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開元通寶」談合背錢

從“開元通寶”談合背錢

唐“開元通寶”合背錢

中國是一個有五千年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是世界上製造和使用貨幣最早的國家之一。中國每一時期的貨幣都承載著時代的政治、經濟、文化、藝術等信息,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我國曆代王朝的更替興衰,因此人們也稱錢幣為“社會化石”。

從“開元通寶”談合背錢

北周“永通萬國”合背錢

合背錢屬稀有錢幣

中國的貨幣不僅歷史悠久而且種類繁多,形成了獨具一格的貨幣文化。在商代,已經開始以貝殼作為貨幣使用了,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天然的貝殼作為貨幣漸漸供不應求,於是出現人工貝幣,如石貝幣、骨貝幣、蚌貝幣等。到了商代晚期,出現了用銅質鑄造的金屬貝幣。進入春秋戰國時期,貝幣則完全退出歷史舞臺,確立了布幣、刀貨、蟻鼻錢、環錢四大貨幣體系,形成中國貨幣發展史上第一個繁榮階段。秦統一中國後,中國貨幣主要以銅錢為主要形制。到北宋,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到明清時代,白銀成為最主要的流通貨幣,但銅錢仍佔據貨幣市場很大份額。

從“開元通寶”談合背錢

北宋“崇寧通寶”倒合背錢

中國古錢幣與西方貨幣的區別之一是中國古錢版面以錢文為主,流通貨幣極少有以圖案為主的,而西方貨幣則以動植物、人像等圖案為主。中國古代的銅幣大都是一面有字,或記值或記地或記錢名,總稱為“錢文”。錢文即鑄在錢面上的文字。錢文自上、右、下而讀的,叫做回讀或旋讀;錢文自上而下,自右而左來讀,叫直讀或順讀。錢文的書體有篆、隸、真、草、行、瘦金和宋體等等,即使是同一字體,手法也是變化多端的。而另一面既無文字也無標誌,那麼這種無文字標誌的一面就叫“錢背”。“合背錢”,即指把兩枚錢的“背”合鑄在一起,鑄出的錢,面背兩面均是同樣文字的錢文,彷彿兩枚同樣的錢背貼合在一起,故稱“合背錢”。

從“開元通寶”談合背錢

新莽“大泉五十”十字合背錢

合背錢的產生原因

近期,聊城中國運河文化博物館為了摸清館藏古幣概況,啟動了古幣整理修復工程。在整理過程中,發現一枚存世極罕的唐代“開元通寶”合背錢一枚:銅質,直徑25毫米、穿徑7毫米、厚1毫米,重4克,引起研究人員對合背錢的注意。

查閱有關錢幣資料,早在兩千年以前,合背錢就出現了。為什麼會出現“合背錢”呢?主要有兩種可能:就範鑄法而言,一種可能是鑄錢工匠在鑄錢時合錯了範,使得兩塊範內的帶正面錢文的錢模對應在一起,無意中造成合背錢的產生。特別是採疊鑄法鑄錢,由於合範用的若干片泥範往往呈規則的方形或圓形,合範時如果不慎,很容易將兩塊範中的正面錢模合在一起。早期的合背錢大都是因合範不當而產生的。另一種情況就是有意地將兩塊面文範合在一起鑄造合背錢,算是一種戲鑄,這種情況的出現要晚一些。翻砂鑄錢法雖不使用錢範,但合背錢產生的道理是一樣的。

從“開元通寶”談合背錢

“天啟通寶”“泰昌通寶”異號合背錢

合背錢的類別

從遺存下來的古錢幣資料看,合背錢有以下幾種類別:

正合背。特點是錢幣正背兩面的錢文相同,且兩面錢文的方向也相同。這類合背錢在王莽“大泉五十”“大布黃千”“貨布”“貨泉”以及北周“永通萬國”、唐代“開元通寶”、金世宗“大定通寶”等錢中都可以見到。聊城中國運河文化博物館所藏即為唐代“開元通寶”合背錢。

倒合背。特點是錢面錢背錢文相同,但兩面錢文的方向呈一正一反。王莽“大泉五十”、北宋徽宗“崇寧通寶”、明神宗“萬曆通寶”、明熹宗時的“泰昌通寶”、清代的“雍正通寶”、“乾隆通寶”、“祺祥通寶”等,均有這種“倒合背”錢。以“萬曆通寶”為例,此錢直徑24毫米、穿徑5毫米、厚1毫米,重3.5克,文字直讀,字體規整,包漿黑褐沉著。華光普《中國古錢目錄》將此錢定為六級“稀”。

十字合背。特點是錢面錢背錢文相同,但兩面錢文方向不同,呈一豎一橫90度配置。如王莽“大泉五十”“布泉”、唐鎏金“開元通寶”,都有十字合背錢。後者直徑24.22毫米,重3.86克,面背鎏金,色泛金黃,筆畫清晰深俊,品相頗佳,展現出官鑄錢之風貌,為開元錢之上品。

異號合背。錢面錢背年號完全不同,為“異號合背錢”。例如,錢面“泰昌通寶”、錢背“天啟通寶”,又如錢面“順治通寶”、錢背“康熙通寶”。關於“泰昌天啟”異號合背錢,因明光宗在位時間極其短暫,泰昌年間並未鑄錢,其子明熹宗朱由校於天啟元年補鑄其父年號“泰昌”錢,此合背錢亦是明熹宗朱由校天啟年間鑄造。該合背錢直徑25.3毫米,兩面錢文均為楷書直讀。

從“開元通寶”談合背錢

 新莽“大布黃千”合背錢

綜上所述,最初的合背錢是古代工匠在鑄錢時誤用了兩件面範而鑄造出來的,後來出現為某種特殊需要而有意地鑄造。因面文和背文的配置和內容的變化,遂有“正合背”“倒合背”“十字合背”和“異號合背”等類型。不論是哪一種類型的合背,出現的幾率都很少,屬於稀有的錢幣版別,具有很高的收藏價值和研究價值。聊城中國運河文化博物館藏有幾萬枚唐“開元通寶”錢,在整理中僅發現1枚“開元通寶”合背錢,其珍稀度可見一斑。此錢跨越1000多年的歷史時空,重新展現在世人面前,不僅為聊城中國運河文化博物館的藏品增光添彩,而且對研究當時的鑄錢工藝及錢幣文化也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張秀民 張平 王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