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戲稱「文藝青年」的乾隆,其實是一個傳承傳統文化集大成的皇帝

被戲稱“文藝青年”的乾隆,其實是一個傳承傳統文化集大成的皇帝

《乾隆帝寫字像》

各類清宮廷劇的熱播,愛好文藝、自稱“十全老人”的乾隆成為人們詬病的話題,甚至成為反面的教材。例如喜好書畫、古物和巡遊的乾隆,喜愛到處題字,被人們戲稱“題字皇帝”,他的字甚至被當作了“俗”的代名詞,坊間出現了寫字別太“乾隆”的笑話。其在歷代書畫作品上的題字,破壞了原作的章法和畫面。乾隆還喜歡鑑賞,但也時常“打眼”,最著名的就是他錯把仿品《富春山居圖》子明卷當作真品,而把真跡無用師卷當作了贗品。乾隆一生作詩41863首,幾乎一天一首,很多人拿他和同好文藝的唐太宗、宋徽宗、李煜等皇帝相比,認為乾隆的詩很平庸,無一能流傳。真實的乾隆,真是一個只會附庸風雅的皇帝嗎?

被戲稱“文藝青年”的乾隆,其實是一個傳承傳統文化集大成的皇帝

乾隆皇帝

打造“三希堂”與“四美具”,樹立收藏的標杆

原故宮博物院院長鄭欣淼曾在中國文藝報撰文指出,故宮文物的來源渠道主要有:承襲前朝皇室的收藏、清宮製作、新的收藏與徵集、查抄沒收物品。訪書與刻書、抄書,也是重要來源渠道之一。清宮藏書是以明代皇室遺存為基礎,經過數百年的訪求、編刻、繕寫,收藏了大量的珍貴圖籍,超越以前各代。

被戲稱“文藝青年”的乾隆,其實是一個傳承傳統文化集大成的皇帝

乾隆題王珣《伯遠帖》

在清宮收藏中,“三希堂”與“四美具”有著標誌性的意義。王羲之的名跡《快雪時晴帖》原放在乾清宮,王獻之的《中秋帖》則置於御書房,乾隆在乾隆十一年(1746年)得到王珣的《伯遠帖》後,遂在養心殿闢專室存放這3件晉人名跡,併名之為“三希堂” 。他為此寫有《三希堂記》,認為這3件書跡不僅是中國書法的稀世之珍,而且是分別經過宋、金、元諸代的皇室收藏的內府秘笈,三帖的重聚因此就有著非凡的意義:“今其墨跡經數千逾年治亂興衰、存亡離合之餘,適然薈萃於一堂,雖豐城之劍、合浦之珠無以逾此。子墨有靈,能不暢然蹈抃而愉快也。 ”

被戲稱“文藝青年”的乾隆,其實是一個傳承傳統文化集大成的皇帝

唐摹王獻之《中秋帖》

被戲稱“文藝青年”的乾隆,其實是一個傳承傳統文化集大成的皇帝

《快雪時晴帖》,紙本,四行,二十八字。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被戲稱“文藝青年”的乾隆,其實是一個傳承傳統文化集大成的皇帝

乾隆臨摹作品

“四美具”同樣具有重要意義。所謂“四美” ,即晉顧愷之《女史箴圖》和傳為宋李公麟的《瀟湘臥遊圖》 《蜀川勝概圖》 《九歌圖》。這4件畫作,明代為上海人顧從義所收藏,他能書善畫、好古精鑑,嘉靖年間以善畫選直文華殿,後授中書舍人。這4件國之瑰寶,在明代即被董其昌稱為“四名卷” ,並對此4件巨跡散佚後自己只能得其一而感慨不已。乾隆年間,這4件名品相繼進入清宮,至乾隆十一年(1746年)夏,“四美”重新團聚。

