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式麵包你要知道的事兒(一)-歐包是怎麼做出來的?

歐式麵包你要知道的事兒(一)-歐包是怎麼做出來的?

烘焙是失敗率很高的一門技藝,歐式麵包更是難上加難…看似簡單的打面、發酵、烘烤,其實每一步都有很多的細節要注意…麵包是有生命的,溫度、溼度與時間,都關乎到成品最後所呈現的狀態,接下來,讓我們一起去“讀懂”歐式麵包吧。

歐式麵包你要知道的事兒(一)-歐包是怎麼做出來的?

歐式麵包的主要原料與角色

歐式麵包你要知道的事兒(一)-歐包是怎麼做出來的?

-麵粉,是麵包形成的最主要成分,製作麵包的麵粉通常為高筋粉,這樣的麵粉才具備發酵的耐受力,並在烘烤過程中足以支撐麵糰體積的逐步膨大;麵粉的質量決定了麵包體積與形狀、組織結構、口感與風味以及新鮮度的保持。

歐式麵包你要知道的事兒(一)-歐包是怎麼做出來的?

-酵母,發酵而產生二氧化碳,增大面團的體積,形成膨鬆的組織結構;產生令人愉悅的特有風味。

歐式麵包你要知道的事兒(一)-歐包是怎麼做出來的?

-,用量不高,卻是歐式麵包的基本原料之一,可以避免酵母過快或過度發酵,對於穩定發酵過程很有幫;促進麵筋的形成與強化助;利於風味的形成;防止麵糰發粘。

歐式麵包你要知道的事兒(一)-歐包是怎麼做出來的?

-,天然理想的溶劑,協助不同材料的均勻混合;可以提高麵糰的柔軟度;可以防止麵包乾燥與提早老化;與麵粉中的蛋白質結合而產生面筋網狀結構,最終形成麵包的骨架。

歐式麵包你要知道的事兒(一)-歐包是怎麼做出來的?

-油脂,賦予麵包一定的營養價值;提升麵包的口感與風味;潤滑麵包組織結構;協助烘烤過程體積膨大;延緩麵包的老化(澱粉結晶令口感變硬);油脂含量過高會使發酵過程延緩,麵糰攪拌時間延長(油脂包裹影響了麵筋網絡的形成),麵包在溫度和溼度比較高的情況下更容易酸敗和氧化;油脂含量過低的麵糰韌性很強,令整形不易,麵包也容易老化,質構和風味不理想。

歐式麵包你要知道的事兒(一)-歐包是怎麼做出來的?

-,給麵包帶來需要的甜度;不同類型的糖可帶來不同的風味如麥芽糖、黑糖、白砂糖和楓糖;酵母發酵所需要的養分,用量過多反而會破壞酵母細胞內平衡而抑制酵母的生長;糖可以吸水從而賦予麵包柔軟度;上色功能,但用量過多會產生焦黑色。

歐式麵包你要知道的事兒(一)-歐包是怎麼做出來的?

-雞蛋,蛋黃可增加特殊風味、產生金黃的色澤、使麵包鬆軟;蛋白可增加麵筋強度、增大面包體積、利於配方成分的乳化結合。

歐式麵包你要知道的事兒(一)-歐包是怎麼做出來的?

-奶粉(牛奶),增加麵包風味;其中的乳糖可以幫助表皮上色;提升麵筋強度,增大面包體積;形成細膩、均勻和柔軟的麵包組織。

歐式麵包你要知道的事兒(一)-歐包是怎麼做出來的?

歐式麵包的製作

歐式麵包製作是把麵粉與水、鹽、酵母等材料經混合攪拌、基礎發酵、分割和整形、中間醒發、成型、最終醒發、烘烤等一連串過程才能完成的產品;雖然配方中所使用的材料看似大同小異,但只要材料或佔比不同、製作工藝不同,製成的便是特色迥異的麵包。

歐式麵包你要知道的事兒(一)-歐包是怎麼做出來的?

