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中出現的殭屍爲什麼穿清朝官服而不是其他朝代的?

熱血動曼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很簡單,因為宋明的官服都很飄逸,顏色也鮮豔,和殭屍不沾邊。

只有清代官服樣式死板,顏色又暗,簡直是為殭屍度身定做的。


薩沙


說起殭屍電影,應該是八零後九零後這一代的經典回憶了。

特別是林正英演得殭屍大片,把殭屍可怕甚至可愛的特點演繹的淋漓盡致。真的是成為一時之經典。

然後就有一個疑問,為什麼那些殭屍都是穿清朝官服的呢?

首先,清代的官服顏色以藍黑冷色調為主,袖口寬大,通體直筒形,再配合慘白僵硬的肢體,尖利的牙齒也指甲,從拍攝效果來看,能很好營造一種恐怖的氛圍。

如果殭屍穿的是唐宋的暖色調的衣服,則無法造就這種壓抑緊張的氣氛了。

其次,從文學創作的角度看,殭屍類小說這一題材盛行於明中期到清代這一時段。當時民間通俗讀物,多有對鬼怪之事的演繹,而殭屍就是這其中的一種。如袁枚的《子不語》及紀曉嵐的《閱微草堂筆記》,都記載有殭屍的故事。國產殭屍片溯源於香港影視作品,香港的殭屍片情節多是依據清代的這些文學作品。

因此殭屍穿清朝的官服也是可以理解的了。

再次,從殭屍的形成時間上來看,屍體要想發生屍變,需要一百年到五百年的時間,若低於百年,則成不了殭屍,超過五百年,就變成更厲害的鬼了。因此從這個時段來算,殭屍應該是清代比較正常,故而身穿清朝的官服。

至於為什麼要身穿官服呢,應該是因為近現代出土的清代墓葬比較多,而清代屍體有不少保存的比較好的,因此就使人產生清朝多殭屍的誤解。

最後,從民族感情上來看。清朝入關時大肆殺戮,而之後的統治又榨盡民脂民膏,使得民間怨聲載道。清政府磨牙吮血的形象就這樣定格在民眾心中。因此以穿清代官服的殭屍代表一種惡和俱,其實是一種對清政府壓榨的不滿和發洩。

更多歷史類資訊,敬請關注@熊二History。


熊二讀史



一般般147603572


其實不只是電視劇,銀幕熒屏上“殭屍”形象的盛行和香港八十年代開始的殭屍片有著密切的聯繫。這一時期,由洪金寶開始的《鬼打鬼》,掀起了一眾茅山道士題材的熱潮,更多的很多,但是最強勁的還是洪金寶自己公司“寶禾”製作了一系列的殭屍片,其中最著名的當然還是林正英從《殭屍先生》開始的殭屍電影系列。那為什麼這些殭屍都是穿著清朝官服而不是其他朝代呢?


其實原因很多。首先來源於“殭屍”的源頭,早在《山海經》中就已經有類似殭屍的描述“旱魃”,而後來關於這種怪物的文學創作又多誕生於清朝年間,比如袁枚的故事總編《子不語》就有很多關於殭屍的描述和分類。紀曉嵐的《閱微草堂筆記》也紀錄了不少殭屍如何修煉可以提升更高等級的方式。所以從誕生年代來看,清代自然成為元素之一。


其次是氣氛,殭屍片雖然也包含一些詼諧逗趣的喜劇因素,但是從類型片上來看,還是屬於恐怖片的範疇,而在中國的漢民族王朝中,官服的顏色主要是紅黃兩色,從基調上來說,是很陽氣的。但是恐怖片需要的卻是陰森恐怖,這正好可以從清代的藍紫色的官服中找到對應色調,滿足了恐怖片的類型需要。


最後為什麼是清代官服,而不是平民服裝?這當然是和民間情緒有關,在中國近現代人的記憶中,人民深受清末貪官汙吏的盤剝斂財,這當然會積累民怨,而殭屍片中將殭屍的形象塑造為負面,並且故事是有關“收拾殭屍”,這自然讓觀眾看著很歡喜。


巴塞電影


這都是受到上世紀後期香港電影的影響。因為由林正英先生主演的《殭屍先生》中作怪的殭屍無一例外都是死在晚清和民國初年,所以穿著清代衣冠也是自然之理。而香港地區縉紳們直到七十年代仍有以頂戴補褂為大禮服的習慣。

林正英先生塑造的道士九叔,永遠是不可超越的偉大經典。

標準的殭屍形象。


而之前的殭屍似乎並沒有特定的服飾,即使有的話,也是穿的裝裹——也就是壽衣。首先在中國古代諸多鬼怪中殭屍並非重要角色,比如六朝志怪和唐人傳奇中幾乎各種鬼怪都有出沒,而唯獨沒有殭屍的一丁點記錄,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清代。