被戲稱“文藝青年”的乾隆,其實是一個傳承傳統文化集大成的皇帝

清 董邦達《三希堂記意圖》紙本,設色,縱201.5cm,橫154cm。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乾隆認為“千古法寶,不期而會”實為不可思議,御題《蜀川概勝》有“乃今四美具一室,賞心樂事無倫比”詩句。特在建福宮花園靜怡軒闢出專室存放“四美” ,並命名曰“四美具” 。又命董邦達繪《四美具合幅》 ,並御題《 “四美具”贊》:“虎頭三絕,妙極丹青,桓元巧偷,自詫通靈。有宋公麟,名冠士夫,海嶽避舍,顧陸為徒。瀟湘澹遠,蜀江清峻,九歌瑰奇,奕奕神雋。中舍鑑藏,名跡歸重,劍合珠還,雅置清供。 ”與“三希”重聚的感慨一樣,也將“四美”重聚比作春秋時期的干將、莫邪雌雄雙劍在西晉永平年間重現,以及東漢順帝時期合浦珍珠在吏治腐敗時避遷交趾、吏治清明時重到合浦的傳說,足見乾隆的志得意滿及其收藏的千古之盛。

被戲稱“文藝青年”的乾隆,其實是一個傳承傳統文化集大成的皇帝

被戲稱“文藝青年”的乾隆,其實是一個傳承傳統文化集大成的皇帝

被戲稱“文藝青年”的乾隆,其實是一個傳承傳統文化集大成的皇帝

乾隆題李公麟的《瀟湘臥遊圖》

心儀晉唐名跡,二王書風的大力推動者

根據《石渠寶笈》初、續及三編的著錄,從乾隆二年到五十七年,乾隆的臨書和題識總計約有700餘件,每年都有作品留下。梁詩正等人在《快雪時晴帖》跋語中談到:“我皇上好古敏求,萬幾之暇,精研八法,是貼心摹手追,不下數十百本。”乾隆的書法從清秀流利逐漸轉變為圓勁渾厚,但以行、草為主的書體並未改變,清峻飄逸、含蓄蘊藉的風格,一如他推崇的王羲之。

杭州博物館溫玉鵬認為,乾隆和同時代的收藏家一樣,對晉唐名跡十分推崇。不僅繼承了晚明以來的鑑賞方法,更發展出了自己獨特的鑑賞視角。

被戲稱“文藝青年”的乾隆,其實是一個傳承傳統文化集大成的皇帝

隋摹《出師頌》卷首

被戲稱“文藝青年”的乾隆,其實是一個傳承傳統文化集大成的皇帝

乾隆題跋《出師頌》卷

首先,是考釋流傳。晉唐書畫,流傳千年,保存下來的寥若晨星,即便有幸存留,也出現了作者不詳、年代模糊、真偽難辨的情況。乾隆當然也面臨著這些問題。對於乾隆而言,最直接的鑑定方法是考釋流傳經過,從書畫材質、文獻著錄、收藏印記、前人題跋等方面考釋書法的年代、作者與真偽。清宮舊藏《出師頌》,有兩個傳本,一個是紹興內府本,一個是宣和內府本。紹興本有米友仁跋語,後歸王世貞爾雅樓,並收錄在《弇州續稿》中。宣和本則是文彭、文嘉舊藏,著錄在《鈐山堂書畫記》中。乾隆得到了兩卷《出師頌》。一卷有米友仁跋語,乾隆參照王世貞《弇州續稿》及米友仁跋語,斷定其為王世貞舊藏,是紹興內府本。另一卷,則根據筆意,認為其“墨氣筆意,似出雙鉤”。但沒有明確判定後者是偽作,只是定為次等。

