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戰2019年高考作文高分技法五:情真意切引共鳴(感情真摯)

備戰2019年高考作文高分技法五:情真意切引共鳴(感情真摯)

情真意切引共鳴

——感情真摯

文章是感情的產物。“感情真摯”要求考生在作文中能夠自然地表達真情實感,使感情的流露能夠給人以真實感、真誠感,而不是附加感、裝飾感。要做到“感情真摯”,就必須真實地記錄自己的情感歷程,真實地抒發自己的生活感悟,真實地表現自己的審美情趣,做到有感而發,緣情、緣事、緣理而發。

從閱卷角度來看,“感人心者,莫先乎情”,那些既注意內容充實,又注意強化情感及文采意識,或使敘述飽含深情,或使議論表達真知灼見的作文總是受到閱卷老師的青睞。然而,“為文而造情”是當今中學生作文時普遍存在的毛病。許多考生寫作時還不知情為何物,心中毫無真情真意,就強裝有情有意。作文在情感的表達上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感情平淡乏味。這種作文主要表現為手法單一。比如文章一敘到底,缺少生動形象的描寫、深刻精闢的議論、真摯熱切的抒情,讀來味同嚼蠟。

(2)感情虛假失真。由於閱歷少,對所經之事又感受不深,有些考生只好“為文造情”,致使文章有虛情假意之感。

(3)感情誇飾失度。有的考生對某事雖有深刻強烈的情感體驗,但由於沒有掌握一定的抒情技巧,出現了小題大做、大詞小用等情況,從而削弱了文章的表達效果。如某篇高考作文寫自己的老師:“她的微笑如廬山瀑布般飛揚,讓我們來不及捕捉。”這個比喻和表述就顯得相當做作,太誇張,表達的感情不真實,不自然。

(4)感情消極低沉。有的考生過分地渲染消極灰色的情感,使文章感情消極頹廢。如某考生寫高三畢業與老師分別時的場景:“這時,她的眼中流露出無盡的悔恨,連臉色都暗淡了許多。我們從中讀到了人生的無常,讀懂了她的良苦用心。”這裡的“讀到了人生的無常”,就明顯格調不高,有些灰暗。

感情真摯的源頭活水

(一)用心感悟,體察真情

羅丹說:“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生活中到處都有美,生活中也到處都有感人的事情,我們只要用心去感悟,去領會,就會發現那些動人的美景、感人的片段。身邊的美景很多,要注意從視覺、聽覺、觸覺等角度仔細體悟;身邊感人的事情也很多,要注意將自己置於具體的場景之中,感悟其中的真情,寫出內心的真實感受。如果這些動人的美景、感人的故事能夠融入自身的情感進入作文,定會博得閱卷老師的青睞。

下面是高考廣東卷優秀作文《走進香山之中》中的片段:

走上香山的林間小道,踩著落葉吱吱作響,微風吹動,一片片綠的、黃的、紅的樹葉(從視覺的角度描寫)輕飄飄地落下,帶著自然的清新味道。(從嗅覺的角度描寫。)香山的土地是那麼柔軟,踩上去如同踩在一塊海綿上(從觸覺的角度描寫),時不時浸出一點水來,使鞋子沾滿土的氣息。落葉鋪在地上,形成一道火紅的小徑,待秋冬一過,它們化為養料,化作春泥,使香山的樹長得更加茂盛,也讓這裡的風景更加美麗。

…………

天氣不似預期,天空中風起雲湧,樹葉沙沙作響。(從聽覺的角度描寫。)雨,毫無預兆地下了起來,香山中的花果清香、叢林氣息霎時間融入雨水中。人們似乎在雨水中更能走近自然,感受它的愛。當你也隨我撐起雨傘走上半山腰,再俯視山下的樹林,雨模糊了它們,卻給它們帶來一場美麗的交響樂,也給它們繪製出一幅美麗的油畫。(從俯視的角度描寫,並展開聯想,緊密聯繫生活。)這等美景在電視與電腦中是體驗不來的,因為這裡還有自然的氣息與自然的聲音。

第一段從視覺、嗅覺和觸覺的角度具體生動地描寫了香山的落葉、土地,給人身臨其境之感;第二段視聽結合,和生活中的“交響樂”“油畫”相聯繫,細緻地描繪了香山的秋雨景象,同時又寫出了香山叢林的氣息,表現出作者對自然的深刻的洞察力。作者在描寫自然景觀時,注意遠近、俯仰的順序,調動多種感官繪形、繪聲、繪色,恰當地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同時聯繫自己的生活實際,融入自己的主觀情感,讓自然之景帶上自己的主觀色彩,從而博得閱卷老師的認可。

