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學三論》(1)性錯亂

《性學三論》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第一章:性錯亂


一、性錯亂( The sexual aberrations)

生物學上將人類和動物身上所存在的對於性的需求稱為“性本能” (sexual instinct ) ,類似於我們在飢餓狀態下對食物的本能追求。但是日常用語中沒有這方面與“飢餓”對應的詞彙,科學界便使用“力比多” (libido )一詞來達到描述的目的。

大眾觀點對於性本能的本質和特徵是十分明確的,通常認為它在童年時期不存在,青春期來臨時隨著身體的成熟而萌發,直到無法抗拒而被異性吸引之時顯現出來;其目的被認為是生殖器的結合,或者至少所引發的活動都是導向這一點的。然而,我們有足夠的理由相信,這些觀點描繪的是一幅不合實情的錯誤畫面。如果我們細細探究,就會發現它們充滿了錯誤之處以及不準確的和輕率的結論。

在這裡,我要引進兩個術語。我們將具有性吸引力的那個人叫作“性對象” (sexual object ) ,而將驅動性行為的性本能稱為“性目的” (sexual aim ) 。有針對性的科學觀察表明,許多性行為的異常( deviations )都與性對象和性目的這兩者有關。這些異常之間的關係以及假定如何算是正常,需要進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