被戲稱“文藝青年”的乾隆,其實是一個傳承傳統文化集大成的皇帝

《出師頌》卷

被戲稱“文藝青年”的乾隆,其實是一個傳承傳統文化集大成的皇帝

《出師頌》卷

其次,風格賞析。乾隆勤於臨帖,飽覽皇家珍藏,周圍還有為數眾多的精於書畫的臣工,其對晉唐書法風格也別有一番認識。清宮舊藏《臨鍾繇古千文》傳為王羲之真跡,1748年乾隆將其定為“內府鑑藏神品”,並作題識。其中有一段談到此帖的風格:“觀其筆意精到,而結構特為謹嚴,王肯堂曾收之鬱岡齋帖,謂米元章定為右軍書。”1752年,又作題識曰:“其用筆結體,綽有內史矩矱,向以為的系真跡,諦觀之,實雙鉤本也。然鑑藏印識歷歷可數,卷首有瘦金題簽,即雙鉤亦當出唐宋高手”。或許是乾隆對王羲之書法的痴迷,自然而然地把《臨鍾繇古千文》視為真跡,稱讚其筆意精到,結構嚴謹。但隨著乾隆鑑賞水平的提高,又逐步認識到當初判定的錯誤,並再作題識,提出“雙鉤本”的看法,且是出自唐宋人之手的作品。

被戲稱“文藝青年”的乾隆,其實是一個傳承傳統文化集大成的皇帝

《出師頌》卷

再者,鈐印題跋。乾隆青睞的書畫,都會鈐蓋本人印章或題跋,如王羲之《快雪時晴帖》,如果只是一般閱覽,則只有鈐印或書寫題簽,如王羲之《曹娥碑》。《快雪時晴帖》最能代表乾隆對題跋的沉迷。王羲之墨跡只有四行,大約佔半開,原藏者唐太宗、宋徽宗、宋高宗、金章宗、元仁宗等,只鈐印璽若干,另有趙孟頫等寥寥幾人的題跋。而前副頁四開、後副頁九開及本幅的對幅,都佈滿了乾隆的題識、御題詩與摹古繪畫,常常要在左右綾裱處挖出空白,用以題字。空白題滿後,另行挖白,綾裱之處,幾無縫隙,成為乾隆本人的書畫冊。根據書畫家何傳馨的統計,乾隆在《快雪時晴帖》上留下了多達63則的題識,年代從1746年到1795年之後,橫跨半個世紀。乾隆的題跋多在冬日,以詩歌吟詠瑞雪豐年。

被戲稱“文藝青年”的乾隆,其實是一個傳承傳統文化集大成的皇帝

乾隆題跋《出師頌》卷

溫玉鵬表示,乾隆倚靠廣袤的大清江山,以內府豐厚的皇家收藏為基礎,以臨碑摹帖為前提,把書法鑑賞作為個人生活的一部分,既“藏”又“賞”,既以“弄翰抒毫”為樂,又通過“翰墨自娛”將自身融入中國傳統的士大夫生活。乾隆常常在繪畫中,把自己描繪成一個漢族士大夫。當乾隆下江南,召見南明遺士的時候,不僅是以皇帝的身份,也是以文化繼承人的面孔,與那些捍衛“漢官威儀”的遺老遺少,品書論畫。駐蹕之處,總是留下墨寶,或是石碑,或是匾額,或是楹聯,不僅是性好題字,也試圖通過這種方式,淡化自己的“異族”身份,並以此感化士人學者,倡導文治。

被戲稱“文藝青年”的乾隆,其實是一個傳承傳統文化集大成的皇帝

乾隆御賞宋汝窯蟠龍洗

器物鑑賞,頗有建樹

清宮舊藏陶瓷器數十萬件,實際上可分為兩類,一類是“秘而不宣、極少示人的物件”,是“真正的收藏品”;另一類是“用以彰顯皇家地位與品位而展示在外的”,是“陳設用品”(蔣得莊:《乾隆皇帝收藏再思考》)。在乾隆看來,清宮的古陶瓷有“甲”“乙”“丙”或“一等”“二等”“三等”的分別,只有入選“一等”或“甲”類的器物,才是真正的收藏品。“二等”或未入選者,只是一般的陳設器物,或用以賞賜臣工。對於古陶瓷,乾隆有著獨特的品賞過程。有學者在美術報發文指出,乾隆從品貌觀察、辨偽存真、考證校異到配置匣盒,鐫刻詩文、繪製圖冊、編目典藏,已形成了環環相扣的品鑑流程。不僅展現了乾隆的學識修養,也體現了乾隆在建構清宮典藏體系中的規範與創新。

