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如何看待國民政府第二次北伐的?

管海玲


蔣介石深諳權謀之術,每次離開權力中樞之前必然殺人立威,第一次下野前密令杭州警備司令蔣鼎文槍決了北伐軍第十軍軍長、黔軍出身的王天培(第二次槍殺了鄧演達),公開理由是貪汙軍餉和徐州作戰不力,實際是懷疑王天培與武漢方面勾結反蔣。

然而這一槍讓身邊同樣是貴州老表的何應欽不免有“兔死狐悲”之感,在關鍵時刻站到了李宗仁和白崇禧的桂系一邊,促成了1927年底蔣介石正式宣佈辭去本兼各職。

(北伐時期的白崇禧)

由廣州革命政府發起的北伐戰爭,到1927年初已經佔領長江中下游地區,北洋軍閥吳佩孚被徹底打垮,已無翻身的可能,孫傳芳也被趕過長江退守徐州附近。外敵既弱,內爭必起,國民黨分裂為武漢和南京兩大政治集團,武漢的“國民政府主席”汪精衛以張發奎的粵軍和唐生智的湘軍為軍事班底,南京的北伐軍總司令蔣介石則以嫡系黃埔黨軍(何應欽)和新桂系軍隊為支柱,開始爭奪國民政府的最高領導權,史稱“寧漢分裂”。

但是兩方卻在“清除異黨”一條上不謀而合,分別發動了“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命政變,至南昌起義始,標誌著第一次國共合作徹底破裂。

所以第一個結語,首次北伐是國共合作打倒北洋軍閥的戰事,而二次北伐是國民黨新軍閥和北洋系張作霖、孫傳芳殘部舊軍閥之間的戰爭,目的是爭奪舊中國的領導權,戰爭性質已經發生了變化。



(第十軍軍長王天培)

在武漢和南京方面的談判中,汪精衛與諸多國民黨元老給出“寧漢合流”的重要條件就是蔣介石必須去職,事實上各派已經對蔣介石利用軍權壓迫政權的軍事獨裁有了警惕。在四大軍事集團中,張發奎和唐生智明確支持反蔣,李宗仁開始跟武漢方面眉來眼去,三比一的政治形勢使領導黃埔系軍隊的何應欽成為關鍵一票,於是在南京方面召開的高級將領會議上有如下發言:

白崇禧(率先發言):“我同意蔣總司令出國休息一些時間,使武漢方面失去東征的藉口”。
何應欽(先不吭聲):“我同意總司令出洋休息的意見”。


李宗仁和李濟深等紛紛附議,蔣介石下野自成定局,而唯一站出來反對的是第一師師長劉峙。


劉峙(慷慨激昂):“總司令不能走,關鍵時刻怎能群龍無首?”

這就是劉經扶為什麼抗戰爆發後打仗那麼菜,蔣介石“不離不棄”的重要因素,門兒清。



蔣介石其實是以退為進,東渡日本以及迎娶宋美齡不提,隨著他的離開,新桂系又跟汪精衛開始了爭權奪利之旅。李宗仁聯絡黨內各派推舉譚延闓為“寧漢合流”後的國府主席,把一心準備當領袖的汪精衛晾在一邊,只混了個“特別委員會”委員,感覺上套的汪精衛於1927年9月12日憤而辭職,另外一個大佬胡漢民也拒絕參加“特委會”,桂系在政治上的操之過急立馬體現出惡果,蔣、汪、胡的全體不合作,已經使這個“國民政府”失去了存在的基礎,從而使蔣介石汪精衛有機會結成同盟,1928年初聯手復職,桂系勢頭漸弱。

在此國民黨內訌期間,孫傳芳曾經一度反攻南京,再被擊敗,即“龍潭大捷”,而張作霖無動於衷,坐失良機。

第二個結語,二次北伐是新桂系與蔣介石貌合神離的開始,一俟張作霖和孫傳芳被打垮,蔣介石立即下手收拾桂系,雙方開始了20多年的纏鬥。

(蔣介石誓師北伐)

1928年4月7日,復任總司令的蔣介石在徐州再次誓師北伐,同樣的戲碼1926年9月已經上演過了。與此同時,蔣介石以二次北伐需要統一軍權的名義將軍隊進行了整編,棄用何應欽自兼第一集團軍司令,以馮玉祥的西北“國民軍”為第二集團軍,剛剛易幟的閻錫山晉綏軍為第三集團軍,李宗仁的新桂系軍隊為第四集團軍,總兵力多達40多個軍70餘萬人。

