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商巨頭爭搶線下開小店,到底是意欲何爲

最近一年來,不知您是否發現一個現象,繁華街道和大型住宅小區的空置小型商鋪越來越少,一些區域甚至一鋪難求,以廣州來講,2016年看到一間商鋪月租7萬元(220平方米),今年隔壁同樣面積的商鋪月租已經12萬了。

到底發生了什麼?

2017年8月28日,在零售通的峰會上,阿里零售通事業部總經理林小海表示,在2018年,零售通將幫助一萬家天貓小店的改造。

據京東新通路負責人介紹,截至2018年3月,京東便利店每週的新開店數量都在1000-1200家。

蘇寧小店已經在全國79個城市有了佈局,在2018年計劃開設1500家,據蘇寧官方給出的數據,4月29日當天,蘇寧小店的數量有100家。

電商巨頭爭搶線下開小店,到底是意欲何為

商業地產回暖

這些線上的電商巨頭們為什麼一窩蜂的轉戰線下與傳統的“店商”搶飯碗了?

2014年國內主要零售企業(百貨、超市等)共計關閉201家門店,到了2015年,關閉的門店激增到1709家。一時間,社會上開始看衰實體門店。反觀電商,不僅增長勢頭迅猛,而且零店面成本、展示品類無限豐富、消費者購物便捷等優勢也日益凸顯。於是,社會上“電商興盛,零售消亡”論調大行其道。

詭異的是這些在電商領域的巨無霸們怎麼會齊齊做起了“店商”?

第一,互聯網人口紅利逐漸下降

我們可以發現電商的快速崛起是與我國的互聯網快速普及和互聯網人口的快速增長同步的,然而最近兩年,我們互聯網用戶規模的年均增速一直在減緩,根據CNNIC(中國互聯網信息研究中心)的公開數據,截止到2017年12月,我國網民人口已有7.72億,這意味著互聯網線上流量的增長空間有限。

第二,過高估計了線上消費規模

據《中國統計年鑑》的數據,2015年-2017年,網上零售總額佔全社會零售總額的佔比並沒有超過20%,這意味著線下實體店依然是消費的主要場所。

電商巨頭爭搶線下開小店,到底是意欲何為

《中國統計年鑑》的數據

第三,電商已喪失價格優勢

曾經,電商的核心優勢在於商品低價,但隨著線上的流量獲取成本、運維成本、物流成本等各方面綜合成本的快速攀升,電商的利潤空間越來越小,只能通過提高商品價格或者其他“套路”獲利,而這些無疑降低了消費者的購物熱情。

曾經高喊“如不電商將無商可務”的馬雲又高喊“純電商已死”,線下實體零售業的價值又開始被重視,各大電商巨頭紛紛扎進線下開始做起了“店商”。

電商巨頭爭搶線下開小店,到底是意欲何為

從“不電商將無商可務”轉移到“純電商已死”

曾經受電商衝擊的實體店鋪又開始進入供不應求的局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