被戲稱“文藝青年”的乾隆,其實是一個傳承傳統文化集大成的皇帝

清乾隆 粉青釉粉彩洞石花卉蝶紋瓶 口徑2.5釐米 足徑6釐米 高21.5釐米 故宮博物院藏

第一,品貌觀察。乾隆在《戲題官窯盤子》中談到其對《周禮·考工記》中髻、墾、暴、薜的理解,曰:“髻墾謂其器之不正,薜暴謂其釉之不純”,換而言之,乾隆尤其看重古陶瓷的完殘與釉色,位列“甲等”的瓷器,應當是完整無殘、釉面潔淨的。此外,對於支燒痕跡,亦甚重視。乾隆對《詠古陶器尊》自注曰:“凡燒造陶器,以細釘搘底入窯,故多有釘痕見底,是尊釘痕弗見,而見口,與他器異。”

被戲稱“文藝青年”的乾隆,其實是一個傳承傳統文化集大成的皇帝

清 乾隆 翡翠水丞

第二,辨偽存真。乾隆對古陶瓷的真偽辨別,也頗有眼力。陶瓷專家謝明良指出,目前發現的經乾隆題詠並傳世的哥窯瓷器有19件,其中大多數為宋元時期的官窯系產品。“經乾隆鑑別出的真正汝瓷卻也有6件之多。”當然,乾隆的鑑賞也多有錯誤,如其常將汝窯判定為鈞窯,把鈞窯鑑定為汝窯,甚至可能將明清仿製品視為宋瓷(謝明良:《乾隆的陶瓷鑑賞觀》)。經乾隆品鑑,被視為真品者,將著錄於冊,或配匣盒,或繪圖冊,以為永藏。

被戲稱“文藝青年”的乾隆,其實是一個傳承傳統文化集大成的皇帝

西周 追簋 口徑26.2釐米 寬44.5釐米 通高 35.1釐米

第三,考證校異。陶瓷器上的銘文,常受到乾隆的重視。其對宋瓷銘文“奉華”“殿”“坤寧”等字的考釋,至今仍被陶瓷史家所珍視。如汝窯紙槌瓶“奉華”字銘,乾隆已指出:“考宋高宗劉貴妃有奉華大小二印,南宋雜字詩吳焯所撰卷內,知是風流女畫師之句,注引畫史劉妃工畫人物云云。”馮先銘則指出,“奉華”是指奉華堂,南宋高宗德壽宮的配殿,是劉妃的居所。二種說法,皆有所據,並行不悖。

被戲稱“文藝青年”的乾隆,其實是一個傳承傳統文化集大成的皇帝

清 乾隆 翡翠雕螭龍紋觥

第四,復原修補。在乾隆看來,古陶瓷的“髻墾”與“暴薜”是一種缺憾,《詠哥窯葵口碗》言:“古器雖髻墾,人亦珍之”。乾隆希望通過當時的修復技術,在掩飾瑕疵傷痕的同時勉力恢復瓷器的原有外觀。常見的方法有補釉、補胎、磨邊鑲扣,或使用粘合劑、鋦釘鋦補等。《內務府造辦處各作成做活計清檔》記載,乾隆十九年正月十九日,“員外郎白世秀將哥窯洗一件(口破,隨木座)刷洗好持進,交太監胡世傑呈覽。奉旨:將哥窯洗破口磨些,另鑲銅燒古口。”重鑲口沿的古瓷器,與宋代官窯的“紫口鐵足”有異曲同工之妙,或許,這也是乾隆熱衷於為古瓷鑲邊的動機之一。

被戲稱“文藝青年”的乾隆,其實是一個傳承傳統文化集大成的皇帝

清 乾隆 翡翠扳指

第五,配置匣盒。凡是入選“一等”“二等”或“三等”的古陶瓷,都配有特製的匣盒。如乾隆三年二月到五月,先由管事太監準備紫檀木匣、花梨木匣、黑漆螺鈿匣等各式不同尺寸的木匣約758件,呈請乾隆裁定。其中,一等品選用上好木匣,在匣蓋和匣頭標記古陶瓷名稱等信息。酌情選取青、黃、綠三種顏色之一,填補字跡。而二等品、三等品只在匣頭一處標註品名。略有瑕疵的古陶瓷,只留在宮廷,而不為之配匣。