在描寫自然景物時還可以穿插人物的活動,這樣會使文章內容更加豐富。如高考江蘇卷優秀作文《農之月令》中的片段:

踩死它?哪能呢!莊稼人講求佛性,相信生死來去自然,打擾不得。(表現老人的心態。)奶奶年紀大了,卻從不忌憚死亡。“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請自己去。”耕作了一輩子,奶奶竟有些看淡生死的大智慧了。

小孩自然沒有這般境界。(點明孩子的特徵。)從桑葉腋間墜出的桑樹果子,一大把一大把的,由青幽幽、黃澄澄、紅撲撲、紫瑩瑩,逐漸變得晶瑩透亮,烏紫烏紫的,像黑玉。(從色彩上描摹桑葚。)桑葉伸伸展展,桑葚清清涼涼地在蔭涼下偷樂。小孩真饞!一個孩子像貓一樣攀上樹,吊彎樹枝,底下的小孩便忙著摘桑葚。(形象的動作描寫。)最終吃到嘴唇發紫,被媽媽拖著去河邊洗。小孩也不忘顯擺自己的聰明。

文中“相信生死來去自然,打擾不得”“小孩自然沒有這般境界”不經意間寫出老人和小孩的不同心態;“青幽幽、黃澄澄、紅撲撲、紫瑩瑩,逐漸變得晶瑩透亮,烏紫烏紫的,像黑玉”寫出了桑樹果子不同時期的不同顏色;“一個孩子像貓一樣攀上樹,吊彎樹枝,底下的小孩便忙著摘桑葚”再現了孩子採摘桑葚的純熟動作,十分形象、感人。描寫這樣的場景時要注意加入對人物語言、動作的描寫,通過語言、動作表現人物的心態,刻畫人物的形象,讓景和人融為一體,在場景中融入人物的情感,真正做到情景結合,從而打動讀者。

(二)選材真實,融入真情

葉聖陶曾經指出,作文寫作要寫出學生的經驗。經驗應該是正確而深切的,只要有了這些經驗,寫作就不再發愁沒有素材可用。這深刻揭示了作文寫作的內涵,即真實。要想做到真實,最好的對策就是讓作文走向生活。自己的生活、身邊人的生活就是最佳的作文素材。而有些同學卻捨近求遠,一寫作文就上網查閱素材,甚至背誦“範文”,寫作時生搬硬套,這樣的文章很難獲得高分。

下面是高考江蘇卷優秀作文《小巷麵條香》中的片段:

每當有人誇讚時,老人可不會謙虛,總是熱烈地應承,並炫耀自己的湯麵——麵條是自家手製的,魚是到鄉下的釣翁那兒討來的野生魚,就連水都是從自家院子的井裡挑來的。(做法和語言符合人物身份,符合生活真實。)有人打趣:“老人家,你的秘訣都透露了,不怕被搶了生意?”(語言符合人物心態。)老人卻一笑:“哪裡是什麼秘訣呦,誰都知道,但有誰像我這樣堅持幾十年呢?”(語言是老人真情的流露。)

文段中的“麵條是自家手製的……就連水都是從自家院子的井裡挑來的”,以口語的方式寫老人誇耀自己的麵條,同時顯現出一種自得之意;“老人家,你的秘訣都透露了,不怕被搶了生意?”,雖是打趣,實際上也反映出人們的一種自私心態;“哪裡是什麼秘訣呦,誰都知道,但有誰像我這樣堅持幾十年呢?”,通過描寫老人的語言再現了他的質樸性格。用生活中的真實事件、真實的話語,反映人物的真實心態,再現人物的真實品質,這樣才能表達真實的情感,讓閱卷老師在閱卷時也感受到生活的真諦。

除了通過對話表現生活真實,有時還可以挖掘人物的心理,再現生活真實,寫出真情實感。如高考重慶卷優秀作文《慚愧也是一種美德》中的片段:

