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文學經典,也是哲學經典|怎樣讀《莊子》

《莊子》有多種讀法。首先可以把《莊子》當作文學經典來讀。唐宋“古文運動”就是提倡用先秦的諸子散文、史傳散文,來掃蕩六朝綺靡浮華的文風。《莊子》是諸子散文中之翹楚,也是中國古典文學的瑰寶。其汪洋恣肆的文風和高妙的藝術境界,為歷代文人所崇尚不止。唐代作《莊子音義》的學者陸德明雲:“莊生弘才命世,辭趣深華,正言若反,故莫能暢其弘致。”清代學者王先謙稱其文字“奇絕”。《莊子·天下篇》亦稱“其辭雖參差而諔詭可觀。”

從文學的角度讀《莊子》,可推敲、琢磨其中的語言藝術,細細體驗其想象力。《莊子》認為語言表達幾乎是不可能的:“語之所貴者意也,意有所隨。意之所隨者,不可以言傳也。”於是,《莊子》採用“寓言”、“重言”、“巵言”來表達其思想。“重言”指強調之意,“寓言”即故事,而“巵言”含義難以斷言。《說文解字》曰:“巵,圜器也。”又曰:“圜,天體也。”朱駿聲《通訓定聲》曰:“渾圓為圜,平圓為圓。”“巵言”大義即渾圓之言,不可端倪之言,就是所謂“無謂有謂,有謂無謂。”因此,《莊子》的語言弔詭、奇特,妙不可言。例如:

子祀子輿子犁子來四人相與語曰:“孰能以無為首,以生為脊,以死為尻,孰知死生存亡之一體者,吾與之友矣。”四人相視而笑,莫逆於心,遂相與為友。

天下莫大於秋豪之末,而大山為小。

“尻”是脊椎骨末端或臀部。把“無”當作頭,“生”當作脊樑,“死”當作屁股,這樣的比喻和想象是何等奇特!“秋豪”是秋天大雁的毫毛。一種生物的宇宙比秋天大雁毫毛之末尖還小,那麼其中的泰山有多大,我們能夠想象這樣的世界嗎?體味一下,想象力就被拓展到極限!這類文字在《莊子》中俯拾皆是。

還可以把《莊子》當作大思想家的著作來讀。《莊子》中的深刻思想和精湛分析令人拍案叫絕。但《莊子》33篇,分為內、外、雜篇三部分,各篇思想不同甚至相反。要整體把握《莊子》思想,就必須瞭解《莊子》的作者和成書的過程。《莊子》在《史記》就有記載,《荀子》《韓非子》《呂氏春秋》中有關於《莊子》的論述或引文,由此可以斷定《莊子》文本流行於世不會晚於戰國晚期。學界一般認為現存《莊子》是西晉時期郭象編輯而成,並進行註釋,內篇代表《莊子》的主要思想。《莊子》的作者為莊周,戰國時宋國蒙縣人,生活大約在公元前365—290年之間(錢穆說法)。這正是戰國最慘烈的年代。

春秋時期的戰爭帶有競技的性質,因此,宋襄公在敵軍渡河的時候不出擊,體現了春秋時貴族式的戰爭遺風。戰國時期戰爭變成了一種野蠻殘酷的大廝殺。各國改革的主要內容就是獎勵耕戰。戰爭的手段很先進,規模也非常大。例如著名的長平之役,白起大破趙軍,坑降卒40萬。據統計,秦統一時全國人口約兩千萬。可見這次坑殺的人約佔趙國總人口的八分之一,而且全部是青壯年男子!孟子說“爭地以戰,殺人盈野;爭城以戰,殺人盈城”,是當時社會生活的真實寫照。在這樣的社會,人們“福輕乎羽,莫之知載;禍重於地,莫之知避”。目睹如此血腥、空前的屠殺,大思想家莊周關注的焦點,就是人們怎樣能在亂世中苟全性命。