被戲稱“文藝青年”的乾隆,其實是一個傳承傳統文化集大成的皇帝

清乾隆 紫檀木雕花寶座及足踏 寶座 長127釐米 寬80釐米 高110釐米 故宮博物院藏品

第六,鐫刻詩文。乾隆一生作詩四萬多首。其中,有近200首是吟詠古陶瓷的詩,多半鐫刻在古陶瓷器上。在乾隆看來,完美無瑕的瓷器象徵帝王的高尚德行。在“御製詩中追溯舜陶於河濱的典故,並且將之連結至聖人以德治天下的情操,從中建構以古代聖君為楷模的窯冶理念。”(餘佩瑾:《品味》)換而言之,降旨刻詩,不僅是為了宣揚政治理念,也是為了塑造一種皇權正統的形象,乾隆在主導官窯生產活動中,也兼具帝王、督陶官與工匠三種角色,是其仿效大舜督促官窯產燒,宣揚德政的方式,體現出乾隆對三代社會的理解與願景。

被戲稱“文藝青年”的乾隆,其實是一個傳承傳統文化集大成的皇帝

清 乾隆 翡翠雕福壽紋螭龍耳四方瓶

第七,繪製圖冊。乾隆也具有文人所特有的集古雅趣,為此配置了多組多寶閣,每組多寶閣,又繪有配套圖冊。保存至今的清宮陶瓷圖冊有四種,分別是《珍陶萃美》《精陶韞古》《埏埴流光》和《燔功彰色》。每冊都選錄陶瓷10件,涵蓋宋代定、汝、官、哥、鈞、龍泉及明代的宣德、成化、萬曆等不同年代、不同窯口的古陶瓷。圖冊作對開裝裱,上頁繪製陶瓷圖像,題寫品名,下頁記錄尺寸、形制、釉色、款識乃至前人評述。這也是清宮各類典藏圖冊的標準樣式。乾隆通過環環相扣的古陶瓷鑑藏體系,建構起了清宮的典藏體系,並以此彰顯治國理政的理想和願景。

乾隆對古玉的鑑別水平很高,對玉器的沁色和俏色很有研究。他寫有《御製玉杯記》,記載玉工姚宗仁祖制玉杯的經過及做舊方法。這種方法給乾隆帝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也積累了很多經驗,能夠準確鑑別古玉的真贗。

被戲稱“文藝青年”的乾隆,其實是一個傳承傳統文化集大成的皇帝

臺北故宮收藏的乾隆玩賞玉杯

被戲稱“文藝青年”的乾隆,其實是一個傳承傳統文化集大成的皇帝

被戲稱“文藝青年”的乾隆,其實是一個傳承傳統文化集大成的皇帝

被戲稱“文藝青年”的乾隆,其實是一個傳承傳統文化集大成的皇帝

被戲稱“文藝青年”的乾隆,其實是一個傳承傳統文化集大成的皇帝

被戲稱“文藝青年”的乾隆,其實是一個傳承傳統文化集大成的皇帝

被戲稱“文藝青年”的乾隆,其實是一個傳承傳統文化集大成的皇帝

乾隆親筆書寫《御製玉杯記》

《石渠寶笈》與《天祿琳琅書目》,藏品的整理成效卓著

鄭欣淼認為,考察乾隆時期宮中收藏的盛況,應注意到清代前期、中期文化建設與學術發展的一些特徵。王國維在談到清代學術時說:“國初之學大,乾嘉之學精,而道鹹以來之學新。 ”這種“大”與“精”的結合,使清代文化藝術發展具有總結性,即集傳統之大成的潮流。所謂“集大成” ,從本質上講是對傳統的全面整理和總結。如在文化學術方面, 《康熙字典》 《佩文韻府》 《古今圖書集成》《四庫全書》等的編修;在美術方面,如《清工部工程做法》集歷代建築之大成,苑囿離宮集公私、南北園林之大成,景德鎮官窯集歷代制瓷之大成,造辦處諸作集歷代特種工藝之大成等;內府庋藏,至乾隆朝而極盛大備。

