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科學精神?

什麼是科學精神?

科學普及時不僅要普及科學知識,更要普及科學精神,這已成了中國科普界的一項共識。甚至連偽科學的鼓吹者也跟著嚷嚷要發揚科學精神,把偽科學人士打扮成富有科學精神的鬥士,哥白尼、伽利略再世,而批判偽科學者倒成了違背科學精神的暴君教主了。顯然,偽科學鬥士與反偽科學鬥士所理解的科學精神並不完全相同。那麼究竟什麼是科學精神?

科學精神是多方面的。最容易獲得贊同的一點,是探索精神。永遠要對新鮮的事物敞開心靈,準備接受新的知識,容納新的觀念,探討新的奧秘,追求新的結果。這是科學得以發展的基礎。科學源於人類與生俱來的對未知事物的好奇心。事實上,許多動物都具有好奇心,這是對環境的一種適應,可以說是進化的產物。正是在這個意義上,也僅僅在這個意義上,我們可以說每一個健康的兒童都是科學家。兒童熱衷於探究新事物,問各種各樣的問題,但是也輕信荒唐的解釋,接受無理的答案。他們所缺乏的,是科學精神的另一個方面:懷疑。懷疑意味著科學絕不相信權威,也絕不無條件地寬容。顯然,憤世嫉俗似的懷疑一切是不智的,將因為心靈閉塞而失去了探索的能力。但是如果不具有懷疑精神,就失去了分辨是非的基礎,所有的觀念,不管是合理還是荒唐,都可以被全盤接收,科學將成為垃圾場。但是偽科學人士也可以爭辯說,他們富有懷疑精神。的確,他們很有懷疑科學主流的勇氣:“科學神創論”者懷疑進化論,研究“特異功能”者懷疑物理定律,諸如此類。而我們則懷疑他們的懷疑。這兩樣的懷疑有什麼區別呢?我們又如何避免心靈閉塞、懷疑一切呢?為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必須為科學精神增添新的內涵:實證和理性。

實證不只是要求有支持的證據。偽科學者往往聲稱他們有證據,也會在其論著中列舉種種證據。但是那些全都是軼事、流言、類比、某位權威(往往是其他領域的權威或斷章取義)的說法、捏造的事實、巧合等等,都不是能被科學界接受的證據。實證要求有確鑿的證據:在嚴格控制的條件下,用嚴密的方法,重複、獨立得到的觀察和實驗結果。控制條件、重複性、獨立性和概率統計,乃是實證的特徵,更是偽科學的死敵。實證離不開理性,亦即用嚴密的邏輯對證據進行分析和推導,在各種可能的解釋中選擇最合理、最可能的一種。在缺乏證據時,也能夠排除那些不合理、不可能的解釋。休謨曾經提出一條判斷原則,他稱之為公理:“沒有任何證言足以確定一個神蹟,除非該證言屬於這樣的情形,其虛假比它力圖確立的事實更為神奇。”這就是一條理性的原則。此外,象非常不平常的聲稱要有非常確鑿的證據、從個案得不出普遍結論、相關的事件不等於有因果關係、無法證明不存在不等於必定存在、使用科學術語不等於科學理論、取證的責任在反主流的聲稱者一方、看上去無法解釋的現象不等於不能解釋等等,也都是理性的原則,是反偽科學的有力武器。每一個健康的人都能夠掌握嚴密的邏輯思維,但是每一個健康的人也都必須經過恰當的教育和嚴格的訓練才能掌握嚴密的邏輯思維。即使是訓練有素的科學家也未必時時刻刻都在堅持理性的原則。實證和理性精神是科學精神中最為重要、然而也是最難掌握的方面,應該成為發揚科學精神的重點。

探索、懷疑、實證、理性,是科學精神不可分割的四個方面。孤立地強調某一方面,都是在為偽科學大開方便之門,或者有阻礙科學發展的危險。正是在這四面旗幟之下,科學研究不斷地觀察、檢驗,拋棄錯誤的觀念,增添新的知識,從而持續地進步。在人類形形色色的活動中,我們很難再找到另一種能夠持續地進步。文學、藝術並不進步,而是風格的改變。人文、宗教並不進步,只有流派的演變。但是與偽科學者所宣揚的相反,科學的進步並不是推翻一切重來的大革命,而是在原有基礎上的演化。科學的進步是連貫的進步。被視為現代科學最大的兩場革命也是如此:達爾文的進化論並沒有推翻了博物學、地質學的一切成果,而是保留了其中絕大部分數據和理論,做了重新解釋。愛因斯坦相對論並沒有推翻牛頓力學,而是它的擴展、深化。愛因斯坦在總結他的成果時曾經說過:“創造一個新理論並不象是摧毀一箇舊穀倉,然後在原地建一座摩天大廈。它倒象是在攀登一座山,獲得了新的、更寬闊的視野,在我們的起點和它的豐富環境中發現意料之外的聯繫。但是我們的出發點還在那裡並能被看到,雖然它顯得較小,併成了我們在探險攀登中克服障礙後所獲得的廣闊視野中的一個微小的部分。”妄圖一舉創建全新的科學,只存在於偽科學者的白日夢中,而事實上偽科學也從沒能有任何的進步,因為他們不敢承認更不必說糾正錯誤。持續、連貫的進步,是科學的特徵,也是科學工作者的自豪與慰藉。

2000.12.9.

(收入《方舟子自選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