是文學經典,也是哲學經典|怎樣讀《莊子》

莊子認為,相對於生命來說,一切高官厚祿、名譽地位都是次要的。這些外在東西常常是以付出自由、甚至生命為代價的。只要活著,即使像豬一樣在淤泥中度日也比錦衣玉食然後獻祭的牛強上百倍。《史記》和《莊子·秋水》記載楚國王派人請莊子做宰相的故事,莊子對使者說:“千金,重利也;卿相,尊位也。子獨不見郊祭之犧牛乎?養食之數歲,衣以文繡,以入太廟。當是之時,雖欲為孤豚,其可得乎?子亟去,無汙我。我寧遊戲汙瀆之中以自快,無為有國者所羈。”(《史記·老子韓非列傳》)從這個視角我們讀《莊子》中的《養生主》、《人間世》、《德充符》等篇就會有深切的體會,也會理解“厲與西施,道通為一”的說法,即醜女與美女沒有什麼本質區別;理解《莊子》告誡我們不要成為有用之材,為才所害,要懂得“無用之用”;理解莊子為何對於那些長相奇醜的支離疏、甕㼜大癭、哀駘它、兀者的讚美,因為他們在亂世皆以殘缺免禍。

孟子提出反對征戰的“仁政”思想,以及“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民本思想,其關注點與《莊子》是相同的。孟子試圖通過遊說諸侯國君實行“仁政”,以達到消除戰爭和殺戮;《莊子》則要求人們迴避矛盾,謹慎處世,以苟全性命。他們只是提出瞭解決時代問題的不同方案。就這一點可以說,孟子是積極的,《莊子》是退守的。

當然,莊周生活在兩千多年前中國南方,他對於世界的認知受限於當時人們的知識體系,與今日我們的認識有天壤之別。所謂“真人之息以踵,眾人之息以喉”,即真人是用腳跟呼吸,就是《莊子》特定的時代意識。

是文學經典,也是哲學經典|怎樣讀《莊子》

《莊子》亦可以當作與柏拉圖著作媲美的哲學經典來讀。從倫理學來說,《莊子》把儒家宣揚的仁義、道德統統指斥為鎖在人們身上的桎梏、刑罰,稱孔子和儒者為“天刑”者,即受到天和自然的懲罰。這是因為《莊子》“全生養身”思想,與儒家的“殺身成仁”、“知其不可而為之”思想完全相反。《莊子》的這個思想,與儒家思想形成了互補,在中國歷史上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古代文人士大夫所遵循的“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就是儒道兩家思想的集中體現。從知識論來說,以《齊物論》為代表,《莊子》所論及的世界是否可知、語言與事物的關係等問題,極為深邃。《莊子》認為,語言作為能指,是不能與所指之物完全符合的:“以指喻指之非指,不若以非指喻指之非指也;以馬喻馬之非馬,不若以非馬喻馬之非馬也。”因此,從語言與世界的關係上來說,語言是無法把握世界的,世界是不可知的。

是文學經典,也是哲學經典|怎樣讀《莊子》

首先,《莊子》認為作為宇宙萬物本源的“道”,是非常神秘的:“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極,昏昏默默。”因此,言語不能表達道:“道不可聞,聞而非也;道不可見,見而非也;道不可言,言而非也。”其次,《莊子》認為,就具體事物來說,它在發生和生成意義上,我們是不可究其根底的:“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始也者。有有也者,有無也者,有未始有無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無也者。俄而有無矣,而未知有無之果孰有孰無也。”就是說,事物生成在時間上不可追溯,同時,“有”與“無”在絕對的意義上也是不能追問的。因此,一般為人們所孜孜以求的所謂知識,尤其是讀書人皓首窮經,所得不過是糟粕而已。莊子以輪扁斫輪為例:“斫輪,徐則甘而不固,疾則苦而不入。不徐不疾,得之於手而應於心,口不能言,有數存焉於其間。臣不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於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斫輪。古之人與其不可傳也死矣,然則君之所讀者,古人之糟魄已夫。”真知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我們思維的邏輯和理性是不能把握世界的。

在《莊子》看來,當時社會上的儒墨道法諸家都是起於爭辯,而這種論辯是永遠沒有結果的。“既使我與若(你)辯矣,若勝我,我不若勝,若果是也,我果非也邪?我勝若,若不吾勝,我果是也,而果非也邪?其或是也,其或非也邪?其俱是也,其俱非也邪?”由於人們習慣於用知識來把握世界,治理國家,於是就帶來很多問題和混亂:“故天下每每大亂,罪在於好知。”這樣,《莊子》走上一種極端相對主義的立場:“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真知似乎在是與非,無可與無不可之間。《莊子》要人們超脫是非,以不知為知,“墮肢體,黜聰明,離形去知,同於大通。”《莊子》秉持的這種極端相對主義和不可知論,在從古希臘到20世紀叔本華、尼采的西方哲學中沒有斷絕,是哲學史一條重要的線索。而莊子提出的語言與事物的關係問題、最終真理性問題以及真知的可說與不可說的問題等,至今仍然是哲學家門討論的熱點。20世紀法國哲學家德里達認為,語詞的能指與所指,並不像一個硬幣的兩面。實質上,能指永遠不能達到所指。能指只能指向下一個能指,永遠在能指之中運行。這個理論,打破了語詞與事物之間牢不可破的關係,也消解了對於語詞意義確定性的信念與幻想。從根本的意義上說,這個結論與《莊子》的語言哲學是一致的。

