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鹼窪」變身「綠色寶庫」,致富助鄉鄰,努爾蘭怎麼做到的?

走進薩爾塔木鄉庫爾米希村,這個祖國西北邊陲恬靜怡人的農牧村,綠樹成蔭、鳥語花香,農作物在陽光的照射下更顯得生機盎然。

然而曾幾何時,由於過度開荒、放牧等原因,導致庫爾米希村周邊常年風沙彌漫,生產生活條件十分惡劣,風沙在村子附近形成一座高達40多米、面積約3000畝的大沙丘,逐漸蠶食了附近的千畝良田,只有零星的幾棵沙棗樹在大風中搖曳。每當大風颳起,沙塵鋪天蓋地,造成許多土地顆粒無收,嚴重影響全村村民的生產生活和經濟發展。

沙丘變身綠寶庫


“鹽鹼窪”變身“綠色寶庫”,致富助鄉鄰,努爾蘭怎麼做到的?


如何治理整治沙丘,改善村裡的惡劣生產生存環境呢?長久以來,努爾蘭·蘇來曼一直在思考如何解決這個難題。

2004年,他帶頭響應國家退耕還林政策,主動將自己家的一等地換成了棄耕地。沒有資金來源,努爾蘭到處奔走籌集貸款,做了一件讓全村人都覺得“腦子進水”的事情。他出人意料地將“大沙包”承包了下來,把棄耕地、沙包,連同周圍凹凸不平的“鹽鹼窪”地連成一片,在上面種起了綠樹、林帶,全部都改造成林地。

為了增加林地效益,努爾蘭探索在林間套種苜蓿,修建防滲渠,利用走動式噴灌機和防滲渠對樹木和作物進行澆灌,使得林間套種的苜蓿乾草畝產量達到高產,沙丘、鹽鹼地裡樹木成活率達到90%。歷經4年的艱苦勞作,努爾蘭在沙地裡用辛勤的汗水換來一道道防風固沙的綠色屏障,昔日風沙肆虐的荒漠沙地變成林茂糧豐的“綠色寶庫”。

“鹽鹼窪”變身“綠色寶庫”,致富助鄉鄰,努爾蘭怎麼做到的?

致富助鄉鄰,攜手奔小康


有了林間套種的苜蓿作為牲畜飼草來源,為努爾蘭發展養殖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努爾蘭便開始養殖優質奶牛、優質品種羊。為更好地帶動村民增收致富,他籌集資金註冊了哈巴河縣德勒達農牧養殖專業合作社,合作社開展育肥、活畜交易等業務,不但解決了村民就業問題,也帶動全鄉畜牧產業發展。


“鹽鹼窪”變身“綠色寶庫”,致富助鄉鄰,努爾蘭怎麼做到的?


努爾蘭自行引進了西門塔爾良種公牛、優質種公羊,在取得畜牧部門許可後,用於庫爾米希村附近7個村的牛羊品種改良,每改良一頭牛可以收取費用180元。但他沒有這樣做,他將引進的種公牛合理分配在村民牲畜群中放牧,免費為村民的本地土種牛進行品種改良,使庫爾米西村及周圍的農牧民從中受益。

2009年,縣委、政府倡導推廣節水灌溉,在大多數群眾還在對滴灌的效益心存猜疑和猶豫時,努爾蘭已經在村裡當起了第一個吃螃蟹的人,他還將自己家的種植面積擴大,種植打瓜、食葵等經濟效益較高作物,畝產量平均增加了40—50公斤。看到實實在在的效益,村民們實施節水灌溉積極性空前高漲,現在村裡80%的土地都使用了膜下滴灌技術,促進了農牧業增效、農牧民增收。

對一無技術、二無資金的貧困戶,努爾蘭總是給予無私的幫助。村民哈布力別克和妻子身患殘疾,家裡的孩子還在上學,生活上入不敷出。

努爾蘭說:“這個娃娃嘛,我管了,只要好好上學,我一直供他到大學畢業。”

2009年起,努爾蘭擔負起了孩子的學費、生活費,逢年過節為哈布力別克家送去麵粉、清油等生活用品。

多年來,努爾蘭不僅自己勤勞致富,還帶動該村及周邊群眾共同走上富裕的道路,在他的帶動和影響下,村民有的發展牲畜養殖,有的在村裡開起商店,有的成了餐飲店的業主。在庫爾米希村,只要提起努爾蘭,大家都會異口同聲地說:“努爾蘭是個好黨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