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公開課我們需要的是什麼

對一節公開課來說,教學的每一個環節都應從教學目標與幼兒需要出發,切不可為博得評委專家們的好評而“曲意奉承”。但有些教師往往追求後者,而發生“偏題”現象。現以公開課“學鴨走”為例,來談談我的看法。

幼兒園公開課我們需要的是什麼

​一、公開課不要太“浮華”

【案例】教學活動“學鴨走”的教學目標為:1.學習鴨走的基本動作,隨著音樂節奏做動作;2.通過遊戲活動練習鴨走動作,讓幼兒體驗學鴨走的快樂。在教學活動中。教師以趕鴨人的角色伴隨著音樂,趕著一群“鴨”散著步走進教室。

老師:孩子們,跟著媽媽去池塘做遊戲了!(音樂起)師幼一起隨音樂表演鴨走。幼兒邊喊“捉魚了”邊做捉魚吃的動作。

老師:大家都累了吧,我們休息一會兒,我來給大家講一個《鴨媽媽找蛋》的故事。(邊講邊演示課件)幼兒坐著聽完故事後,和教師一起表演故事。

老師:小鴨子們,外面池塘更大,我們一起到外面去玩吧!幼兒聽著音樂搖搖擺擺地走出教室。

【分析】這節課表面上看既有遊戲活動又有故事講述和表演活動,幼兒比較活潑,教師動作十分到位,不失為一節養眼的課。其實,這節課存在著如下一些問題:第一,聽不出課的類型。定位於音樂律動,後面卻又偏重於語言學習;定位於綜合課,又太散——如果把綜合課比作炒茄子,那麼可以加些油、鹽、醬、醋等佐料,但絕不能把茄子、辣椒、西紅柿等拼在一起做“大拼盤”。第二,偏離了教學目標。比如,故事講述時教師講、幼兒聽,和學鴨走動作毫無關聯;即使是故事表演也是教師扮演鴨媽媽學著鴨走動作找蛋,而幼兒卻未能在表演中練習該動作。第三,未滿足幼兒發展的需要。教師只顧自己的動作表演,而較少對幼兒進行動作指導,致使幼兒在學鴨走動作上收效甚微,甚至有不少幼兒尚未掌握鴨走的基本動作。

為什麼會是這樣?那是因為有些教師只在“為了讓評委專家們聽得新、看得養眼”上下功夫,而不在幼兒“會”上下功夫。一節好課應能緊緊圍繞教學目標設計教學環節、準備教具、採用教學策略等,並能真正讓幼兒自主地學到知識,滿足幼兒發展的需要。

幼兒園公開課我們需要的是什麼

​二、公開課要講“性價比”

有些教師上公開課、評優課流行用多媒體。甚至有教師認為缺少了多媒體,所上的課就跟不上形勢。這樣做的結果是:大家都在盲目地做課件,努力地把自己的課包裝得上檔次,而不去考慮這節課是否真有必要如此大張旗鼓。請冷靜思考一下,難道沒有使用多媒體的教學就一定不是一節好課了嗎?

有些教師在教學具的準備上患了“多多益善”的怪病,似乎教學具準備得越多,教學效果就越好。事實上,有時費時、費力的準備,換來的偏偏是“畫蛇添足”。就以教師A上的一節音樂課“小老鼠上燈臺”來說,為了追求視覺效果,讓孩子更像小老鼠,使課堂更有觀賞性,教師A讓幼兒統一穿黑色的毛衣、褲子和鞋,在“包裝”方面花了不少精力和時間。其實,從整個教學來看毫無必要。幼兒在課堂上學習而不是在舞臺上表演,一節課的好壞與幼兒妝飾並沒有直接關係。

為了追求形式上的時髦而盲目做秀,將教學效果棄之不顧,是不可取的。“低投入、高效果、性價比高”應是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所追求的。

幼兒園公開課我們需要的是什麼

​三、公開課更要“求真”

有些教師往往把公開課的評比結果看作唯一,將“活動觀摩”扭曲成了“活動表演”。幼兒不再是活動的主人,而成為“教案劇”舞臺上的“配角”。那些被教師看作的“差生”甚至連“群眾演員”也當不上,因為他們沒有參與的機會!

作為一線教師,我們有責任踐行教育公平,應讓每一個幼兒都受到公平的教育。捫心自問:只讓“好孩子”參與公開課的教學,這種做法公平嗎?當被剔除的“差生”天真地問“老師,他們去哪裡上課呀?”“我們為什麼不去上課呀?”時,採取如此做法的教師難道不該感到有愧嗎?

對於那些在公開課前被一次或多次排除出班的幼兒來說,他們失去的不僅僅是一點時間、一些知識、一次與同伴共享學習的機會,而失去的可能是自尊心、自信心與學習的興趣和動機,甚至失去了對老師的信任和尊敬。

因此,教師不僅要確立與教育公平相適應的教育理念,還應自覺落實到教育教學之中,切不可為了一己之私利,而剝奪一些孩子參與公開課的機會。同時,教師對公開課不能只注重單一的、外在的、功利性的結果,而應重視通過公開課獲得自身能力和水平的提高。

我們致力於保護作者版權,部分內容來源網絡,因無法核實出處,如涉及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