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罕見!南充這裡挖出百餘米明代防洪工程

全國罕見!南充這裡挖出百餘米明代防洪工程

全國罕見!南充這裡挖出百餘米明代防洪工程

經過近兩個月的挖掘,8月26日,隱藏在地下的明代防洪工程“魚翅”(堤的外形像魚翅)終於破土而出。當天筆者在位於閬中市濱江路西段的項目現場看到:此次出土的“魚翅”長約100餘米,猶如一道堅固的地下長城,守護著千年古城免受洪水侵蝕。

挖掘:百餘米“魚翅”破土出

此次出土的“魚翅”位於閬中市濱江路西段在建的城市停車場下。據該停車場施工負責人鄭偉介紹,“項目前期採用機械作業,發現‘魚翅’位置後立即採用人工作業,使‘魚翅’得以完整保護。”

筆者從閬中市住建部門獲悉,由於這處在建的停車場下有明代防洪工程“魚翅”,住建部門根據相關資料、現場走訪及當地群眾口述,瞭解了此處“魚翅”的大致走向,但其厚度及基礎邊界等資料不詳、連續性不詳、完整性不詳。由於“魚翅”被泥土堆填掩埋,施工難度較大。考慮到機械作業會破壞“魚翅”的完整性,施工單位採取人工開挖的方式,對此處“魚翅”進行挖掘。

筆者在現場看到,已挖掘並清理出的“魚翅”長約100多米、高約5米,呈南北走向,朝向嘉陵江一側呈階梯狀,每級階梯高度在40釐米左右(如圖)。

價值:“水利活化石”全國罕見

“‘魚翅’沿嘉陵江水流向與河堤呈約40度夾角並向江心延伸。洪水來襲時,大部分衝擊到‘魚翅’上,‘魚翅’把洪水導流到江中心,從而減少洪水對河堤的沖刷,保護河堤。在設計的科學性和保存的完整性上,閬中明代‘魚翅’全國少見,是見證和研究古代水利設施的重要實物資料。”閬中市文物局考古專家劉富力說。

此次出土的“魚翅”建於明萬曆十三年。《四川通志》《保寧府志》《閬中縣誌》載,時任保寧知府周道直組織民眾築堤數百丈,以捍城北郊,清乾隆、嘉慶、道光年間又幾經加固,形成以石梯導魚翅的護堤岸。

上世紀末,閬中城區西門一帶都是菜地和河壩,此處的“魚翅”大部分裸露在地面。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魚翅”部分被掩埋,後因大興水利設施,“魚翅”被全部掩埋在地下。

數年前閬中修建濱江路防洪堤時,便在嘉陵江王家嘴古河堤段發現了從江中露出的4道防洪工程———魚翅,後此段江堤被完整保留下來,並在此處建一廣場,名曰“魚翅廣場”。而本次掘土而出的“魚翅”長100餘米,整體保存較完好,就連數百年前明代工匠篆刻於石條上的名字都清晰可見。

對於“魚翅”的保護工作,其實早在本世紀初便已開始。時任閬中市人大常委會主任的王明奎意識到“魚翅”的歷史價值和科學價值,向閬中市委市政府建言保護並得到積極回應。閬中市文物管理所(今文物局)先後邀請省考古研究院副院長、研究員李昭和,社科院中國考古研究所考古專家王仁湘等考古專家對“魚翅”進行了實地考察。王仁湘實地考察後讚歎道:像這種石梯套魚翅的多功能防護堤,保存這麼多、這麼完好,全國罕見!李昭和也認為,這種多功能防洪堤,是研究古代城池變遷的“活化石”,是祖先留給我們的一筆寶貴遺產,修復後還可以申報成為國家級文物。

保護:將建古遺蹟保護展示區

“得知市委、市政府要在此修建地下停車場解決停車難,我們再次建議將掩埋在地下的古河堤及‘魚翅’清理出來,進行原狀保護,並將古河堤與新河堤之間的月牙形場地清理出來,建成漢城遺址公園。”王明奎說。

目前,閬中市住建、規劃和文物局等部門已出臺較為完善的保護方案,建設以“魚翅”為核心的城市停車場和古遺蹟保護展示區,並打造成為閬中一處新的旅遊地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