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傑」說-豫之國保-嵩岳寺塔(天地之中歷史建築羣之一)

今天小編給大家介紹的是河南第一批中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另一座塔——嵩嶽寺塔。

“傑”說-豫之國保-嵩嶽寺塔(天地之中歷史建築群之一)

嵩嶽寺塔舊貌

嵩嶽寺塔,原為宣武帝的離宮,後改建為佛教寺院,後改為“閒居寺”並廣為增建,殿宇達千餘間,僧眾700餘人。隋文帝仁壽二年改名嵩嶽寺,曾被作為武則天同高宗遊玩嵩山時的行宮,是我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

嵩嶽寺,在隋唐時期,當時樓閣相連,亭殿交輝,盛極一時。在唐代書法家李邕《嵩嶽寺碑記》中記載“廣大佛剎,殫極國財,濟濟僧徒,彌七百眾。落落堂宇逾一千間”,現存大雄殿及兩側的伽藍殿、白衣殿均為清時所建,唯有嵩嶽寺塔還是北魏時期建築的,是我國古代建築中的瑰寶之一,也是現存最古的磚塔建築。

“傑”說-豫之國保-嵩嶽寺塔(天地之中歷史建築群之一)

嵩嶽寺塔遠景

嵩嶽寺塔主要是由青磚、黃泥砌築的15層密簷式磚塔,平面呈十二邊形。有37米之高,底層直徑超過10m,內徑5米有餘,壁體厚達到2.5米。

塔的外部,由基石、塔身、寶剎組成。密簷之間矮壁上砌出各式門窗492個。密簷自下而上逐層內收,構成一條柔和的拋物線。塔頂冠以磚質寶剎。

“傑”說-豫之國保-嵩嶽寺塔(天地之中歷史建築群之一)

嵩嶽寺塔佛龕

基臺,平面為十二邊形,高0.85米,寬1.60米。現臺基已非原構。臺體內砌磚以黃泥漿粘合,外部磚壁表面飾白灰皮。

塔身,分為上、下兩部分。即第一層用疊澀腰簷將塔身分為上、下兩部。塔身下部高3.59米,上下垂直。上部高3.73米,東、西、南、北四面各闢一券門通向塔心室。採用兩伏兩券的砌築方法,門上有尖拱形門楣和捲雲形楣角,尖拱門楣頂部置三瓣蓮花組成的飾物。

“傑”說-豫之國保-嵩嶽寺塔(天地之中歷史建築群之一)

嵩嶽寺塔塔身

塔身上層外壁八面,每面砌一座單層方形塔龕,塔龕自下而上由塔基、塔身、塔剎組成。龕上部砌出疊澀簷,正面嵌銘石1方,銘石下闢半圓拱券門,用一伏一券法券砌,有尖拱狀門楣和捲雲形楣角。門內為長方形小室,室後壁尚存佛像背光圖案,故知室內原供置佛像。

“傑”說-豫之國保-嵩嶽寺塔(天地之中歷史建築群之一)

嵩嶽寺塔雕飾

塔身上部,有疊澀密簷15層。疊澀簷之間,是極矮的直壁。由於諸層簷疊出的磚數不一,疊澀簷弧度各異,各層簷間的壁高自下而上遞減,簷寬逐層收分,使之外輪廓呈現拋物線造型。

塔剎,通高4.745米。自下而上由基座、覆蓮、須彌座、仰蓮、相輪及寶珠等組成,皆為青灰條磚平順壘砌後砍制而成。寶珠與七重相輪上塗白灰層。寶珠上部殘為平頂,伸出金屬剎杆,剎杆上飾件已失。

“傑”說-豫之國保-嵩嶽寺塔(天地之中歷史建築群之一)

嵩嶽寺塔塔剎

嵩嶽寺塔地宮的結構分為甬道、宮門、宮室三部分,以塔體軸線呈東西對稱,自南向北分佈。

嵩嶽寺塔塔高近40米,歷經1400餘年,風雨侵襲,仍巍然屹立。在結構、造型方面是一座很有學術價值的古建築。窺視全塔,挺拔剛勁,雄偉秀麗,不僅是一件完美的藝術品,而且該塔造型深受古印度佛塔的影響,塔身各部做“寶篋印經塔”式樣,並做出火焰形尖拱等,具有明顯古印度犍陀羅藝術風格。我國早期佛塔受古印度塔的影響較大,嵩嶽寺塔正是中印古代佛教建築相融合的早期實物見證。

嵩嶽寺塔在2010年同少林寺建築群(常住院、初祖庵、塔林)、東漢三闕(太室闕、少室闕、啟母闕)和中嶽廟、嵩嶽寺塔、會善寺、嵩陽書院、觀星臺,8處11項的“天地之中”歷史建築一同列為了世界文化遺產。

“傑”說-豫之國保-嵩嶽寺塔(天地之中歷史建築群之一)

嵩嶽寺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