是文學經典,也是哲學經典|怎樣讀《莊子》

《莊子》還有歷史學特別是學術史的價值。例如“六經”之說就是始見於《莊子》。《莊子》描繪的人物有多國諸侯,以及著名的子產、季咸(巫咸)、孔子、老聃、楊朱、列禦寇、惠施和孔門弟子等,雖大多屬於“寓言”,但亦可為學術研究參考。《莊子》還保留了很多名家的命題。等等。當然,無論文學的、思想的、哲學的、歷史的,這幾種讀法都不是完全割裂的,而是可以綜合的。在欣賞《莊子》絢爛文采的同時,我們也可以為領悟其深湛的思想和哲學而震撼,為意外發現歷史人物的蹤跡而驚喜。

最後談談讀《莊子》的誤區。一般讀者很容易把《莊子》讀成“心靈雞湯”,動輒“無奈與逍遙”。其實《莊子》開篇《逍遙遊》就告訴我們,現實中的人們要“逍遙”是不可能的。此外,讀《莊子》切忌讀白話翻譯。試看這兩者的差異:

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幾千裡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幾千裡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是鳥也,海運則將徙於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其文意象奇特,語言灑脫而不失警煉,文氣充沛盎然,誦讀有迴腸蕩氣之感。再看白話翻譯:

北海有一條魚,它的名字叫做鯤。鯤的巨大,不知有幾千裡。化成為鳥,它的名字叫做鵬。鵬的背,不知道有幾千裡;奮起而飛,它的翅膀就像天邊的雲。這隻鳥,海動風起時就遷往南海。那南海,就是天然的大池。(陳鼓應:《莊子今注今譯》,中華書局1983年)

意趣全無,味同嚼蠟。直接面對《莊子》原文,才能體會和領悟其中之妙。好的《莊子》註釋本有王先謙的《莊子集解》、錢穆的《莊子纂箋》等,郭慶藩的《莊子集釋》和王叔岷的《莊子校詮》稍嫌繁雜,適合細讀、深讀。

是文學經典,也是哲學經典|怎樣讀《莊子》

在日下的中國讀者中,是否喜歡《莊子》可以說是個門檻。一般人為其文辭奇詭和思想超俗望而生畏,不會碰它。然而,從古至今喜歡《莊子》者難以盡述,關於《莊子》的註釋、義解、音訓、心得之類亦可謂洋洋大觀。《莊子》中有一個故事,說一個匠人可以用斧頭把另一個人鼻尖上的白灰削掉。後來這個作配合的副手死了,匠人則永遠不能表演了。莊周說他與惠施就如匠人和副手一樣,惠施死後,他也無人可以談話。今日茫茫人海之中,有幾人如惠施者存焉?

(以上摘自《怎樣讀經典》)

是文學經典,也是哲學經典|怎樣讀《莊子》

經典是傳統文化的瑰寶,是我們之所以為“我們”的“來處”。閱讀經典,可以進一步確認和鞏固一直以來受到的潛移默化的文化薰陶及影響。然而隨著城市生活節奏加快,越來越多的人苦於有讀經典之心、無讀經典之力,甚或有讀經典之力,卻尋不到親近它的路徑。因此,邀請專業的學者和研究人員向讀者總結、介紹正確的、通俗的經典閱讀方法,傳授他們閱讀經典的經驗和思考,有著十足的必要。本書挑選中華傳統經典如《楚辭》《尚書》《左傳》《史記》等等一般讀者足可想到的文學或歷史經典共50部,應是代表傳世典籍中最核心、最精粹的部分,邀請學界權威的教授或學者分篇撰寫成文,既有閱讀方法,又夾背景介紹,教授讀者科學的、正確的閱讀經典的方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