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軍戰國最強大的軍隊,爲什麼在短短十幾年間變得如此不堪一擊?

眾所周知,秦王朝是對內高度鎮壓的政權。秦始皇在世之時為防止民眾造反,採取了一系列的“防患於未然,除奸於未萌”的政治舉措,盡收天下兵器,遷六國豪族於咸陽。秦始皇認為經過這番周密的防範,老百姓以被弱化,勢分形散,自命難保,且手無寸鐵對秦王朝已經構不成威脅了。

秦軍戰國最強大的軍隊,為什麼在短短十幾年間變得如此不堪一擊?

秦統治集團恐於“亡秦者,胡也。”的政治讖語,錯誤的判斷形勢,認為威脅秦朝安全的隱患在外不在內。為此,秦王朝組織了龐大的軍力,對北方的匈奴與南方的百越,發動了強大的攻勢。之後,秦始皇令長子扶蘇與大將蒙恬共同備邊,將全國最精銳的軍隊編為兩大重兵集團,分佈與長城一線與南嶺之地,而廣大的日漸不穩的中原腹地卻防備空虛,兵力上捉襟見肘。可見,秦最高統治者一方面對內瘋狂鎮壓,一方面又輕視民眾的力量,從而對國內危機視而不見,在軍事部署上造成了外重內輕之勢。且南北兩大重兵集團,隔絕數千裡,中間又無軍事重鎮可以憑藉固守,戰略上難以遙相呼應,極易被分割。另外,南嶺駐軍由於軍糧供應時斷時續,有時不得不就地取糧,故士卒多有不滿,離心情緒越發濃重。且南部三郡(桂林、象郡、南海)遠離秦統治中心,一旦軍心有變,山高水遠,難以控制。(按:關東叛亂後,秦王朝在南越地區的駐軍,阻斷道路,拒不奉調。秦朝兩大重兵集團少了一個,就象是一隻鰲的螃蟹使不上勁。)從此可見,軍事上外重內輕之勢、廣大腹地兵力空虛,應是秦王朝在戰略上極大的失誤,以至於陳勝吳廣率九百戍卒斬木為兵,揭竿而起,攻城奪地如入無人之地。各地民眾刑殺秦吏,以響應陳勝吳廣,內地的郡守縣尉手中沒有多少機動兵力,對地方上豪俊起事不能實施有效地鎮壓,自己反倒成了待宰的羔羊。秦王朝對內鎮壓不利,外強中乾一旦暴露於天下,就會造成星火燎原之勢,老百姓“人人與秦為怨,家家與秦為仇。”牆倒眾人推,痛打落水狗,不到半年的時間,關東地區全面叛亂,形勢以非秦王朝所能控制了得了。

秦軍戰國最強大的軍隊,為什麼在短短十幾年間變得如此不堪一擊?

陳勝吳廣起義之初,秦統治集團內部傾軋,宦官趙高封鎖消息,秦二世不相信這些愚民氓隸之徒,居然敢犯上作亂。秦最高統治者以勸諫為誹謗,掩耳盜鈴、自欺欺人,錯過了鎮壓起義的最佳時機,以至於周文的農民軍攻至咸陽近郊的戲,秦廷上下驚慌失措,這時調長城一線的秦軍主力回援,時間上也來不及了。要不是章邯獻策,將驪山刑徒編髮為軍,以應燃眉之急,秦王朝恐怕提前三年壽終正寢。

秦軍戰國最強大的軍隊,為什麼在短短十幾年間變得如此不堪一擊?

秦王朝在鎮壓關東六國反叛的戰爭中,沒有戰略全局上的統籌。整個秦國彷彿喪失了統一領導,就像一隻沒有大腦的怪獸一樣,雖然張牙舞爪垂死掙扎,但最終還是難逃獵手們圍獵。昔日得兵法之教的秦軍如今成了無頭蒼蠅,忽東忽西,忽南忽北,顧前不顧後,進退失據,雖然看似氣勢洶洶,但終有精疲力盡的一天。章邯率秦軍主力出關作戰,而後方的重要關隘如函谷關、武關等皆無重兵守備,門戶洞開極利於敵軍乘虛蹈隙。中原地區的戰略要地與重要糧倉更是防衛空虛,不堪一擊,以至於被劉邦輕易攻佔。秦王朝在平叛過程中,盲目地使用武力,忽視了利用諸侯之間的矛盾,採取分化瓦解、乘機用間,招降納叛等綜合手段打擊對手。由於嶺南駐軍反叛,秦王朝用於平叛的總兵力大概在30萬左右,這個兵力也就相當於以往秦國最高動員額度的一半(秦國在長平之戰與滅楚之戰中最高動員兵力為60萬),很顯然秦軍這一次失去了以往的兵力優勢,所以,秦國在戰略指導上應該注意集中、節約、靈活地使用兵力,避免同敵軍拚消耗。要想節約兵力,首先就要靈活用兵,集中優勢兵力消滅主要敵人,而對次要敵人應採取積極的政策攻心,鬥爭利用,分化瓦解。而秦王朝在平叛過程中,不將反叛者斬盡殺絕誓不罷休,客觀上就促成了天下共同擊秦之勢。事實上,天下合縱是秦王朝無法應付的不利局面。秦始皇當年統一天下,也是成功的避免了六國合縱,一次戰爭只針對一個孤立的對手,用了十年的時間才完成統一。應該說,三年的反秦戰爭,是東方六國一百五十年來,所進行的一次最徹底的合縱,各種勢力在反秦的旗幟下,暫時達成了某種聯合。秦朝無法成功地瓦解天下合縱,就必然會被合縱的巨大力量所摧毀。

秦軍戰國最強大的軍隊,為什麼在短短十幾年間變得如此不堪一擊?