二次北伐對象為盤踞在蘇魯地區的張宗昌和華北地區的張作霖,總兵力約40萬人馬 ---- 這個狗肉將軍名義上是奉系軍隊,實際已自成體系,對張大帥的招呼可聽可不聽了。



(馮玉祥、蔣介石、閻錫山)

孫傳芳率先全軍覆滅隻身投靠張作霖,然後是張宗昌被打得落花流水,甚至勾來日本援軍幫忙,釀成了濟南“五三慘案”,蔣介石選擇了忍讓,繞道德州繼續挺進平津,在三路大軍的半月形包圍進攻下,張作霖已知大勢已去,心說別被蔣介石給收拾了,跑吧。1928年6月3日發表出關通電,結果第二天卻在皇姑屯被身後的日本關東軍給收拾了。

6月8日,晉綏軍商震所部進入北京,傅作義所部接收天津,蔣介石操縱國民政府任命閻錫山為“京津衛戍總司令”,故意把傷亡最多的馮玉祥甩在一邊;1928年6月15日,南京國民政府宣佈“統一告成”,二次北伐宣告結束。



(最先攻入濟南的陳誠與李白合影)

第三個結語,隨著其後張學良的易幟,國民黨完成了形式上的國家統一,然而在北伐過程中,李宗仁、馮玉祥、閻錫山的軍隊實力也迅速擴張,實際上形成了新的軍閥割據,為不久以後的“中原大戰”埋下了伏筆。

二次北伐成功後,北京被更名為北平,直隸省更名為“河北省”。


(新軍閥四巨頭在北平西山)


度度狼gg


先簡單說一下第二次北伐前的國內形勢。

廣東國民革命政府於1926年發動北伐戰爭後,至1927年上半年相繼佔領長江流域的武漢和南京。長江以南的吳佩孚、孫傳芳兩大軍閥及滲透長江流域的奉系軍閥一部都遭到了毀滅性打擊。在北方,由原直係軍閥分裂出來的馮玉祥部改編為國民軍由綏遠進入陝西,與國民革命軍建立了聯繫,威脅奉系軍閥的側翼。奉系軍閥首領張作霖隨即發表通電宣佈東北三省獨立,同時加緊備戰。

緊接著,國共合作破裂,國民黨內部也發生分裂,以國民黨黨魁汪精衛為首的武漢國民政府和以北伐軍總司令蔣介石為首的南京國民政府發生對立,並有相互開戰的危險。與此同時,第一次北伐戰爭前依附於國民革命軍的原南方各軍閥也在蠢蠢欲動。 汪精衛政府在蘇聯和中國共產黨的推動下決定聯合馮玉祥先完成北伐大業,再東征收拾蔣介石。而蔣介石也決定率部繼續北伐,同時也積極拉攏馮玉祥。

在馮玉祥的斡旋下,南京與武漢之間很快兵合一處將歸一家,全力以赴攻擊奉系軍閥。不巧的是,桂系軍閥突然倒蔣,蔣介石被迫下野,南京一路北伐軍迅速南撤。隨後,桂系又攻擊支持武漢政府的湘系軍閥唐生智並將其擊敗。由於桂系不能掌控全局,國民黨二屆四中全會後,蔣介石復職,繼續北伐。

因此,第二次北伐戰爭的第一個特點就是,相比第一次,完全是一場新舊軍閥之間為爭奪地盤和全國統治權的軍閥戰爭,徹底脫離了革命戰爭的性質。

在蔣介石國民革命軍和馮玉祥國民軍的聯合打擊下,奉軍節節敗退,蔣軍和馮軍先後進入山東、河南,威脅奉軍佔據的直隸。就在奉軍行將土崩瓦解之際,早就想鯨吞中國的東洋小國——日本人來了…… 蔣軍進入山東後,坐觀中國內戰的日本人眼看奉軍不支,隨即派兵進入中國武裝干涉。日本一面警告蔣介石和張作霖,以山海關為停火線,一面派兵進入山東首府濟南,製造濟南慘案。而擁兵上百萬、一心只顧攻城略地的蔣介石居然對萬餘人的日軍不抵抗,置處於人間地獄中的濟南人民於不顧,下令北伐軍繞道而上,在佔領京津後隨即停止不前,宣告北伐結束。

