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而全不如小而美——大書城的時代是否即將終結

一個時代的終結,意味著另一個時代的開始

想起書城,生活在城市的讀者腦海中總會不自覺地浮現出某某書城。生活的城市越大,書城的規模往往也會更大。一二線城市中,營業面積過萬平米的書城,並不在少數,且往往成為當地的文化地標,商業中心的文化象徵。曾有一段時間,全國各地營業面積過萬平米書城雨後春筍般的出現,記憶中最多時已經超過了30家,最大的營業面積超過了2萬平。除了超大型書城,營業面積過千的書店更是不可勝計,幾乎每個地級城市都有。大書城是一個時代的象徵,但隨著互聯網的發展,生活、消費習慣都產生鉅變,大書城的時代是否將就此終結?

面對社會環境、市場的改變,面對互聯網的衝擊,曾有一段時間,實體書店岌岌可危,全線潰敗。經過短期的恐慌後,以獨立書店為代表的類型書店(主題書店、連鎖書店、獨立書店、專業書店、商業項目配套書店等)崛起。在經過多年的摸索和經營後,現在各地不乏許多優秀的中小型書店,發展健康,實現盈利。一方面是大書城的普遍衰退,另一方面是類型化書店的生機勃勃。這背後的市場規律和讀者的需求,是非常值得我們分析並把握的商業脈動。

實體書店多年前的困境主要來源於房租、人力成本的不斷上漲,且這種趨勢這些年並沒有緩解的跡象。在人力資源上,尤其是高端人才的引進上,實體書店實際已經到了無力承擔的地步。書城越大,需要的員工越多,租金越高,加上對應的房水電、物業、設備等費用,這些累加起來對於利潤微薄的實體書店實在是一筆天文數字。在這種情況下,營業面積越大,其邊際效益也越低。而中小型書店,在成本控制上,無疑是更有優勢的。一個過萬平的書城,員工數百人,還會讓消費者覺得服務不到位。且人越多,管理成本越大,需要的管理崗位越多,無形中又造成了人力成本的疊加。而一個幾百平的書店,營業員、採購等崗位加起來十來個人就可以相對充足,內部管理也相對簡單。而單位面積的銷售額,並不和麵積大小為正比。成本控制再配合較好的經營管理下,實現盈利,進入發展的良性循環就變得更為容易。

讀者消費習慣、觀念的改變才是決定性的因素

現代人習慣了網店的送貨上門,習慣了隨處可叫的外賣服務,其去實地店購物的動力已經大為減弱。一方面是服務的發達,讓人足不出戶就可以購買到產品與服務。另一方面現代人的生活節奏太快,很多人已經沒有時間和精力去實體店購物。這些情況在圖書銷售方面則體現為最近幾年網絡書店的快速發展與實體書店的增長緩慢(如果考慮到圖書定價的普遍提高,實體書店實際銷售應是下滑趨勢)。

在這種銷售渠道轉變和分流的情況下,去實體書店購書的消費者已經大大減少。就算是剩下這部分仍會去實體書店購書的消費者,其去書店的目的和習慣也在變化。而這種微妙的變化和需求,正是大書城所欠缺的和難以滿足的。

1. 產品篩選過濾,服務讀者精準化購書

前幾年店面曾強調過一陣導購的作用,隨後又有所謂薦書師的概念產生。這些歸根到底,是滿足讀者精準化購書的需求。絕大部分讀者沒有時間在上萬平的書店裡去挨個書架,從幾十萬種圖書中尋找自己喜歡、需要的圖書。讀者需要的是先由書店對圖書進行篩選、精選,然後自己從這些品類相對精良的圖書中再去選擇自己需要購買的讀物,這樣可以大大節省時間和精力,提高購物過程的效率。