在具體的戰役指揮上,秦軍大將章邯失誤之處頗多。前208年初春,章邯率秦軍主力兵團出關作戰,在短短的數月的時間裡,先後消滅韓魏兩國,殺魏王咎,秦軍乘勢進攻齊國。楚國大將項梁率軍北上救齊,秦楚兩軍在中原地區激烈交鋒,互有勝負。九月,秦軍經過修整補充,夜襲定陶擊破楚軍大營,項梁戰死。至此,秦軍一度完全掌握了戰爭主動權,此戰楚軍損失慘重,史稱:國兵新破,王座不安席。而就在此時,章邯沒有把握住乘勢消滅楚國的有利時機,反而認為“楚國名將已亡,楚地不足為慮。”轉兵鋒進攻趙國,從而使勁敵楚國絕處逢生,逐漸恢復了實力,並在秦趙鉅鹿鏖戰之時,反戈一擊,出兵襲秦之後。仔細分析當時的戰略形勢,關東全面叛亂後,秦軍面臨的是內線作戰的態勢。處於內線作戰的一方,應該集中兵力實施機動作戰,將對手各個擊破。而秦軍對楚軍只是擊敗,並沒有達到最終擊破的戰略目的。這時,秦軍改變原先的戰略打擊次序舍楚擊趙,實際上是犯了“兩頭失大”的戰略錯誤。其結果就是楚國死灰復然,趙國久攻不下,秦國所有的戰略企圖都沒有達成。如果,章邯能夠在擊敗項梁後,乘勝消滅楚軍主力,秦國最終面臨的態勢要好得多。另外,趙國君臣只圖自保,趙軍與秦軍相比戰鬥力要弱很多,趙對秦國所構成的威脅要比楚國小的多。至於其他諸侯更不足為懼,秦軍主力完全可以先破楚,而後北上從容滅趙,以達成對諸侯各個擊破。應該說,章邯舍楚擊趙之舉,為秦軍的最終失敗埋下了伏筆,這一事件應視為反秦戰爭中一個重要的轉折點。秦軍主力大破趙軍後,進佔邯鄲,圍攻鉅鹿。趙軍堅守鉅鹿,秦軍猛攻三月不克,士卒死傷頗多,士氣逐漸低落。十二月,燕齊楚三國援軍陸續趕到,徹底的改變了戰場上雙方的兵力對比。項羽率楚軍破釜沉舟對秦疲憊之師發動了突然襲擊,趙軍應於內,楚軍擊於外,秦軍全線崩潰。可見,章邯率秦軍主力長時間頓兵于堅城之下,無視戰場態勢變化,盲目攻堅,從而使戰場主動權易手應是鉅鹿之戰秦軍失敗的主因。在此,應該指出的是,後人常把鉅鹿之戰的勝利歸功於項羽所統率的楚軍,這難免有失公允。在長達三個月的鉅鹿攻防戰中,趙國軍隊為阻滯消耗秦軍,付出了重大犧牲,頑強的將秦軍主力拖在鉅鹿動彈不得,為各路諸侯大軍的集結反攻,創造了有利的條件,以此來看,趙軍功不可沒。

秦軍戰國最強大的軍隊,為什麼在短短十幾年間變得如此不堪一擊?

秦軍兵敗鉅鹿後,章邯率秦軍堅守鉅鹿以南的軍事重鎮棘原,扼聯軍南下之喉,雙方形成對峙。此時,秦統治集團的內鬥加劇,李斯父子對面受戮,趙高把持朝政,面對軍事失利的危局,要拿前線的章邯、司馬欣等軍事將領當替罪羊,追究責任。聯軍一方由趙相陳餘寫勸降書,“秦有功也誅,無功亦誅!”勸章邯認清形勢,及時歸正,不失為一方諸侯,裂土封王。章邯等將領遣使秘密交涉投降事宜,之後又突然變卦,不等答覆就率軍倉皇南撤,項羽率軍全線追擊,章邯這一倉促決定最終造成了秦軍全軍覆沒。如果,秦軍堅守棘原,憑藉工事,深溝壁壘,以敝聯軍,也許形勢會好一些,最起碼不會失敗的這麼快。而章邯竟然率軍捨棄堅城,使自己處於前阻大河,後有追兵,毫無依託,進退失據的不利境地,此乃危軍之舉。由此可見,秦軍大將章邯在外有軍事失利,內有逼迫之憂的情況之下,命運未卜,心亂如麻,惶惶不可終日,瀰漫著強烈的失敗情緒,已無心指揮作戰了。所以,才會昏招不斷,陷大軍於絕地。

秦軍戰國最強大的軍隊,為什麼在短短十幾年間變得如此不堪一擊?