清代是殭屍文化開始走向繁榮的時期,比如乾隆時期袁枚的《子不語》和紀昀的《閱微草堂筆記》甚至被現代網文譽為“殭屍大全”,但是這些故事中也沒有關於殭屍穿“官服”的記錄。比如《閱微草堂筆記》寫過這麼一個逸事,在紀昀六七歲時,見過一位八十歲的老爺爺,名叫胡宮山。此公年輕時是一位反清義士,武藝高強,無人可擋。但這麼一位豪傑卻從來不敢一人獨睡,原因就是他年少時曾遇過一次殭屍。據說當時胡宮山不管怎麼擊打殭屍,但打上去就好像打中木石一般,於是胡宮山只得逃上樹頂,萬幸的是殭屍不會爬樹,只能圍住樹木團團轉,到天明雞叫時分,那具殭屍便抱住樹木不動了。胡宮山下樹後才看清殭屍的真面目,遍體身白毛,雙目通紅,指甲如鐵勾,獠牙外露。

——“說少年嘗遇一殭屍,揮拳擊之,如中木石,幾為所搏,幸躍上高樹之頂,屍繞樹踴距,至曉乃抱木不動。有鈴馱群過,始敢下視。白毛遍體,目赤如丹砂,指如曲鉤,齒露唇外如利刃……

也就是說這具殭屍是不穿衣服的。

在《子不語》中則記錄了更多有關殭屍的傳說,這些殭屍們能幽會、要謀生,有貪財的、有捱打的、還有褻瀆宗教的, 形象十分豐富。並且《子不語》還是唯數不多對殭屍衣著做描述的筆記。 比如在《殭屍野合》中就寫了有個壯士客居湖廣一帶,自己住在一個古寺中。有一天晚上,月色很美,他在門外散步,看見樹木中隱隱有人戴著唐巾(明朝中後期士人流行的冠帽,也被用作壽衣,比如西門慶就是戴著唐巾入殮)飄然來到,於是壯士便疑心這是個鬼。過會兒他在松林最為茂密的地方走到一個古墓墓園,意識到剛才看見的是殭屍。

——“ 有壯士某,客於湖廣,獨居古寺。一夕,月色甚佳,散步門外,見樹林中隱隱有戴唐巾飄然來者,疑其為鬼。旋至松林最密中,入一古墓,心知為殭屍。”

也就是說殭屍的打扮不僅不是詭異的清代官服,而是頗有名士風流的大明衣冠。而另一個故事也說過殭屍的穿著乃是壽衣——“從棺後推卸其蓋,則赫然一屍,面青紫而腹膨亨,麻冠草履。越俗:凡父母在堂而子先亡者,例以此殮。(從後面把棺蓋推開,赫然發現裡面有一具殭屍,面目青紫、肚子鼓脹、麻冠草履。浙江一帶風俗是,父母還在而兒子先死的,都會用這樣的穿戴入殮)。


唐巾配道袍,明朝中後期左翼士大夫的標準打扮。

由此可知當時的殭屍形象都是穿著壽衣,而且壽衣的樣式很多都是明制漢服。因為清朝以前國人入殮時的裝裹一般都穿生前經常穿的正裝,入清後漢人雖然被迫胡服,但是入殮時仍多穿戴大明衣冠,所謂“生降死不降”。比如在那個“特殊時期”,有不少流寇盜掘孔林,發弟七十二代衍聖公孔培憲墓,發現衍聖公雖然入殮時紗帽蟒衣,玉帶橫腰。至於漢人穿清代衣冠入殮基本是洪楊之亂平定,同光中興大大的淡化了滿漢矛盾之後的事


最著名的殭屍,德古拉伯爵。昔日紅顏美少年如今已是白髮獠牙不人不鬼,卻依舊英雄氣概,名士風流。


陳大舍


影視劇中的殭屍形象原自香港,是一代人的記憶。

這種全身僵硬,指甲發黑尖銳,有銳利犬齒,懼怕陽光,身著清朝官服的藝術形象,可以說是林正英先生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

那為什麼香港的影視劇中創造的殭屍,穿的都是清朝服飾?這是有原因的。

清朝的官服特徵為影視創造者們提供了靈感。

清朝的官服本身就是呆板、直統統的,又主要以深藍、黑兩冷色調為主;加上官帽的鍋蓋形像,整體上給人一種沉悶的味道。

這種衣服穿戴在身上,配合著慘白僵硬的身體,伸直了雙臂後長又尖的指甲,露出嘴唇外的尖齒,在陰暗、起霧的環境下,更具有緊張、恐怖的氣息,能夠滿足殭屍片需要的拍攝氣氛和效果。

漢族王朝的官服卻是另一種樣式!

漢族講究大紅大紫,官員的品級都是用服飾的顏色來區分的,以紅紫為上品,藍綠為下品,色調暖,形象上不具有恐懼的氣氛。

況且漢服袖寬飄逸,正所謂廣袖飄飄,穿在身上有一種空靈、仙氣的感覺,和殭屍僵硬的形象相差很大,自然不適合了。

現代考古學為影視創作者們帶來了素材!