而奉系軍閥首領張作霖在退回東北途中被日本人暗殺,其子張學良接班後隨即宣佈東北易幟,歸順國民政府。這樣,國民政府在形式上完成了對全國的統一。但實際上整個北方地區仍然是在馮玉祥、閻錫山、張學良這些擁兵自重的地方實力派手中掌控,南京國民政府一直沒有完全實現對北方各省黨政軍真正的統一。

因此,第二次北伐戰爭實際上將以蔣介石為首的南京國民政府的治理國家和應對國際局勢的能力展現在了世人面前,在內憂外患日益加深的情況下這個政權能否擔當起歷史賦予的重任?


20世紀戰史大揭秘


二次北伐有點軍閥混戰的意味。我們可以以個人視角來看一下這次北伐,比如以老蔣手下黃傑的視角。黃 傑 白馬報捷傳笑談, 蘭封查辦竟飛黃。 兵潰南越成奇貨, 再入臺島登將壇。 黃傑(1901-1995),字達雲。二級陸軍上將。1901年出生於湖南長沙縣。黃傑年輕時,隨父親到湘軍譚延閩部下充任幕僚。1924年夏,考入黃埔軍校第一期。 次年1月畢業,被分在教導第一團偵探隊任中尉排長。在東征中,參加了淡水、棉湖的戰鬥。還參加了平定楊希閔、劉震寰叛亂的戰鬥。 1926年夏,黃傑升任偵探隊隊長。是年秋,升任教導第一團第三營營長,隨何應欽指揮的東路軍參加北伐,轉戰贛、浙、閩三省。1927年,升任第十四師四十團上校團長。

1928年,黃傑團參加“第二次北伐”。5月1日,黃傑率第四十團進駐濟南城。“五·三慘案”爆發的當日下午,濟南受到日本軍隊猛烈的攻擊,總司令蔣介石的安全受到威脅。他奉命率領部隊護衛蔣介石徒步離開濟南城,一直送到城外的八中澗,使蔣脫臉,安全抵達徐州。 1930年7月,黃傑參加了中原大戰。戰後,獲寶鼎勳章。當時黃傑任第一師第二旅少將旅長。 1932年3月,黃傑奉命率部“圍剿”鄂豫皖蘇區的紅軍。在商城戰役中,國民黨第二師慘遭失敗。蔣介石一怒之下,撤了師長湯恩伯的職.黃傑升任該師中將師長。黃傑接任後,對失敗的第二師加強訓練,使其恢復元氣。

8月上旬,他率部向鄂豫皖蘇區的中心區域湖北七里坪、黃安猛撲,被紅軍擊潰,敗退白馬嘶河。接著,師指揮所又遭紅軍攻擊。他命部隊反擊,與紅軍血戰通宵,傷亡近千人。紅軍也遭到了很大損失。戰後,黃傑以“大破共軍於白馬嘶河”,向蔣介石“報捷”。1936年,宋子文執掌的財政部成立稅警總團,黃傑又兼任了稅警總團長,著力整訓部隊。


李三萬的三萬裡


通過第一次北伐戰爭,廣州的國民政府遷到了武漢,北伐軍攻佔上海之後蔣介石又在南京建立了國民政府。此時,國民黨內部分裂為南京、武漢、上海(西山會議派)三個中央黨部和兩個中央政府對峙的局面。

由於桂系的逼宮,同時為了促使寧(南京)、漢(武漢)、滬(上海)三方的統一,蔣介石被迫宣佈下野。1927年8月16日,蔣介石宣佈辭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職務,不久東渡日本。三方達成了形式上的合流,但是又相繼發生了寧漢戰爭(南京國民政府討伐武漢的唐生智),寧粵矛盾。



經過一系列的派系鬥爭,蔣介石最終坐收漁翁之利。1928年1月,蔣介石重回南京擔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職務,並召開了國民黨二屆四中全會,經過此次會議國民黨內部暫時達成了統一。


1928年2月,蔣介石擔任第一集團軍總司令,馮玉祥擔任第二集團軍總司令,閻錫山擔任第三集團軍總司令,李宗仁擔任第四集團軍總司令。為了完成革命任務,國民政府發動了第二次北伐,北伐的對象為奉系的張作霖和張宗昌。具體的部署為:

第一集團軍沿津浦路北上;第二集團軍山東殺出;第三集團軍由石家莊穿插;第四集團軍打通京漢線。

佔據山東的張狗肉很快失敗,張作霖很快退出了關外,結果在皇姑屯炸死,少帥在國仇家恨的情況下宣佈東北易幟。至此,二次北伐完成,南京國民政府完成了形式上的統一。

二次北伐是在國民黨內部暫時達成統一後發動的,由於馮玉祥的第二集團軍在第二次北伐中出力最大,蔣介石並沒有兌現當初的承諾,把北平劃給馮玉祥,而是劃給了出力最小的閻錫山。勝利之後,蔣介石為了削弱地方軍閥的勢力,召開了軍事編遣會議,從而為蔣桂戰爭、中原大戰埋下了伏筆。


歷史軍魂


關於這個問題,剛好我上個月參觀了武漢國民政府舊址,也算有感而發。


1927年4月,蔣介石在南京成立國民政府,這樣一來,長江流域就出現了南京和武漢兩個國民政府。武漢軍事將領唐生智、張發奎主張“討伐”蔣介石。汪精衛、徐謙等人不同意,如果武漢一動,河南境內的張作霖奉軍可能乘虛南下,倒不如北伐奉軍,先把馮玉祥的國民軍從陝西接應出來。再則,南京正沿津浦鐵路進攻直魯聯軍,打倒北洋軍閥顯然比內部矛盾更重要。

也就是說,“二次北伐”實際上是南京國民政府、武漢國民政府兩邊分工合作進行的。

南京北伐軍進入山東境內,對於自視膠濟鐵路沿線及整個膠州半島為利益範圍的日本人來說,無疑是一種挑戰。5月3日,佔領濟南的賀耀祖第40軍與日軍發生爭執,日本正求擴大事端,衝突一發不可收拾。蔣介石權衡緩急,決心暫時撤離濟南,繞道北伐。馮玉祥亦說:“以我一個革命軍人的身份立場,我主張不顧一切,拼命和日本鬼子幹一幹。至於為免軍事衝突,從外交方面與他交涉的辦法,也許較為穩妥。”



武漢北伐軍沿京漢鐵路北上,奉軍裝備精良,並有當時極為稀罕的飛機、坦克協助作戰。據北伐軍報告,臨潁奉軍的工事築於麥田內,射界廣闊,機關槍、迫擊炮環列壕邊,後面又有山炮、野炮,一層一層形成彈網,“炮彈之落於陣地中者如暴雨之簷溜“。後來,奉軍迫於馮玉祥逼近鄭州,為了避免全軍覆滅,悉數退守河北。出於拉攏馮玉祥,武漢北伐軍隨即撤回湖北,把勝利果實河南完全交由國民軍掌控。


6月初,山西軍閥閻錫山下令全省“易幟”,升起青天白日滿地紅國旗,改編晉綏軍為北方國民革命軍。幾乎與此同時,張作霖通電退出北京,未料在返回瀋陽途中遭到日本關東軍暗算而身亡。於是,蔣介石、馮玉祥、閻錫山、李宗仁在北京取得勝利會師,“二次北伐”結束。

縱觀“二次北伐”的整個過程,始終夾雜著中日民族矛盾、國共合作破裂、國民黨“左派”與“右派”之爭,以及北洋軍閥之間的歷史恩怨。因此,“二次北伐”一方面基本上結束了北洋軍閥在中國的統治,另一方面又埋下了蔣、馮、閻、李紛爭天下的伏筆,及至發展到1930年中原大戰。當然,這是後話了。


馮傑


廣東革命政權實際上先後進行過三次北伐,第一次北伐是孫中山領導的,1922年5月份,孫中山在韶關設立大本營準備北伐,但是因為陳炯明的叛變,因而第一次北伐失敗。1925年廣東國民政府成立後,又開始著手新一輪的北伐,1926年,經過一年的準備,廣東國民政府正式宣佈誓師北伐,當時的北伐軍是國共合作的軍隊,全軍共計八個軍。

