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理工大学校长王迎军:顶天立地,支撑引领科技创新强省建设

献礼省科协第九次代表大会

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校长王迎军:

顶天立地,支撑引领广东科技创新强省建设

一流大学有一流大学的使命和担当,高校特别是研究型大学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居于创新主体地位。如何推动我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广东科技创新可以从哪些方面着力?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对科协工作又有什么建议?日前,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校长王迎军接受本报记者采访,为广东加快建设科技创新强省建言献策。

华南理工大学校长王迎军:顶天立地,支撑引领科技创新强省建设

王迎军院士(中)与团队成员交流工作。

“顶天”发展,“立地”服务,深度融入经济社会发展

记者:请您结合工作实际,谈一下如何深入贯彻落实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会精神,推动我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科技创新强省?

王迎军:华南理工大学作为一所根植于广东这片热土的国家“双一流”建设A类高校,学校的每一步成长都离不开省市的大力支持。学校也始终坚持发挥自身强大的理工科优势,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

一直以来,华南理工大学一方面坚持“顶天”发展,面向国际科技前沿,加强源头创新,产出原创性科研成果,引领未来科技创新;另一方面坚持“立地”服务,面向国民经济发展主战场,加强产学研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支撑国家和广东创新驱动发展。这一理念和特色,使得华南理工已深度融入广东经济社会发展,为广东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挥了重要支撑、引领作用。

当前,华南理工将以建设广州国际校区为战略契机,面向广东未来产业发展需要,组建10个“新工科”学院以及若干研究院,围绕智能制造、生物医学、量子通信、海洋科学与工程、脑科学与人工智能等国际前沿和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的新工科领域,与全球20所著名高校在多学科领域合作办学。吸引全球顶尖科学家落户广东,开展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国际前沿科学研究、高水平科技成果转化等,建成创新驱动发展的人才高地和技术源泉。

未来,华南理工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加快推进“双一流”建设,强化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不断提升承担重大科研任务的能力,突破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技术问题,全面对接国家和广东省产业发展需求。同时,发挥国家高端智库——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等作用,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的城市规划与创新发展、社会风险治理、金融创新、乡村振兴等重大战略提供智力支持。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科技创新强省,离不开高水平的科技成果转化。华南理工将持续加强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激发科研人员创新创业活力,提供高质量科技供给;以专利运用为抓手,推进高校知识产权供给侧改革的工作力度,以更加主动的姿态融入区域创新驱动发展;继续以校企共建联合实验室为抓手,深度融入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技术创新体系,进一步增强学校对相关产业发展的支撑引领;继续加强建设以广州为中心、辐射大湾区城市群的“五院一园”科技成果转化与创新创业试验区,打通创新资源通向产业的最后一公里。

广东要当好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领头羊”

记者:党的十九大以来,国家把科技创新放在了更加重要的位置,请您围绕核心技术攻关、基础科学研究、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人才培养与服务等方面,谈谈对广东科技创新的理解与建议。

王迎军:党的十九大为新时代科技创新工作指明了新方向,开启了新征程。国家全面实施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战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及人才强国战略,为广东科技创新工作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新机遇。广东科技创新工作应积极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提出的“四个走在全国前列”要求,在基础科学研究、核心技术攻关、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高端人才引育及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占领发展先机,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当好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领头羊”。

首先,要继续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突破一批“卡脖子”的关键核心技术,抢占未来产业发展的制高点。实施全省“强基工程”,在量子科学、脑科学、生命科学、物质科学、生物医学、材料基因等领域加大基础研究投入,通过珠江人才计划聚集高水平团队,通过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广东省实验室建设形成重大基础研究条件平台,打造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高地。整合高校、科研院所、龙头企业等优势创新资源,结合广东需求,在人工智能、高端装备制造、宽带通信和新型网络、基础材料、第三代半导体等领域加大核心技术协同攻关,改变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打造广东未来新兴产业发展新引擎。

其次,加强重大创新平台布局与建设,构建多层次、多元化的科技创新平台体系,提升广东科技创新整体实力。围绕国家重大科技需求及广东主导产业发展需求,聚焦重大战略部署,在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新能源、生物医学、海洋科学等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一批面向世界前沿、代表国家水平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产业创新中心等国家级创新平台,聚集创新资源,打造更加完善的全省科技创新体系和产业创新体系。

再次,深入实施人才发展战略,构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人才高地,集聚世界一流的高层次创新人才。人才是第一资源,是赢得国际竞争主动权的战略资源。广东要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提高人才服务管理质量,深入实施省内人才引进计划,大力度引进海内外高端创新人才,聚集全球人才来广东创新创业。加大高等教育投入,支持一批高校加快建成世界一流的高水平大学,培养世界一流的高水平人才,为广东的创新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此外,要充分发挥高水平大学吸引人才的优势,引进世界一流的科学家队伍和创新领军人才。

最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深度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构建一流的国际化创新环境。广东要实现质的提升发展,必须深化推进重点领域的改革,破除关键环节的体制机制障碍,特别是要抓住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契机,进一步完善与香港、澳门之间的合作机制,推动建立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发展的制度保障体系,建立有效的城市政府间的会商机制,制定优惠的高端人才入户政策、国(境)外人员居留制度和税收政策等,吸引全球的高端创新创业人才落户广东安居乐业。

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助力科技成果转化

记者:新时代要以新担当新作为,奋力开创我省科协工作的新局面。请问您对省科协工作有什么建议?

王迎军:加强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的培养和造就,能够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人才支撑。省科协应充分发挥联系全省科技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加大开展广东省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力度,建立深入调研长效机制,及时准确把握科技工作者情况,解决他们的实际需求。

中国人发表的论文要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彰显在整个经济发展的事业当中,不是说有一些新的国际领先成果发表出来就是科技创新了。创新成果体现在经济发展中,这是非常重要的任务,也是很重要的导向。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希望科协能够进一步发挥科学家队伍集聚的优势,深入开展全省科技创新实情战略调研,为广东科技创新重大战略部署提供决策咨询,助力科技成果有效转化成第一生产力,引领经济发展,服务民众美好生活,让更多创新成果造福社会、造福人民。

本报集体报道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