3月2日,在T168次列車上,一位母親說兒子才上一年級,沒超過高度不用買票,隨後測身高,男孩已超1.2m的購票標準。母親因兒子雖高,但年齡太小不願補票。(通過人物的心理再現生活真實。)男孩在這時說道:“我今年11歲,上四年級了,這是我的壓歲錢,可以給自己補票。”(符合小孩子的心理特徵。)母親看了看兒子,沒有說話,默默地低下了頭……”(通過動作描寫,表現母親的心理。)

文中的“母親因兒子雖高,但年齡太小不願補票”,寫出了女子不願買票的心態;“母親看了看兒子,沒有說話,默默地低下了頭”,通過母親的動作表現出母親的慚愧心理;“我今年11歲,上四年級了,這是我的壓歲錢,可以給自己補票”,語言符合孩子的年齡特徵,寫出他純潔、天真的性格。再現生活時,要注意挖掘人物的心理,通過對人物心理活動的表現來刻畫人物性格,使人物形象豐滿,讓人讀來感覺親切自然。

(三)深入思考,昇華真情

生活是豐富多彩的,對生活的思考,要有一個由此及彼、由表及裡、由個別到一般的逐步深入的過程。要使自己的文章令讀者產生真正持久的感動,僅僅對生活有一腔真情還不夠,還應該深入地思考生活,努力在體察真情的基礎上升華真情。在記敘類的文章中,可以通過一個事件進行聯想,勾起一連串的事件,讓讀者在真情盪漾的字裡行間獲得理性的人生啟迪。

如高考滿分作文《一季梨花一生情》中的片段:

那便是曾祖母生前居住的老屋,幼時的我經常嬉戲玩耍的老屋,曾祖母去世後,屋子便沒人居住了,也無人打理,更顯悽清。木門上掛了把鐵鎖,那把鐵鎖在風寒日露中早已鏽跡斑斑,正如曾祖母的一生,飽經滄桑。(睹物思人,由鏽跡斑斑的鎖聯想到一生飽經滄桑的曾祖母。)木門前棗樹下的石凳,依舊光滑,但佈滿灰塵,曾祖母辭世後,便再沒有人記起當年的石凳,它早被人們淡忘了,但此時我見到它,卻感覺那麼親切,就如久別多年的老友重逢。淚眼迷離中,我仿若又看到我那年邁的曾祖母手持蒲扇,端坐在石凳上翹首而盼,等我歸來。(表達對曾祖母真切的愛。)老屋的陳設是怎樣的,我早已記不起了,但曾經的點點滴滴卻歷歷在目。

文段中的“木門上掛了把鐵鎖,那把鐵鎖在風寒日露中早已鏽跡斑斑,正如曾祖母的一生,飽經滄桑”,把“鐵鎖在風寒日露中早已鏽跡斑斑”和曾祖母的“飽經滄桑”聯繫在一起;又由“石凳”想到“曾祖母手持蒲扇,端坐在石凳上翹首而盼,等我歸來”,由眼前之景延伸到曾祖母對自己的深情,昇華了文章的情感。考生抓住生活中的一個個具體的物品,表達情感,這樣定能打動閱卷老師的心扉。

在議論類文章中,同樣需要感情真摯,真摯的感情就是真善美的思想感情:它發自內心,真實而真誠,不矯揉造作,不虛情假意,不偏激;它符合社會進步的總趨勢,懲惡揚善,表達對社會和人民的美好願望,對自己和別人起到一定的鼓舞作用。主要的方式是通過一個事例或一些事例概括出社會中普遍存在的現象,言辭真切,透徹分析這些現象背後蘊含的基本道理、基本規律,並在文章的開頭、結尾、段首等重點部位明確自己的觀點。

如新課標全國卷I《致陳先生的一封信》中的片段:

這紅塵,太汙太苦太錦簇;這人情,總浮總疏總麻木。陳先生,您可以看到,當今時代,食品安全隱

文段中把珍愛生命的主題放到當今的大的社會背景下考量,並從更深的層次“生命短暫”的角度來分析原因,使文章的深度驟增。

議論文的“感情真摯”,還表現為寫文章時選用的素材貼近生活,身邊的人和事,才是作文的源頭活水。如高考江蘇優秀作文《智慧的境界》中的片段:

