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片多年,它讓我啞口無言

看了那麼多片子,它再次刷新了我對電影的認知。

就像一杯口感香甜的梅子酒,森林樹木,靜謐的生活。

但同時又後勁巨大,看完後心中滿滿,不斷的想法開始迸發,撕扯,相互反擊。

靜坐好一會,不知該如何下筆。

《不留痕跡》

看片多年,它让我哑口无言

我曾經問過自己,如果沒有手機,沒有現代化設備,我能活多久?

一天?一週?還是一個月?反正不會超過半年。

影片主要講述了一對居住在森林公園的父女。

看片多年,它让我哑口无言

女兒沒有見過母親,可能她小時候母親就離開他們,可能她就是在森林帳篷里長大的。

因為人性裡有懶惰求逸的一面,如果她在現代生活中呆過,會很難在回到那樣的生活中去。

不曾擁有就談不上失去,我寧願從未得到,你要讓我放棄的東西。

放棄舊有的確實很難。

看片多年,它让我哑口无言

但父親不一樣,他是個經歷過戰爭的老兵,可能因患有創傷後應激障礙,而選擇帶著女兒避世。

森林公園離隱居的也不只他們倆,有相當一部分老兵,他們有些與父親患有同樣的病。

從父親把治病的要賣給時可以猜出,父親已經不再需要它們。

看片多年,它让我哑口无言

當然他們也不是完全的自給自足,脫離群居。

女兒正在長身體,二人定期會穿戴整齊去小鎮的超市採買物品。

看片多年,它让我哑口无言

在必經的小路上,女兒發現一條漂亮的項鍊,並說如果回來時它還在這裡,我能否將它撿走?

一條小項鍊應該沒人會發現,父親同意了。

看片多年,它让我哑口无言

可能項鍊惹的禍,也可能是女孩大意,被經過這裡的旅人發現。

父女倆被警察抓到並帶走:公共地區不能居住。

看片多年,它让我哑口无言

接著,政府機構對他們進行一系列的測試,女孩的智力是否正常,心理性格是否存在缺陷,是否受過虐待等。

女孩雖沒有接受過學校教育,但知識面比同齡孩子豐富,並且生存能力也比同齡人強大。

這些都源於她的父親。

看片多年,它让我哑口无言

對父親的測試就顯得危機重重,除了人格測試外,對是否有暴力傾向,是否酗酒是否有吸毒史等等都有調查。

父親沒能完成測試,大概是心中有太多不可言說的實情。

但對於女兒的愛卻是百分百,純粹且強大。

看片多年,它让我哑口无言

政府給他們找了房子,給父親找了工作,給女兒辦理了入學手續。

要是換到國內,這樣的安排是最完美的吧?

但是父女倆並不適應。

第一個夜晚仍是看著滿天的星星,在戶外度過的。

看片多年,它让我哑口无言

街頭的流浪漢,無家可歸的人是被迫選擇這樣一種方式。

為他們是主動選擇“不入流”的深林營地生活。

父親首先受不了群居的生活方式,他工作之餘就是計劃逃離。

相反地,女兒倒適應的很好,交到朋友,見識到從未見過的東西。

看片多年,它让我哑口无言看片多年,它让我哑口无言

可能是女兒的變化,讓父親加速了他們的逃離計劃,沒幾天,他們倆就踏上了迴歸森林的旅途。

女孩是不情願的,但她更想與父親在一起。

看片多年,它让我哑口无言

還是我一開始說的,如果要剝奪就乾脆不要讓我擁有,父女之間的隔膜在此時已經產生。

他們回到了森林公園,但女兒高燒不退,父親只得一人出去買藥。

從清晨到傍晚,父親遲遲未歸。

女孩拖著病軀前去尋找,父親摔傷在不遠的河流旁。

看片多年,它让我哑口无言

她跑上大路找人幫忙,這是他們第二次陷入“正常生活”的麻煩。

救助他們的是一群生活在森林裡,但不脫離現代化群居的人。

他們種菜養蜂,分享食物,彈琴唱歌。

父親在這裡養傷,哪裡也去不了,女孩就有了充分的時間與他們交往。

看片多年,它让我哑口无言

父親面對女兒的喜歡這裡,一臉茫然與悲傷。

看片多年,它让我哑口无言

她甚至擅自做主,希望可以留下來。

看片多年,它让我哑口无言

給他們提供住處的女人同意了,她似乎十分理解他們。

她把食物裝進袋子,掛在樹上,給住在森林裡的一個人,雖然他們已經幾十年沒見面了。

但她每次去收袋子,袋子都是空的,她知道那個人生活在她看不見的地方。

看片多年,它让我哑口无言

就像他們父女倆一樣。

父親的傷好了,緊接著就是要離開這個地方。

面對父親的第二次逃離,她選擇了拒絕並理解。

看片多年,它让我哑口无言

她從始至終沒有勸說讓父親留下,因為她知道無用,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選擇。

父親也尊重她留下的選擇,自己獨自離開。

看片多年,它让我哑口无言
看片多年,它让我哑口无言看片多年,它让我哑口无言

對於這種“不入流”你可以批判,也可以認同但不效仿,任何一種反應都是正確的。

但如果你認可並效仿,面對很多生存問題不說,首先要面對的就是親友們的絕對打擊。

人以類聚,物以群分。

看片多年,它让我哑口无言

但當今的社會,人不但以類聚,還會極力排斥詆譭與自己不同選擇的人。

喜歡的電影口味不同,喜歡的明星偶像不同,喜歡的穿衣風格不同,都可能遭到另眼相待。

當今社會,“包容力”變差了,人們的圈子越來越小,越來越精。

排除異己的源頭是不接受其他事物,或新鮮,或小眾。

再往前歸結可能源於害怕吧。

害怕失去原來的節奏,原來的成就,原來的生活。

在不確定會得到什麼之前,誰都不想失去原本擁有的一切。

看片多年,它让我哑口无言

女孩一開始懷念在森林公園的營地生活,之後不想放棄社群交往,最後放棄迴歸森林。

我們可以說人類歸其根本是群居動物,需要交流,需要共處。

女孩也向父親要過手機,但遭到父親的拒絕。

看片多年,它让我哑口无言

有了手機,不見面也能聯繫,有了手機千里也是咫尺。

但手機不能代替相處,它只是迫不得已的一種方式,但現在卻變成了逃避的方法。

情侶有了問題常用手機聯絡,子女待在房間裡與屋外的父母發著微信……

少了現在去見你的衝動,少了促膝長談的濃情。

看片多年,它让我哑口无言

手機出現不足百年,網絡出現也不足五十年,但它極大的改變了我們的生活。

這個改變是雙向的,增多了“見面”次數,沖淡了彼此的情誼。

影片中的父親獨自迴歸森林,兩人沒有任何通訊方式。

看片多年,它让我哑口无言

唯一的聯絡可能就是女孩像那個婦人一樣,將必需品定時掛在樹上。

婦人也映射了女孩的未來,她也會像婦人一樣,終生牽掛一個可能幾十年沒見面的人。

但只要他能按自己想要的方式生活,見不到又何妨?

看片多年,它让我哑口无言

我曾經一度厭倦過車水馬龍,熙熙攘攘的城市生活。

也想象過脫離手機的生活,但也只限於想象,因為我沒有勇氣放棄我擁有的東西。

雖然不多,但這是我的一切。

沒錯,我們都適應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