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關東聯軍討董,立刻想到全國軍民抗日,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

關東聯軍討董雖然只有小貓兩三隻,但為什麼如此草率就收場了?

看到袁紹組織關東盟軍討董,我總會想起老蔣組織全國軍民抗日。

說到袁紹組織關東盟軍討董,我們所得知的信息都大同小異:關東聯軍多庸碌之輩,擔心損兵折將而觀望不前,只有曹操和孫堅等少數人心念漢室而主動進攻。袁紹和袁術這些盟軍中的重要角色,更是在後方瞎搗亂。

說到老蔣組織全國軍民抗日,我們所得知的信息都大同小異:各路軍閥多庸碌之輩,擔心損兵折將而觀望不前,只有少數信仰堅定的人因心念國家而主動進攻。老蔣所代表的勢力更是在後方瞎搗亂。

看到關東聯軍討董,立刻想到全國軍民抗日,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

這就叫歷史的羅生門。

同樣一件事,不同的人說出來就會有不同的觀點。袁紹和袁術最終失敗了,所以代表他們的聲音沒有流傳下來;而歷史只留下了勝利者曹操和孫堅一系的聲音。反觀抗日戰爭,如果不是因為現代史料浩如煙海,恐怕情形不會有太多改變。至少你從海外的資料上所能瞭解到的抗日戰爭,不是這個樣子的。

誰是誰非我不作評論。我只是希望大家知道:一面之詞永遠都是有爭議的。

討伐董卓的博弈過程,就如九一八事變後老蔣與各路軍閥之間的博弈。事過境遷之後,我們很難說誰的戰略有問題。

攘外必先安內,當然是正確的!停止內戰一致對外,當然也是正確的!但是當兩種正確的觀點碰撞之後,誰更正確呢?

看到關東聯軍討董,立刻想到全國軍民抗日,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

凡事有利必有弊,反過來說也是一樣的。從好的角度去看,誰的戰略都不錯;從壞的角度去看,誰的戰略都扯淡。

處於優勢的一方,自然傾向於攘外必先安內,因為這方便他兼併別人;處於劣勢的一方,自然傾向於停止內戰一致對外,因為這方便他割據一方。

袁氏兄弟的地位與老蔣類似,所以他們並不會急著討董。因為他們最想做的事,就是以盟主的身份,讓自己在關東地區擁有無可爭議的領導權。

從冠冕堂皇的角度去說,這並沒有什麼錯誤。因為攘外必先安內,如果不緊密團結在以袁紹為核心的關東中央,單純依靠眾多各懷鬼胎的軍閥聯盟是不可能打敗董卓的。只有先統一關東地區的意見,才能讓越來越多的地區打出討董大旗。這樣一來,大家就是不打仗也能讓董卓集團崩潰。

問題是,基於曹操等人的角度,顯然都會認為這是扯淡。按你袁紹的戰略討伐董卓,恐怕在消滅董卓之前,你袁紹就成為了一個比董卓還要恐怖的新軍閥!

就好像,老蔣一再說攘外必先安內。但是讓各個割據政權去說,這就是老蔣借抗日之名清除異己,建立專制獨裁的統治罷了。所以,要抗日就抗日,千萬不要以此為藉口,一心想把手伸進我們的地盤。

所以大家反對袁紹擴張權力時,習慣性的話語就是:你袁紹不積極領導我們討伐董卓,卻天天想著如何把手伸進我們的勢力範圍,你這是想幹什麼呢?

在這種背景下,大家自然會團結起來大喊一致對外。

看到關東聯軍討董,立刻想到全國軍民抗日,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

曹操聽到一致對外的聲音震天響,而且又看到董卓隨時打算遷都。所以就認為只要自己振臂一呼,馬上就能幹掉董卓。但是當曹操興沖沖地去追擊董卓時,卻被董卓打得鼻青臉腫,差點把命都丟了。

這件事情從曹操的角度來分析,那自然是:曹操一心討董,而其他諸侯一心保存實力。所以曹操報國無門,只能黯然離去。

可如果從袁紹的角度來分析此事,那就是:討董之所以失敗,完全是因為曹操自行其是不聽盟主號令。結果貿貿然衝上去被董卓揍了一頓,關東聯軍的心氣因此都散了。

還是之前那句話:誰是誰非我不作評論。我只是希望大家知道:一面之詞永遠都是有爭議的。

看到關東聯軍討董,立刻想到全國軍民抗日,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

但總有些事實是沒有爭議的:

1.相關事件證明,袁紹無力指揮關東各諸侯。因為曹操擅自行動導致兵敗,袁紹也不能把曹操怎麼樣。

2.曹操衝到前線英勇殺敵的行為,讓人們在反對袁紹的時候,有了更多冠冕堂皇的理由。

在這種背景下,袁紹以後只要敢再高舉討董大旗,就會被人們用唾沫噴翻:曹操率軍討伐董卓時,你在幹什麼呢?你怎麼還有臉組織大家討董的?

可問題在於,如果就連威望最高的袁紹都無法再次高舉討董大旗,其他人就更沒有這種能力和威望了。

所以,關東聯軍討董的結局就是:各地大小軍閥和董卓都不約而同地鬆了一口氣:大漢終於涼了,大家放心地割據吧!

看到關東聯軍討董,立刻想到全國軍民抗日,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