混合攪拌,俗稱的“揉麵或打面”,目的是使麵筋形成。麵筋是小麥蛋白質構成的緻密、網狀、充滿彈性的結構;麵粉加水以後,通過不斷的攪拌,麵粉中的蛋白質會漸漸聚集起來,形成麵筋,揉麵過程也會讓氧氣融入麵糰,利於麵筋的充分形成;麵筋可以包裹住酵母發酵產生的空氣,形成無數微小的氣孔,經過烤焙以後,蛋白質凝固,形成堅固的組織,支撐起麵包的結構。

歐式麵包你要知道的事兒(一)-歐包是怎麼做出來的?

-發酵,簡單說就是酵母利用麵粉中的澱粉和糖分,產生二氧化碳氣體和風味成分,谷蛋白與水結合形成麵筋網絡的過程;二氧化碳氣體被面筋所包裹,形成均勻細小的氣孔,使麵糰膨脹起來。發酵需要精準控制,發酵不足,麵包體積會偏小,質地也會很粗糙,風味不足;發酵過度,麵糰會產生酸味,也會變得很粘不易操作。經典的發酵過程分三段,即基礎發酵、中間醒發和最終醒發;如果時間非常倉促,可以攪拌好麵糰、整形、一次發酵後即烘烤;理想情況下,都要經過三段發酵,因為一次發酵的產品,無論組織狀態和風味都無法和經典三段式的產品相比。

歐式麵包你要知道的事兒(一)-歐包是怎麼做出來的?

第一段基礎發酵,如何判斷髮酵的好壞呢?普通麵糰,一般能發酵到2-2.5倍大,用手指沾麵粉,在麵糰上戳一個洞,洞口不回縮即說明發酵可以結束 (如果洞口周圍的麵糰塌陷,則表示發酵過度);發酵的時間和麵團組分與發酵溫度有直接關係,普通麵糰,28度下1個小時左右就可以了,溫度過高或過低,則要相應縮短或延長髮酵時間。

歐式麵包你要知道的事兒(一)-歐包是怎麼做出來的?

基礎發酵完成後,要先給麵糰“減肥”,排出部分氣體,讓它重新“瘦”下來,然後根據需要對面團進行分割(dividing),然後揉成光滑的圓球狀(make-up),這一過程可以讓二氧化碳在麵糰裡進一步均勻分佈,同時強化麵筋網絡結構。

歐式麵包你要知道的事兒(一)-歐包是怎麼做出來的?

第二階段的中間醒發,麵糰得以鬆弛,如果不經過這個階段,麵糰會難以延展,給進一步整形帶來麻煩,麵糰的表面容易出現開裂剝落,中間醒發在室溫下進行即可,一般為15分鐘。

歐式麵包你要知道的事兒(一)-歐包是怎麼做出來的?

中間醒發完成後,就進入麵糰的成型階段,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步,直接決定了最終的麵包品質;成型過程讓氣體進一步均勻分散,利於形成細膩連續的麵包質構,防止大孔洞的產生;麵筋網絡形成一定張力,利於入爐烘烤後的膨脹(入爐急脹)

歐式麵包你要知道的事兒(一)-歐包是怎麼做出來的?

最終醒發,進一步產生二氧化碳氣體,麵筋網絡會將氣體保存在麵糰內,從而獲得理想的烘焙體積;一般在38度左右的溫度下進行,40分鐘左右,為了保持麵糰表皮不失水,溼度需在85%以上的溼度,醒發到麵糰變成兩倍大即可。

歐式麵包你要知道的事兒(一)-歐包是怎麼做出來的?

-烘烤,為了讓烤出來的麵包具有漂亮的色澤,通常需要在麵包表面刷些液體,如水、牛奶和蛋液等;液體不同,烘烤出來的效果也不同;水,主要用來刷硬皮(crusty)麵包的表面,蛋液或牛奶則適合大部分甜麵包(soft)。將麵糰入爐時,切記不要用力觸碰面團,這個時候的麵糰非常的嬌嫩,輕微的觸碰也許就會留下難看的痕跡。

歐式麵包你要知道的事兒(一)-歐包是怎麼做出來的?

經典的歐式麵包有哪些種類又如何食用呢?敬請關注ACPN“歐式麵包你要知道的事”系列文章。

*Rocky G,資深研發創新專業人士;國際標準學會食品專業委員會委員; 加拿大註冊執業營養師公會學術委員會委員;任職烘焙領域知名國際公司近15年。

歐式麵包你要知道的事兒(一)-歐包是怎麼做出來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