大書城曾經以產品齊全作為一大核心競爭力,但這種競爭力現在則成為一種負擔。產品再齊全,但其店面物物理空間也是有限的,其品種優勢不可能超過網店及互聯網上的購書平臺。而讀者也沒有時間和精力浪費在逛書店和選書的過程中。在這種情況下,類型化書店的優勢就凸顯出來。比如主題、專業書店,比如精品書店。店內就幾千上萬個品種,且圖書類型大都是集中在某個細分門類區間。讀者在店面選購圖書,其耗費的時間精力也就大為減少。尤其在社科大眾領域,圖書品類繁多,良莠不齊,一般的讀者並沒有專業能力和經驗選擇較好品質、內容的圖書,這時候書店的採購選品作為消費者的委託人,先為讀者過濾篩選品種,將精品、良品留下,這就滿足了現代社會環境下讀者對相關服務的需求。

2. 營銷精準化、社群化,服務個性化、社區化

類型書店一般都有其主打的類型或者特色,所以在講究精準營銷的今天,這種先天優勢就讓其更容易融入和經營社群。假如是一家大眾精品書店,讀者可以留下信息,加入書店的讀者組織。書店再根據數據及需求進行分類、分析。然後利用讀者沙龍、微信群、公號等,將適類的圖書進行精準推薦和銷售。假設將有孩子且孩子仍未成年的進行分類,書店可以將教育、學習、青少類讀物進行推薦。如果進一步細分,則可以分為男孩、女孩,兒童、少年等等。這樣產品的推薦將更精準,消費者也大部分樂於接受。因為類型書店的消費群體是有跡可循的某類人群,這種精準營銷就成為可能。反觀大書城,其讀者從年齡到身份,從需求到喜好,各種情況、需求都有,很難進行精準化分類。有的人只是偶爾來書店看看所以加入會員,有的是因為為公司採購而加入會員,有的是為自己閱讀,有的是為考試,有的是為孩子購書等等。所以精準化、社群化的營銷大書城很難做到精細、有效。而類型書店通過精準營銷完全可以規避自身在規模上的劣勢,而大幅度提高書店的圖書銷售。

伴隨著精準化、社群化的營銷,個性化服務也成為可能。類型化書店一般面積不大,其中大部分是基於某個社區,或學校或寫字樓辦公區。店小,員工少,體制機制更為靈活,這就為個性化服務,社區化服務提供了條件與可能。假設店面有常來的熟客或者核心會員幾百人,老售貨員可以做到認識其中的大部分。那張阿姨需要養生保健的書,李先生喜歡看歷史小說,小張是做IT的,需要最新的技術書,這些都將成為中小書店競爭的利器。而大書城讀者隨機性大,人流量大,營業員的流動也大,除非極少部分情況,一般很難做到個性化的服務。而社群店那種鄰家阿姨、大姐的感覺更無從實現。這在強調服務的今天,就慢慢落了下風。

O2O模式也是幫助實體書店與網店競爭的利器。大書城的網店,大部分上不能與幾大網店競爭,下沒有特色、主題,對於讀者味同嚼蠟,形同雞肋。論規模、服務、折扣沒法和幾大網店沒法抗衡,論個性化、定製化服務,沒法與類型書店比肩,所以最後往往流於形式,難有突破。而類型書店利用O2O模式,可以將營銷與服務更好的發揮,形成合力、協力的作用,提升銷售,增加客戶黏性,打造品牌。

市場在變,讀者的需求在變,購物習慣、觀念也在改變,這就要求書店也必須要變。大海行船固然需要大船才好,但當大海的航道被網絡佔領,實體書店只能向內陸江河甚至是溪流發展時,小而美的類型書店就顯得靈活、便利。市場不能滿足,成本無法控制,對讀者難以產生消費黏性和吸引力,那大書城還有存在的意義嘛?還是僅作為商圈與商場的陪襯、點綴,而作為一個綠葉存在?不過綠葉太貴了,也會被人拋棄。大而全意味著什麼特點都沒有,小而美可以是有許多內在美。作為消費者,你會選擇誰?

大而全不如小而美——大書城的時代是否即將終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