队成功研发出了电动车专用蓄电池,填补了国内空白,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垄断,这也将他的企业带入高速发展之路。

事实上,张天任推出的电动车蓄电池在刚推出时并未得到市场认可,为了推广自己的新产品,他四处寻找机会。1999年的第二届全国电动自行车里程大赛在广西桂林举行,张天任得知这一消息后,认为这正是推广天能电池千载难逢的好时机。他找到一个电动车品牌,让其装上天能蓄电池参赛,对于自家品牌张天任很有信心。

农村小伙借5000元卖电池,靠研发打破外国垄断,如今年入1128亿

果不其然,在比赛场上,装有天能电池的电动车一骑绝尘,跑出了100公里的冠军成绩,这让天能电池迅速走红。赛后,张天任接到了众多电动车厂的蓄电池订单。可以说正是因为天能电池的超高质量,赢来了电动车行业的春天,而电动车行业的崛起也让张天任的电池帝国崛起,两者有着相辅相成之效。

2007年6月,天能集团旗下公司天能动力在香港主板成功上市,成为中国动力电池第一股。同年8月,天能集团入围全国民营500强企业并位列第352位。在资本的助推下,张天任又带领天能集团进军新能源汽车锂电池以及风能太阳能储能电池等领域,且都斩获颇丰。如今,天能集团已拥有30多家国内子公司,4家境外公司,并拥有十大生产基地,总资产超150亿元。

农村小伙借5000元卖电池,靠研发打破外国垄断,如今年入1128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