被戲稱“文藝青年”的乾隆,其實是一個傳承傳統文化集大成的皇帝

《欽定天祿琳琅書目》

清政府高度認同漢民族的封建文化,一切“仿古制行之” 。在這種以古雅為美的審美風潮中,對古代文物的收集和珍藏是一個突出的表現。 《清稗類鈔》中有《鑑賞類》,收錄了無數清人喜好古董的故事。這種好古之風,更充分體現在清代的仿古瓷器中。

被戲稱“文藝青年”的乾隆,其實是一個傳承傳統文化集大成的皇帝

《欽定天祿琳琅書目》

乾隆皇帝不僅重視收藏,還對宮中藏品進行了整理、登記,例如《秘殿珠林》 《石渠寶笈》就是兩部大型書畫著錄。《秘殿珠林》專記宮藏宗教題材的書畫;《石渠寶笈》則專記宮藏一般題材的書畫及其他,全書的編纂過程,前後長達74年之久,共收錄書畫作品一萬多件,包括《西清古鑑》 《西清續鑑》《寧壽鑑古》在內的《西清三編》 ,收錄了清宮所藏的數千件古代銅器; 《四庫全書》則共收書3503種79337卷,約9 . 97億字。乾隆年間,於昭仁殿庋藏宋江元明之精善藏書,編有《欽定天祿琳琅書目》 (前編)十卷,嘉慶二年(1797年)昭仁殿失火,前編書盡毀,乾隆又令再輯宮中珍藏《欽定天祿琳琅書目後編》二十卷。《天祿琳琅書目》為我國第一部官修善本目錄,沿襲漢代以來書目解題傳統,在版本著錄體例方面多有創見,如記載收藏家印記即為其中一大創舉,於清代藏書家講究版本鑑定、注重善本著錄之風影響深遠。

被戲稱“文藝青年”的乾隆,其實是一個傳承傳統文化集大成的皇帝

《欽定天祿琳琅書目》內頁

乾隆皇帝對於收集的許多珍貴法書名作,不僅自己摹寫欣賞,還熱衷於書法藝術的普及推廣,命令于敏中、梁國治等大臣組織刊刻了《淳化閣帖》、 《三希堂法帖》等供給普通士人臨摹之用。

被戲稱“文藝青年”的乾隆,其實是一個傳承傳統文化集大成的皇帝

《石渠寶笈》

乾隆時代,大量珍稀的古代書畫作品入藏內府,重加裝池,配以囊盒,題簽考釋,著錄成冊,自然是作為君主法統的象徵和僅供皇帝觀賞享用。但是,這些文物畢竟是中華文明的載體和記錄,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結晶和瑰寶。辛亥革命後,故宮博物院成立,這些文物成為全國人民共享的文化財產。

被戲稱“文藝青年”的乾隆,其實是一個傳承傳統文化集大成的皇帝

《石渠寶笈》研習

乾隆之所以為大家所爭議,一方面他自稱“十全老人”,處於政治考量的文字獄卻破壞甚大;另一方面他優渥於康乾盛世,好於表現,參與的事多,自然容易出錯。然而,客觀而言,乾隆承襲了中國封建社會最後一個盛世,儘管他的好大喜功為清朝的沒落埋下了伏筆,但其作為中國在世最久的皇帝(算上太上皇三年)為當時的文藝發展貢獻還是巨大的,對後世影響深遠直至今天。有關乾隆的收藏和他的書法一直成為市場的搶手貨。

被戲稱“文藝青年”的乾隆,其實是一個傳承傳統文化集大成的皇帝

《四庫全書》

被戲稱“文藝青年”的乾隆,其實是一個傳承傳統文化集大成的皇帝

乾隆書法

被戲稱“文藝青年”的乾隆,其實是一個傳承傳統文化集大成的皇帝

2014年,乾隆御筆《白塔山記》成交價:1.16億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