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5位初中女孩打工失聯,民警經38小時國慶高速帶回,你怎麼看?

錦繡熱點解析


國慶期間,紹興新昌一位父親報警,稱14歲女兒小花失蹤,38小時後,在江蘇連雲港的一個出租屋,警方找到了小花和她的5位同學,大家如釋重負之際,才知小紅離家出走的原因,竟然是厭學!

厭學這個問題,我想80%的家庭都會遇到,父母恨鐵不成鋼,可越說教,孩子越逆反,搞不好就像小花一樣,離家出走,如果出個什麼交通意外,家長遺憾終生!

那麼,15歲左右的孩子為什麼厭學,怎樣引導她的學習,又不引起她的反感呢?我們將從4個方面分析:

1、小花為什麼不告而別?

因為,小花感覺自己學不會,太難了,初中生的數學,還是很複雜的;自己看不到希望,父母又一味地指責,深深打擊了她的自信;越打擊,小花感覺更抬不起頭,心裡的苦悶無處訴說,感覺自己挺沒用的;這種不良情緒憋在心裡,總有一天會以極具爆發力的方式來釋放!

但是,人不能被尿憋死,小花的思維開始轉到別處,一狠心,乾脆外出打工!一問,有同樣想法的還有5個女孩,大家一拍即合,然後,聯繫上了江蘇連雲港的一個熟人,就這樣,大家合夥踏上了離家的火車!

2、面對厭學,第一步怎麼辦?

那就是不要指責,要鼓勵,恢復孩子的自信!小花被警方從連雲港,高速驅車堵了38小時後才帶回家,小花爸爸也很自責,感覺對孩子嚴厲了!

一勺蜜比蒼蠅拍更能抓到蒼蠅,記者問比爾蓋茨他爸:你怎麼培養出了世界首富!他爸說:“是鼓勵!”

所以,家長們一定要用鼓勵代替指責,同孩子以朋友的身份溝通,尊重孩子的想法,在平等交流的基礎上教育孩子。

3、只有休息好,才有更強的意志力去挑戰學習中的困難

初中生的數學,是複雜了點,但沒有學不會的孩子,只有不會教的家長!

1、要讓孩子睡好,晚上9:30之前必須睡覺,因為只有精力充沛,她才能集中注意力,心情平和不暴躁,才能聽進老師的講課。

2、提問和反饋很重要,根據10000小時理論中的,精深練習法則,小紅聽完一節課後,對不懂的要提問,這樣才能加深理解。作業做完後,父母要認真輔導,對做錯的一定要指出來,這樣不斷地練習、反饋、再練習反饋、循環往復,自然記憶加深!

4、重點:體驗現實的成功能大大增強孩子的自信!

目標不要太高,小花測驗得90分時,父母要鼓勵,讓她明白,這是靠她自己取得的成功,這會大大增強她的自信,讓她意識到自己還是有能力的,學習也不是很難嗎!

最後,孩子厭學不可怕,首先要鼓勵,在她心情好,意志力強時再給她講道理,多提問,多反饋,做正確一道題,能大大增強孩子的自信,只有這樣,才是良性循環,!

末尾,祝頭條讀者們的孩子都考上北大、清華!


技巧改變人生


仔細看了問題描述,沒有提及家長有追責學校的行為,略感詫異。查日曆發現,原來5名初中生離家出走當天(9月15日),正好是星期六,學校已經放假,應該沒有責任。

但文中說,這5名初中女生是因為成績差產生厭學情緒,所以才相約去打工。隱隱有將矛頭指向學校的意思。不可否認,因成績差而厭學,是5名女生離家出走的內因之一,但絕非主要原因,家庭和社會環境的影響更大。

十四五歲,應是初三學生。為了抓重點高中升學率,很多初中學校確實更關注優生,中間生促一促,差生基本上就放棄了。這樣會令差生找不到存在感,感到前途無望。

“既然讀書看不到任何希望,不如出去打工,好玩、刺激、還能掙錢!”這個念頭突然從腦海裡跳出,人一下子就興奮起來,趕緊拿起手機,給幾個同病相憐的好朋友發消息。沒想到大家都有此意,於是一拍即合,約定了時間地點,聯繫了落腳處,五個女生,實施了她們的“勝利大逃亡”,開始了她們“自己想要的生活”。

這些年,讀書無用論在農村很有市場。“985遍地走,211多如狗”,讀了大學,花錢費米,最後還不是打工?