智慧也不是兩耳不聞窗外事的蟄居,而是藝高人膽大的能力。在這個靠眼鏡度數的大小來判斷學歷深淺的時代,智慧的高與低總被人誤解為知識的盈與乏(時代的一般偏見),智慧與知識有關係,卻並不等同。(明確自己的觀點。)《紅樓夢》中的王熙鳳,論學識必不如林黛玉淵博,卻將榮國府治理得有條不紊。(來源於教材,論證有力。)反觀如今層出不窮的“專家”,知識有餘,常識不足,實踐能力低下。(緊密聯繫生活中的事實。)智慧的能力往往存在於社會交往與自我生活中,那些在工作和生活中游刃有餘的人,想必都是些身懷智慧的人。(再次點明自己的觀點,言辭真切。)

文段中的“工作和生活中游刃有餘的人,想必都是些身懷智慧的人”觀點獨到。在論證時,運用了《紅樓夢》中的素材,同時聯繫當今社會上的“智慧等同於文憑”的偏見、“知識有餘,常識不足,實踐能力低下”的所謂“專家”進行論述,針對性強,情真意切。在議論文中,一些經典的素材,如李白、杜甫、司馬遷等,不是不能用,而是在用的時候要和身邊的事情緊密聯繫,這樣才能做到議論有感而發,感情真實動人。

另外,還可以藉助一些手法使文章的情感真摯,如可以適當選用一些感嘆句、反問句、祈使句等來表達強烈的情感。

如高考廣東卷優秀作文《遠近結合,感受自然》中的片段:

再看現代,不少人僅僅滿足於“數字自然”,缺少對大自然“身臨其境”的感受,難道百度網上動物園能體現鷹翔狼嘯的氣勢嗎?難道一張張圖片能盡顯花木之美?更難道那一段段生硬的文字能描述出長江之氣勢如虹、珠峰之直入雲霄?(連用反問句。)現代人也許能說出很多關於自然的一切,然而當被問及草木之氣味、花鳥之姿態時,卻啞口無言。那麼,讓我們放下手機,離開電腦,走進大自然,去親自體驗“漠漠水田飛白鷺,陰陰夏木囀黃鸝”的恬適,去感受“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的淡然……

文段中連用三個反問句,表明通過“數字”不能真正地感受自然;結尾發出號召,“走進大自然”,感受大自然,感情強烈,富有感染力。可見在議論文中選用反問句、感嘆句、祈使句等,不但可以避免平鋪直敘的弊端,還可以使情感強烈,觀點鮮明。

(四)捕捉細節,體悟真情

細節描寫,就像鑲嵌在文中的顆顆鑽石,發出絢麗的光彩,並將整篇文章裝點得熠熠生輝。寫記敘文,一方面要將注意力對準那些感人的事件,另一方面還要注意挖掘那些感人的細節,這樣才會增添文章感人的魅力。選取的細節要能夠體現人物的性格特徵,表達自己的情感,而人物的性格往往通過語言、動作和心理表現出來,所以要抓住語言、動作和心理活動的細節進行描寫,這樣的文章才能有的放矢,打動讀者。

下面是高考湖南卷滿分作文《為自己開扇窗》中的片段:

秋風送爽,田間翻滾著金黃的稻穀,爸媽面朝黃土背朝天。冬風蕭瑟,爸媽仍在風雪中勞作。(概括性再現父母的勞作細節。)他們為了我,省吃儉用。

…………

我依稀記得小時候的自己對於聲音的反應很差,我記得爸媽總是要對我“大喊”,我記得我從來都是坐第一排。我無法正常地與其他小朋友交流,所以每當他們玩著捉迷藏以及丟沙包的遊戲時,我總會一個人默默地坐在教室裡,我把課本看了一遍又一遍,眼睛卻不自覺地向操場瞄去。每當有人望過來,又極其心虛地收回目光,像做壞事被抓住了。(通過對幾個動作細節的描寫,再現人物自卑的心理。)

第一段中,“爸媽面朝黃土背朝天”“在風雪中勞作”以概括的方式寫父母對自己的付出,飽含深情;第二段中,“默默地坐”“不自覺地向操場瞄去”“極其心虛地收回目光”等反映出“我”的“自卑”心理。捕捉生活細節要注意對錶現人物性格的主要動作、心理等進行描摹,使人物形象躍然紙上,真實感人。

上面結合高考作文的實例介紹了幾種使作文感情真摯的方法,當然還有其他方式,此處不再一一贅述,這些方法都有一個特徵:寫作文尤其是寫記敘文要在“真”和“實”上下功夫,事情要“真”,情感要“實”。要想做到“真”“實”,就要細緻地觀察生活,體悟生活,抓住生活中的細節塑造人物形象,表達自己的情感。而在議論文中則要注意抓住典型事件,聯繫類似事件,按照個別到一般的順序分析事件蘊含的普遍道理,提出情真意切的觀點,打動讀者。

