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节,溯源古代“老师”的称谓!

教育从古至今都被视为国之大事,回溯历史,教育,应从“师”说起。何谓“师”?我国汉代文字学家许慎在他所著的《说文解字》一书中是这样说的:“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意思就是说:“师”这个字,就是人们对那些“教人们懂得道理的人”的称呼。

教师节,溯源古代“老师”的称谓!

韩愈在《师说》里写道:“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在我国,古代就有“人有三尊,君、父、师”的说法;《吕氏春秋·尊师》云:“生则谨养,死则敬祭,此尊师之道也。”,我们来看看在古代对老师的称谓还有哪些呢?

教师节,溯源古代“老师”的称谓!

教师的称谓,最早出现在我国西周时期的金文中,称为“师氏”,简称“师”,系教国子的官员。原来是商、周军队的组织单位。西周的统治者为培养善战的贵族弟子,开办了“国学”,有高级军官“师氏”任教。先秦时期就有师傅、师长、先生等称谓,一直沿用至今。

教师节,溯源古代“老师”的称谓!

夫子

“夫子”原为孔子门徒对孔子的尊称,后来夫子成为人们对教师的尊称。

教师节,溯源古代“老师”的称谓!

师父

古代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说法,所以也将老师尊称为师父。《吕氏春秋·劝学》:“事师之犹事父也。”

教师节,溯源古代“老师”的称谓!

师傅

古时老师的通称, “师傅”一词原本是太师、太傅、少师、少傅等官职的合称,因为这些职位负责教习太子,所以师傅也成为老师的代称。《谷梁传·昭公十九年》:“羁贯成童,不就师傅,父之罪也。”师傅这一称谓迄今仍在使用,但一般指工商曲艺戏剧等行业的老师。

教师节,溯源古代“老师”的称谓!

助教

在国子监任教的教师。西晋咸宁二年立国子学,始设助教,协调国子祭酒、博士,传授儒家经学。此后除个别朝代外,国子监中都设经学助教,称国子助教、太学助教、四门助教、广文助教等。现指代高等院校中教员的一种职称,职别低于讲师。

教师节,溯源古代“老师”的称谓!

学博

原为唐代府郡的学官。唐代府郡置经学博士各一人,掌以五经教授学生,后泛称学官为学博。清代小说家吴敬梓的《儒林外史》第三十六回:“这人大是不同。不但无学博气,尤其无进士气。”

教师节,溯源古代“老师”的称谓!

先生

明清以来,一般称教师为“先生”。19世纪末,中国现代教育奠基人何子渊先生等辛亥革命元老将“西学”引入中国,创办新式学校后,遂开始在《学生操行规范》里明确将教师称谓定义为“老师”,但绝大部分学生约定俗成将“先生”改称为“老师”,则是从民国时期开始的,并一直沿用至今。

教师节,溯源古代“老师”的称谓!

师长

师长,原是指众官之长,亦是对老师的尊称。现行军制,统率陆军一师的军官亦称为“师长”。用于称呼老师时,含有视老师为尊长之义。

教师节,溯源古代“老师”的称谓!

教授

如今的教授一词是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一种职称,但在古代太学中则是讲学的博士。中国汉、唐两代太学都设有博士,宋代中央和地方的学校始设教授,元代各路、州、府儒学以及明清两代的府学也都设有教授。

教师节,溯源古代“老师”的称谓!

然而,无论称谓如何变化。老师还是那个一支粉笔,两袖微尘,三尺讲台,四季晴雨的老师。时光荏苒,岁月匆匆,成长永远都是一条单行线,我们早已不再年少,各自在自己的轨迹上努力前行,而我们曾经的恩师还是一如既往的芬芳四季,桃李天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