再歸納一下,村裡30歲的年輕人中,十幾歲便輟學外出打工的,確實比讀過大學的普遍混得更好。出去得早,總能逮到一兩個好機會。而讀了大學的,高不成低不就,即便能留在大城市,也成了一輩子直不起腰的房奴。

所以,讀書有什麼用?還不如去打工。

這是大多數農村父母內心裡真正認同的看法,自然會從一言一行中影響孩子的價值觀。

讀書有什麼用?如果你去跟一個睡著的人談更開闊的眼界,更豐富的人生體驗,更多的選擇機會……無異對牛彈琴,不說也罷。倒不如跟他們談談九年義務教育的“義務”和“權利”,也許更有意義。

但是,將成績差的學生邊緣化,令他們感受不到溫暖、得不到關注、看不到希望,我們的教育確實有責任。

教育無法令所有人成才,但應該令所有人成長。成長的方向可以不同,成長的高度可以不等,但教育仍能有所作為,應該有所作為,這是學校教育存在的最大意義。教育的作用應該是引領、指導和促進,而不是桎梏甚至窒息。

這就要求,大學教育的辦學方向應主動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適應人的自我完善的需要,堅持寬進嚴出原則,為社會提供層次豐富的、有真正價值的大學教育,而不僅僅是學歷教育。然後,高中以及基礎教育才有可能從單一的應試教育轉向真正關注全體學生髮展的素質教育。

最理想的教育狀態是,所有孩子都能朝著最適合自己的方向,在正確的引導下健康生長,最終枝繁葉茂,或成參天大樹,或成青青草原,都有一個壯美而有價值的人生。


毫米


這個問題其實說來說句所有的矛盾主要集中在一句話上“6位女孩是朋友,因成績太差,產生了厭學情緒。”如果成績優秀,試問在學校在家庭中都能夠收到老師和父母的重視,誰還會輕易厭學?所以孩子既然不懂事,那麼作為父母的應當反思自己對於孩子的教育是否過於簡單粗暴?

包括你我在內,小時候期末或者期中考試成績下來的時候,考得好的自然喜氣洋洋的回家,考得不好的就得思考回家之後如何面對父母的責罰,在學校裡學習成績不好,不能受到老師的重視,回到家還要受到父母的各種批評,試問哪個孩子能夠不厭學?

教育的本質不是培養考試機器,而是讓孩子學會明辨是非,能夠面對事物有自己獨立的判斷才是關鍵,語文培養孩子們的表達能力,數學培養孩子們的邏輯能力,英語培養孩子們的第二門語言,每一門科目的設置都是有其目的所在,如果說單純的以分數論高低的確很多人都是考試“低能兒”,但是生活中我相信並不是所有的“成功人士”都是考試高手,關鍵在於如何通過學習培養自己的能力才是關鍵,孩子們的所有的厭學更多的是源於父母對於孩子成績的過分重視,導致孩子因為學習而和父母之間產生隔閡,自然對學習無法提起任何興趣,才會惹出這麼一出鬧劇,所以勸告那些望子成龍成鳳的父母們,多思考教育的目的是什麼。


麋鹿說法


孩子厭學寧可去打工,看似很麻煩其實很簡單,凡是學習好的孩子每天除去上課寫作業的時間還有玩樂休息娛樂的時間嗎?即使這樣每天晚上要到很晚,節假日也是很少休息的,家長在不輸在起跑線上的觀念的促使下,竭盡全力督促孩子學習,學生則不顧一切的死記硬背,家長說我們己經沒有希望了,我們就是因為沒有學好,才落得打工拼死拼活也掙不了幾個餞,你不用功不好好學就會和我們一樣。而學習不如意的孩子呢?則不在努力了愛怎麼看就怎麼著吧,家長看到這種情況儘管著急也沒有辦法。這幾個女孩我覺得她們挺好,她們不是自暴自棄的在社會上閒蕩,而是要去打工自己養活自己,這就說明她們學習成績雖然差一點,但是她仙的本質是好的,我只給她們提一個要求,就是今後不管她們要到哪裡,去幹什麼一定記住和家長說一聲或與家長商量一下。家長也一定不要苛責這些己徑遇到困難的孩子,如果方便的話給孩子找點她們喜歡的事,讓他的學學順便的做做,我們的市場很大如果利用2至3年的時間學到點技術也不錯,如幫媽媽做做飯,學一學編織,學學服裝裁剪都可以,即不用很大費用、也不用離開家,又可學到實用技術。現在我們的孩子們不管是學習好的和暫時跟不上的都很累,每年大學招生多少萬畢業多少萬有幾個成名的,戲校電影學院藝術院校每年報名都擠破頭培養出了幾個星,還是應該讓孩子們放鬆一下吧。讓他們學一些他們喜歡的東西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