1.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文章。

“……我的孩子,你在哪兒啊?你在哪兒啊?爸媽知道錯了,不要這樣給我們懲罰。眼中已經沒有,後悔的淚可流,只有望著窗外,向蒼天千萬次乞求。”這首被網友熱議和轉載的公益尋親歌曲《孩子你在哪兒》的創作者於欣表示從看到網上的尋親視頻到歌曲的成型只用了五個小時,創作的靈感和激情根本停不下來。自己作為一個公眾人物,既然受到了觀眾的關注和喜愛,就要利用自己的力量為大家做一點事,也希望有更多的朋友能夠加入到公益隊伍中來,拯救一個孩子就是拯救一個家庭的幸福。

要求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脫離材料內容及含意的範圍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襲。

【真情再現】根據這則材料,可以從“體諒天下父母心”的角度闡發。若在作文中採用還原生活細節的方式回憶父母關愛自己的生活細節,呼喚社會的正能量,感恩天下父母心,進而號召人們行動起來,拯救被拐賣的兒童,拯救失去孩子的家庭,定能博得閱卷老師的讚賞。如:

正值盛夏時節,烈日炎炎,驕陽似火,大地被烤得火辣辣的。到了晚上,天氣依舊悶熱,知了抱怨著,鳥兒躲藏著,8歲的我一口一口喘著氣兒,“熱死人啦!”我不耐煩地叫喊著,“還停電……”“今天找個涼快點兒的地方睡吧。”說著,媽媽領著我來到陽臺,鋪好了涼蓆。我自然不想在這兒睡,極不情願地躺下,媽媽隨手拿起一把扇子,開始扇風。我嘆了口氣,不過很快便矇矇矓矓地進入了夢鄉。不知怎的,我似醒非醒,隱隱約約還能感覺到陣陣沁人心脾的微風。過了一會兒,風沒了,我費力地睜開一隻眼睛,迷迷糊糊地叫著媽媽,直到風又出現。我再次進入了夢鄉,嘴角露出了愜意的、甜甜的微笑。

文段抓住生活中的一個普通而真實的事件——母親給自己扇扇子,來表現天下父母心,以小見大。“熱死人啦”“還停電”的語言描寫再現當時主人公的煩躁情緒;從“過了一會兒,風沒了”到“直到風又出現”,寫出母親雖有睏意但仍在堅持,符合生活場景。

2.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文章。

下面是某老師在全班61名學生中進行的一次主題為“對父母的關注情況”的問卷調查:

第一項:你知道父親、母親的生日嗎?知道父親、母親生日的有52人,約佔全班人數的85.2%。

第二項:你一回家就和父母打招呼嗎?一回家就和父母打招呼的有35人,約佔全班人數的57.4%。

第三項:你會在父母感到不適時為他們送上一杯熱茶嗎?選擇倒茶的有19人,約佔全班人數的31.1%。

第四項:你知道母親節和父親節的日期嗎?有46人知道,約佔全班人數的75.4%。

要求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脫離材料內容及含意的範圍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襲。

【真情再現】作文時,可以通過捕捉細節再現真情的方式,抓住生活中的典型事件,回憶父母對自己的關愛,再現真情,並聯系類似事件,由個別到一般,反思現在自己的做法,昇華情感,定能發人深省。如:

聽到這些,我忽然就哽咽了,我想起爸爸讓我教他發短信,我教了兩遍他沒學會,我嫌他笨,不願再教他;我想起爸爸讓我幫他下載歌曲,我沒耐心,還說他趕時髦;我想起爸爸讓我教他上QQ,我說沒時間……

我的耐心都去哪兒了?我問自己。想到這些,我就想起小時候,媽媽手把手教我寫字,為我做新衣服,一次次輔導我寫作文;想起爸爸一遍遍地教我騎自行車,一次次在冰天雪地裡接送我上學。可是現在我忽略了父母也需要我耐心照顧,也需要無微不至的關懷。

文段從生活的細節入手,列舉自己對待父母不耐煩的事件,對自己的行為進行反思,隨後通過“手把手”“一次次”“一遍遍”等詞語,概括性地表現父母對自己的關心,通過對比,寫出自己深深的愧疚,發人深省,很有感染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