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學三論》(4)性倒錯的解釋

《性學三論》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第一章:性錯亂

第一節:性對象的異常(4)


《性學三論》(4)性倒錯的解釋

性倒錯的解釋 無論是先天性的假說還是另一個習得性的假說,都不能解釋性倒錯的本質。對前一個來說,我們必須提出哪些方面是先天的,不然我們就必須接受這樣一種粗糙的解釋,每個人在出生的時候性本能都與特定的性對象聯繫在一起。對後者而言,可能會質疑如果不考慮主體自身的因素,各種各樣的偶發事件的影響是否足以解釋性倒錯的習得機制。按照我們已經表明的,個體自身的因素對此存在影響是毋庸置疑的。

《性學三論》(4)性倒錯的解釋

雙性論 李茲頓(Lydston )、科爾南(Kiernan )和謝瓦利埃(Chevalier)在試圖解釋性倒錯的可能性時,提出了大眾看法中一個新的矛盾點。通常認為一個人非男即女,然而學術界卻發現,有些案例裡的人性別特徵是模糊不清的,因此很難去界定他們的性別。首次案例發現是在解剖學領域裡,這些人的生殖器官同時具有男性和女性的特徵(這種現象被稱為兩性同體)。性器官都得到了充分發育(真兩性同體);但更為常見的是在很稀有的案例裡,他們身上的男女兩種性器官都呈現出萎縮的狀態。

出現反常現象的重要性就在於,這種出乎我們意料之外的事實,可以有助於我們對正常發育的理解。這樣看來,解剖學意義上的兩性同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是正常的。在每一個普通男性或者女性身上,都能找到異性器官的痕跡。這些痕跡要麼以一種殘留的器官存在著不具備任何功能;要麼發生了轉變,被用作了其他功效。

《性學三論》(4)性倒錯的解釋

這些解剖學上早已被熟知的現象,將我們導向一種假設,即最初雙性的身體結構經過進化,演變成了單性個體,只留下了一點萎縮了的異性痕跡。於是,我們將這一假設沿用到心理學範疇,對性倒錯的諸多種類解釋為心理上的兩性同體的表現。為做到這一點,還需要進一步驗證的就是,性倒錯總是有規律地伴隨著心理和生理上的兩性同體的跡象。但是令人失望的是,想要驗證假設裡的心理上和已有的生理上兩性同體之間具有如此緊密的聯繫是不可能的。在性倒錯者中,時常發現他們的性本能大體看來較弱,性器官也有輕微解剖學意義上的萎縮(哈維洛克。艾里斯, 1915年),而時常,並不代表就是說有規律或者總是這樣。我們必須認清一個事實,即性倒錯和生理上的兩性同體是兩種完全相互獨立的現象。

還有非常重要的一點與通常所說的第二特徵有關,在性倒錯者身上可以非常頻繁地見這兩種特徵(哈維洛克·艾里斯, 1915年) 。這種說法達多也是成立的;但是我們也決不能忘記, 本身從正常人的整體水平來看,帶有異性的第二性特徵和第三性特徵的人就十分常見。他們可以說是有兩性的跡象,但是不一定就是改變性對象的性倒錯者。

如果性對象倒錯至少同時伴隨著主體其他心理特徵、本能以及性格特質朝異性方向的轉變,才能說心理上的兩性同體是存在的。但是隻有在女性倒錯者身上可以總是發現這樣特質上也倒錯的情況;而對於男性,最徹底的男子氣概也可以與性倒錯並存。如果要相信對於心理上兩性同體的假設,那麼就很有必要補充一句, 它在諸多方面的表現幾乎沒有相互之間的決定性影響。另外,根據哈爾班(Halban, 1903年)所說,生理上的兩性同體也是如此, 個體性器官的萎縮以及第二性特徵的出現在很大程度上是互不相干的。

《性學三論》(4)性倒錯的解釋

一位男性倒錯者曾經以一種十分粗俗的方式描述雙性理論:“女人的頭腦長在了男人的身體上。”但是我們不知道怎麼樣算是女性的頭腦,這樣用解剖學意義上的特徵代替心理特徵既不必要也不合理。克拉夫特-艾賓嘗試性解釋的框架似乎比烏爾利克斯( Ulrichs )的更精準,但是實質上也沒多大區別。克拉夫特-艾賓( 1895年5月)認為,個體的雙性傾向賜予其男性和女性的腦中樞以及生理上的性器官:中樞只在青春期開始發育,主要是受性腺的影響,而性腺起初是獨立存在的。但是上面所說的男性和女性大腦的情況同樣適應於男性和女性“中樞” ;況且,我們也沒有任何根據可以說明大腦( "中樞” )有一塊特定的區域負責性功能,如言語中樞那樣。

然而,從這些討論中可以得出以下兩點 。第一,不管怎麼樣,雙性傾向與性倒錯有關聯,雖然我們不知道這種傾向在解剖學結構之上是如何存在的。第二,我們需要討論影響性本能發育過程的失調機制。

《性學三論》(4)性倒錯的解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