但是在北伐的途中先後發生了“四一二政變”、“寧漢分裂”等事件,北伐也因此被耽擱。史稱為第一期北伐。最先開始二期北伐的是武漢國民政府,1927年4月19日,就在上海“四一二政變”過後不幾日,武漢國民政府就開始了二期北伐,進攻的主要對象河南的奉軍,6月1日,北伐軍與馮玉祥所部在鄭州會師,與此同時,南京國民政府也在同時進行二期北伐,於6月2日佔領了徐州,南京國民政府所面對的主要敵人是直魯聯軍和孫傳芳的部隊。

6月中旬,武漢國民政府與馮玉祥召開了鄭州會議,在會議上,馮玉祥提出寧漢合流,共同北伐。汪精衛沒有立即同意,但彼時的汪精衛對於共產黨已經越來越不滿意。1927年7月“715事件”的發生,標誌著武漢國民政府也與中共決裂,此後寧漢合流就被提上了議程,7月下旬,汪精衛通電錶示願意寧漢合併,因而寧漢之間的分裂狀態也很快結束。

此後,南京國民政府繼續北伐,二期北伐一直到北伐軍在1928年6月份進入北京為止。二期北伐與一期北伐性質不一樣,一期北伐是國共領導下的大革命運動,二期北伐則帶有軍閥混戰的意味,並且二期北伐後期也喪失了革命性,許多北方軍閥的部隊在二期北伐的過程被改編為革命軍。

革命軍戰領北京後,南京國民政府就宣佈二期北伐結束,實際上當時在關外還有奉軍的主力部隊,這也體現了二期革命的不徹底性。


青年史學家


二次北伐,指的是北伐戰爭的第二個階段,主要是以蔣介石為首,聯合新軍閥馮玉祥、閻錫山、李宗仁發動對奉系軍閥張作霖的戰爭,國民黨稱稱這次戰爭是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的繼續,所以成為“二次北伐”。我對二次北伐的看法主要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1)孫中山去世後,1928年老蔣重新上臺,再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2月2日到7日,國民黨在南京召開二屆四中全會,改組國民黨中央和國民政府機構,譚廷闓擔任國民政府主席,老蔣兼任軍事委員會主席。你想,老蔣一躍枝頭,不拿出點成就怎麼能服眾;再者,北伐是孫中山的未竟之事,老蔣作為孫中山先生的繼承者,不繼續北伐,於公於私都說不過去。所以老蔣之所以二次北伐,就是為了提高其在國民黨內的身份,鞏固其的統治地位。繼續打出“北伐的旗幟”,把自己打扮成孫中山未竟事業的首領,才能籠絡人心,以此便可理直氣壯,師出有名地號令天下,使國民黨各派聽命於他,為他效命,壯大自己的實力。

(2)而馮玉祥、閻錫山、李宗仁等新軍閥,各實力派,之所以有北伐之意,完全是出於為擴充自己的實力,增加自己的利益,才會與老蔣合作,一致展開對奉系軍閥張作霖的戰爭。

(3)二次北伐,促成了張學良東北易幟,服從南京國民政府,遵守三民主義,從而避免了東北變為小日本的殖民地。從表面上看,可以說二次北伐在形式上南京國民政府完成了國家的統一,但內部新軍閥之間的矛盾和鬥爭此起彼伏,國家表面上統一,實則仍是各地軍閥,地方割據,一家獨大。


Lee說


北伐和二次北伐的區別在於,北伐是國共合作北伐,二次北伐是國民黨單方面北伐。二次北伐是國民革命軍不斷壯大,包括國民革命一、二、三、四集團軍,專伐張作霖的奉軍。但是二次北伐發生了濟南慘案,國內矛盾變成了民族矛盾。以張學良易幟完成了北伐勝利。


第五玥璋


二次北伐的意義需要重新認識!

北伐軍路過濟南時發生了什麼?日軍大肆屠殺濟南的中國軍官民之後,北伐軍是如何做的?

北伐真的形式上統一全國了嗎?難道之前全國形式上是不統一的?那請問哪個省獨立建國了?舊軍閥還能收回蒙古,北伐後的新軍閥們只能任蒙古獨立。

北伐之後,有底限的舊軍閥混戰沒了,沒有底線的新軍閥混戰開始了。蔣桂、蔣馮、中原大戰……等規模比舊軍閥混戰有過之而無不及。不知道北伐的意義哪來的歷史書上的那麼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