由於考古學的發展,尤其是廣東一帶,被挖掘出穿清朝官服的乾屍最多。

這種皺巴巴的屍體被挖掘出來後,給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噁心、壓抑、恐懼,符合殭屍片需要的那種恐怖的氣氛,自然就會被影視創造者們直接拿來豐富了自己的作品。

所以藝術來源於生活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我是江東汪郎,帶給你不一樣的歷史視覺!堅持原創,喜歡我就請關注我吧!



江東汪郎


因為其他朝代的服裝穿了沒有恐怖的氣氛,就算是相同冷色調的服裝都比不上清朝的官服。

如圖:

這是明朝服飾


這是清朝服飾

當然,這跟香港九十年代的林正英主演的電影、電視劇影響力也有關係。


太極雲飛揚


殭屍之說盛行於明中葉以後及清朝。清朝的小說和話本等文學形式興起了一個高潮,民間通俗文學對於這類身邊的怪事會做出不同的鬼怪等等的解釋,殭屍就是其中一種,這些東西也被更多的書籍和民間傳說記載。其中首推袁枚的《子不語》及紀曉嵐的《閱微草堂筆記》,此二書可以說是“殭屍大全”。香港殭屍電影大都取材清代文獻,因此很自然的,殭屍穿的都是清朝衣服。

從這些清朝的筆記小說中,我們知道了,清朝有種道士叫“馴屍人”,他們具有引導屍體行動的一種法術。有很多有地位的以及有錢的人,在死去以後,希望落葉歸根,在屍體未腐化時由術士趕回鄉安葬,這時候就需要做屍體處理,道士一般會用他們的手藝把屍體做成僵硬的以便行走,然後打扮一下,這時候給穿上官服也是很擺譜的事。

趕屍人被稱為“趕屍匠”。趕屍的術士大約三五同行,有的用繩系著屍體,每隔幾尺一個,然後額貼黃紙符,另外的便打鑼響鈴開路,晝伏夜行。天光前投棧,揭起符紙,屍靠牆而立,到夜間繼續上路。這些民間傳說中不免有誇張演繹成分,所以也有人說趕屍者其實背起屍體而行,但由於身穿黑衣夜行,途人便自然看不見趕屍者,以為有行屍。

而現代殭屍電影起源於香港。電影中殭屍穿清朝官服也有當時文化和經濟的原因。殭屍片一般都是低成本電影,當時清代戲又多,清代戲服相對便宜。而且反清復明的思想一直在南方士大夫文人中流傳,一直影響到上個世紀電影人,所以早期的香港電影刁侃、嘲諷、戲說清朝十分流行。

此外,從拍攝效果看,清朝官員服裝屬於深冷色調,加上官帽外形與前代官員服裝及漢族傳統服裝非常不一樣,有強烈的壓抑、沉悶感,能讓氣氛變得壓抑和緊張,很適合殭屍片氣氛。此外,清代戲服多、便宜,殭屍片一般又都是低成本電影,為成本計,殭屍們穿清朝衣服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


毛劍傑


殭屍是個傳說。民間傳說,傳說殭屍穿著清朝官服危害人間!這要從歷史來說,清朝是滿清,當時統一中國的時候。他到處孽殺漢人,無惡不做,當時的漢人又恨又怕,而當時滿清官員又一次一次壓榨漢人還有殺害漢人,漢人把他們當著惡魔看待,又因為當時滿人比較彪悍又好戰,傳說中的殭屍也是彪悍和好戰。所以就把他們比喻成了殭屍。然後又在民間的吹吹傳傳就成了,殭屍就是穿清朝官服的!比如一個恨透滿人的漢人老頭子看到清朝官員來了,趕快告訴孫子,快走,殭屍來了,殭屍來了。這給下一代的人貫徹了一個思想,穿官服的就是殭屍。殭屍就是穿官服的,所以到後面一代一代傳下來。殭屍就是穿官服的!


馬雲之未來教育


不要說曾經風靡一時的港產片中,林正英飾演的以清妖官員為背景的殭屍,表達了人們對清妖的極端厭惡之情。




早在兩百多年前時,那時被清妖視為“化外夷狄”的外國,它們眼中的清妖,已是如上圖所顯示的那樣,形象是如此的猥瑣不堪,令人厭惡。這其中,就包括自我吹噓為“十全老人”的乾隆。
因為隔我們年代最近的這個封建王朝,實在是太不堪了。不要說它在晚期的割地賠款、殘內媚外,“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的種種醜態了。


即便是在它號稱強盛的早中期,禍國殃民的事情也是罄竹難書。強迫易發、閉關鎖國、奴化治國、以愚治國、扼殺創新……等等qiang害人間的惡事,數不勝數。

既如此,一個被中外人民切齒痛恨、鄙夷不屑的封建王朝,被後世的人們作為醜劇的背景,以各種藝術的形勢痛加撻伐,是自然不過的了。而林正英以清妖官員為背景的殭屍片,就是這其中的一種表現形式。(圖片來源於網絡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