事實上秦王朝的軍事實力不能說不強大,與大多數起義軍相比,秦軍有著豐富的軍事鬥爭經驗,在戰爭初期一直掌握著主動權,處於進攻地位。如果,秦王朝戰略戰役決策運用的正確的話,不見得非敗不可,最起碼可以同起義軍相持相當長的時間。南越軍變,對秦王朝整體的軍事實力的下降影響很大,另外也很容易引發連鎖反應,秦王朝對此不能等閒視之。秦廷應迅速選派得力將領率一部精兵取道赴南越進行整頓安撫,懲辦首事者,接管兵權並督促該軍北上參戰。應該說這個任務是相當艱鉅的,非德才威望兼備的大將不可勝任。嶺

秦軍戰國最強大的軍隊,為什麼在短短十幾年間變得如此不堪一擊?

南駐軍參戰,可使秦朝南北兩大重兵集團相互配合,遙相呼應,可對諸侯軍發動鉗型攻勢,也可使秦王朝保留一支強大的戰略機動力量,這樣秦軍在各個戰場上的兵力劣勢,可以得到根本的扭轉,從而牢牢地處於軍事上的優勢地位。這種局面對秦朝而言是非常有利的,此其一。其二,當前208年九月,章邯率秦軍擊敗楚軍主力後,若趁楚軍新敗,舉國震恐之際,以優勢兵力進擊楚地,完全的消滅楚軍殘存的主力部隊,解除後顧之憂後再北上伐趙,可以一舉斷絕北方諸侯的外援,又可避免處於兩線作戰的不利地位,這樣秦朝軍事勝算的把握仍然很大。其三,秦王朝在兵力不佔優勢的情況之下,千萬不可同諸侯軍硬拚硬打,消耗自身兵力。而應該西控秦川之險,東扼中原重鎮。秦軍主力應依託三川險固,在中原地區作攻勢防禦,深溝壁壘,憑藉堅城,或戰或不戰以敝諸侯軍。這樣秦朝門戶有備,攻守自如,進退有憑,諸侯無機可乘,還可隔絕南北,使各路義軍難以遙相呼應。秦主力養精蓄銳,蓄勢而發,在戰局有利的情況下,集中優勢兵力重點打擊楚趙兩國,而對其他諸侯施以政策攻心,用以分化瓦解。秦計不出此,一次次錯失良機,與各路義軍硬打硬拚,忽東忽西,窮於應付,最終斷送了有利局面,喪失了主動權與進攻力,落得個軍敗國滅的下場。

面對秦王朝的迅速敗亡,後人提供了一個假設。如果,始皇帝之後,即位的是公子扶蘇,掌權的是大將蒙恬,秦王朝是不是就會避免最終敗亡的局面?

秦軍戰國最強大的軍隊,為什麼在短短十幾年間變得如此不堪一擊?

愚以為這個論斷是站不住腳的,在這裡我想先說一說,法家與儒家在中國歷史上的作用。在中國歷史上,以孔孟為代表的儒家和與商韓為代表的法家是重要的理論柱石。儒法兩派觀點相互對立,但對統治者而言兩者相互補充,相互不可替代。一個政權要想長治久安,統治者往往儒法並用,外儒內法,表面宣揚儒家思想暗中使用法家手段。我絕不是否定法家思想,一個成熟的統治者就是一名嫻熟的外科醫生,法家是刀把子,儒家是麻醉劑,兩者缺一不可。沒有麻醉劑直接給人開刀,病人疼的受不了,是要反抗的。所以,我是贊成外儒內法,亂世用法家,治世尊儒術的,而秦王朝百餘年來,法家軍國體制深入骨髓,朝廷上下法家勢力很大,已經形成了強大的利益集團。法家人物的言論代表了最強音,以成積重難返之勢了。即使是秦最高統治者本人,也很難改變這種局面,即使暫時改變了,也難保將來不會死灰復燃。仔細來看,秦國的這種軍國體制與二十世紀的日本與德國有一些相似之處。整個國家就彷彿是一個巨大兵營,國家的最終目標就是通過戰爭手段對外擴張和兼併。秦國在一百五十年中,通過法家整合了社會,並通過對外戰爭,成功的轉移了國內臣民的視線。從某種程度來說,統一的秦帝國實際上不再具備一個強大的軍事假象敵了,而法家統治理論的缺點也就逐漸凸現出來,和平時期各種內部矛盾在積聚,法家思想已經不再適應新的形勢需要了。秦統治者錯就錯在對這種變革視而不見,並繼續將法家體制推向了極至。所以,如果秦王朝不能從體制上,進行轉軌,換成誰當皇帝,其最終結果都是一樣的,解決不了根本問題,陳勝吳廣照樣造反,劉邦項羽照舊起事。體制不變,扶蘇即位,也只不過多苟延殘喘幾年而已。秦朝滅亡的命運不是一兩個賢主良將所能挽救得了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