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史|陸軍第46軍軍史——第十一章 第五節

军史|陆军第46军军史——第十一章 第五节

第十一章

適應和平時期部隊建設要求加強部隊革命化正規化建設

第五節 參加國防施工

為貫徹落實中央軍委積極防禦的戰略方針,加強戰場防禦設施建設,根據瀋陽軍區指示,1958年春,第136師奉命赴旅順和廣鹿島等地區,執行國防施工任務。3月上旬,部隊分赴工地,於19~25日先後開工。由於工程項目多,工程技術和質量要求高,師、團機關從一開始就在一線開設指揮部,始終堅持靠前指揮。為解決技術上的困難,各部隊積極開展技術革新,共搞發明創造40餘項,在全師推廣54項,進京展覽15項。施工過程中全體指戰員貫初”“多、快、好、省、安全”的施工方針,把沖天的幹勁與科學的精神結合起來,既保證了工程進度,又保證了工程質量。至11月底,全師按海軍設計要求,完成了規定任務的196.8%,超額完成施工任務。其中,旅順方向的工區共掘進坑道3842米,被複通道1607米,完成斜坑、豎井、房間、水庫、炮庫、炮場等各項工程。第407團在廣鹿島等工區,完成掘進坑道658米及建築海上碼頭等工程,相當於3個團的任務量。工程質量全部符合設計要求,並節約資金29.7萬元。

1959年底,第133師及軍工兵營、第137師工兵營赴遼寧岫巖地區,執行國防施工任務。這次工程任務比計劃缺少21萬個勞動日,而且工程機械奇缺,70%的部隊只能手工作業,加上施工地域分佈於2900多平方公里範圍內,給部隊施工和管理帶來很大困難。在此情況下,第133師指揮施工部隊早進入早準備,並組織幹部、骨幹到兄弟單位學習經驗,進行技術培訓。施工中,各級領導深入工地,靠在一線具體指導。各部隊注重發動群眾獻計獻策,共徵求意見建議2238條,採用1262條,有效加快了施工進度。炮兵第516團在施工中技術革新多,掘進效率高,工程質量好,被軍評為國防施工“紅旗團”,團長郭嘉浩榮立三等功。經全體指戰員的艱苦努力,各部隊於10月提前1個月、超額6.8%完成了軍區賦予的任務,共掘進坑道16014米,合格率達100%:節約各種物資摺合人民幣21.35萬元。

1960年5月,第137師410團和軍炮兵基幹團分別在老頭溝、雙河鎮地區參加國防施工,較好地完成了任務。從1961年初開始,第46軍以近一半的兵力在圖們方向執行國防施工任務。至1965年底,共完成24個營域、1個指揮地域、1個後方地域國防施工任務,構築坑道149條,完成掘進量54976米和相應的被複工程,工程質量優良率達80%。

這次國防施工,時間長、任務重。為保質保量完成軍區賦予的任務,軍黨委高度重視,從一開始就提出了“優質、高速、低耗、安全”的八字施工方針,並自始至終加強對施工的組織領導。一是持續搞好思想動員,打牢官兵思想基礎。加強戰備觀念教育,使官兵充分認識國防工程的重要戰略意義,增強參與工程建設的積極性。大力叫響“以圖們方向為家,在圖們方向求榮”的口號,宣揚好人好事,弘揚大幹苦幹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形成比學趕幫的熱潮。施工的第一年,第136、第137師主動結成比學對子,你追我趕,比學趕幫,共完成坑道掘進28340米,完成年度指標的129%,工程驗收95條坑道,質量優秀的佔84%,良好佔12%,及格佔3%。施工作業效率較高,主體工程共耗73萬人日,平均掘進每米手工作業消耗25人日(軍區定額43人日),機械作業消耗23人日(軍區定額26人日)。二是嚴密組織,加強管理。根據軍區指示,軍於1961年1月3日在延吉市組成瀋陽軍區第4工區,設立工區指揮部、政治部、後勤部,作為軍的施工領導機關。各師按編制序列分別設立第1、第2、第3分工區,所屬各團分別編為工地。軍、師、團各級領導深入一線,具體指導。五六月間,軍長蕭全夫用1個月時間,檢查了5個團41個連隊共29條坑道的施工情況,對一些具體事項作出了明確規定,並推廣了一些單位的做法和經驗。施工中,第46軍普遍實行“四定四清、一包、一保、一獎”制度。四定,即定時、定量、定人、定消耗;四清,即險情排清、作業面交清、石渣運清、工具器材交清;一包,逐級包乾完成日進月份指標;一保,即保證質量符合設計要求;一獎,即對完成任務好的先進單位和個人進行獎勵。這一制度的實行,極大地激發了廣大官兵的積極性創造性,對加快工程進度、保證工程質量、提高施工效率起到了積極作用。1962年,部隊提出“質量第一”“指標超額”“降低造價”等口號,再次超額完成了年度任務,第133、第137師無一例施工亡人事故,炮兵第517團工程質量全部優秀。1963年,施工的特點是被複多、大型工程多、塌方坑道多、臨時任務多、器材不足。在此情況下,第46軍從加強管理教育入手,狠抓部隊作風,嚴格施工紀律。軍領導還帶領機關幹部,分別到4個團和軍直調查研究,總結經驗。10月,軍召開管理教育工作會議。軍長謝正榮作報告,政委高德西作總結講話,3名連隊幹部和1名班長介紹了經驗。會後,軍組織這些先進單位和個人代表到部隊作巡迴報告,有效推動了部隊的作風紀律建設。總參謀部、瀋陽軍區分別轉發了該軍《關於管理教育工作會議情況的報告》。三是培養技術骨幹,堅持科學施工。為增強工程骨幹力量,保證工程質量,全軍在施工準備階段共培訓爆破手、烘爐工、修理工、風鑽手、機械手等技術骨幹2467名,設計、保管、統計等各種人員438名,作業隊幹部326名。廣泛開展學技術和技術互助活動,80%的幹部能夠識圖、熟悉主要工序的操作規程與要領,1337名作業手有1129名達到技術過關標準,18個作業隊、4個加工廠全部達到技術過關標準。技術骨幹隊伍的壯大和水平的提高,為部隊科學施工、安全施工、快速施工提供了技術支持。四是大力做好後方保障工作。一方面,克服困難認真搞好物資器材的籌備,結合實際合理制定供應計劃,基本做到了滿足需要、供應及時。1964年,針對施工耗材量大的實際,狠抓施工準備,開工前投入7萬人日備料,最終160天的定額任務只用了140天就完成了。另一方面,認真做好施工工具、器械的保障維修工作。師建立修配廠,派出流動修理車,分片包乾,隨叫隨到。同時,發動官兵自制自修工具,形成專業維修與官兵自修相結合的保障機制。由於供應科學,注意節約,平均掘進1立方米實際造價為7.66元,比預算的13.39元降低43%。整個施工期間,第46軍共節約炸藥449噸、雷管26萬枚、導火索37萬米,節約的物資材料和自修機械摺合人民幣計61萬多元。

军史|陆军第46军军史——第十一章 第五节

PLA136137138133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長按二維碼即可關注:

【部隊大院子弟】微信公眾平臺微信號:

PLA136

PLAPLA2016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