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倍連任成功,前程並不平坦

安倍連任成功,前程並不平坦

當地時間9月20日,安倍晉三召開記者會

9月20日,日本自民黨舉行總裁選舉,安倍第三次連任成功,這使得他有可能成為二戰後以來任期最長的日本首相。根據自民黨的章程,總裁最多連任三屆,所以,這次也是安倍的最後一個任期。從理論上說,安倍似乎可以放手去追求自己的目標了,但現實的情況是,安倍的國內目標面臨著更多的障礙,外交目標則出現自我踩腳的局面。所以,安倍未來的路也不會平坦。

具有挫折感的勝利

此次日本自民黨總裁選舉,應該說是勝負毫無懸念。因為對挑戰者,日本前防務大臣石破茂而言,安倍的優勢地位是顯而易見且無法打破的。由於安倍高超的權力操控技巧,自民黨內大多數議員都出於自身的利益考慮而趨炎附勢。所以,即便是安倍的政治醜聞纏身,但以目前日本的政治制度和文化也無法撼動肆意擅權的安倍。

不過選舉之後,安倍一方卻難見喜悅的心情,反而是一種隱隱的挫敗感不時地顯現於一些言行之間。這種挫敗感主要源自於安倍陣營的期望過高和用力過猛。安倍對權力的操控不僅不斷地延長了自己的執政期,而且通過這種延長使得日本政治獲得了冷戰後少有的一種“穩定感”。這種穩定感又大大提高了安倍的支持率。因此,安倍陣營對安倍獲得高票支持顯得信心滿滿。

與此同時,他們又對安倍的挑戰者石破茂充滿憎恨之情,恨不得將其徹底打敗。安倍甚至聲稱“要讓其敗得體無完膚”。因為石破茂不僅一直在挑戰安倍,而且針對森友、加計學園等濫權問題高舉起“正直、公正”的旗號,戳到了安倍的痛點。於是安倍陣營加強內部管控,嚴格強化部署拉票行動。但最後投票結果,雖然安倍獲得總票數68%,可是國會議員票僅得到329票,比預估將獲得340多張差了十多張。地方票更是沒有達到70%這個原定目標,只是剛好超過55%這個下調後的標準。這表明在安倍和石破茂之間正出現力量此消彼長的態勢,所以安倍是勝而不悅。

此次自民黨總裁選說明了三個問題,一是國會層面安倍的控制力正在削弱,二是地方層面對安倍不滿明顯增多,三是後安倍時代的格局可能難隨安倍所願。國會層面主要是對安倍長期執政且擅權專制作風的不滿在增多,地方層面主要是因安倍經濟學難以帶來經濟實效而導致的失望增多。

此外,自民黨內著眼於後安倍時代的期望也在蔓延。雖然,安倍本人也在為後安倍時代謀局布篇,希望在自己卸任之後依然能夠保持對政權的影響力,但可能未必能如願。此次選舉中岸田文雄宣佈退出競選支持安倍,有輿論猜測是安倍承諾將來由岸田接班,但選舉結果事實上對岸田的未來並不有利。不過,石破茂的地位上升也並不意味著下屆首相一定是他。此次選舉中擁有“國民人氣”的小泉進次郎受到了廣泛的關注。日本政治的世襲性非常突出,家族血統在政治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安倍和麻生都是非常典型的代表。而如今,同樣具有家族血統的,前首相小泉純一郎的兒子小泉進次郎已經成為了“自民黨的超級新星”。小泉主張自民黨內應有不同的聲音,因而此次投票支持石破茂。所以,未來安倍執政可能面臨更多的牽制。

修憲面臨諸多挑戰

安倍算得上是冷戰後日本最雄心勃勃的一位首相。他的基本路線可以歸納為八個字,就是“修憲、強兵、振興經濟”。這三條之中的“強兵”,已經是初見成效,且還不斷髮展。這些年日本的軍費開支不斷增長,先進武器也不斷增多。在“振興經濟”方面,“安倍經濟學”基本上失敗了。從理論上看,現在全球化條件下的國民經濟都是超複雜體系。試圖用傳統經濟學中的某一兩條定律制定政策來解決這種複雜問題,這本身就是極為荒誕的事情。近幾年,日本經濟向好更多地是得益於全球經濟好轉。迄今為止,“安倍經濟學”只是安倍籠絡人心的口號。其實際效果在此次總裁選的地方投票中已經顯現。如今安倍誓言要在未來的任內解決通縮問題,這除了是要拉攏企業的支持外,主要是要給自己找回面子。

對於日本國民而言,安倍下一任的主要任務應該是繼續解決經濟問題。但安倍本人似乎還是將解決修憲問題放在了首位。因為修憲是安倍執政要完成的核心目標。此次選戰結束後,安倍呼籲說,“讓我們團結合作,一起建造新的日本吧。”這個新日本的核心當然就是修改了和平憲法後的日本。否則,能“新”在哪裡呢?

但是,在修憲問題上,安倍現在面臨的困境可能是越用力推動,阻力就會越大。首先,在修憲的內容上,執政黨內部依然難以達成一致。目前,關於修憲內容的爭議可以歸納為要不要將“保持戰力”寫入憲法,以及自衛隊算不算戰力。安倍是主張將自衛隊寫入憲法,但不算戰力。這其實只是個文字遊戲。日本自衛隊的戰力水平遠超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在安倍的推動下,日本在法律上和軍事組織體系上早就突破了和平憲法的制約。修憲更像是如何文雅地撕去那塊遮羞布。

其次,民眾更關心的是經濟問題,而不是修憲。安倍在經濟問題沒有明顯解決的情況下,急於推動修憲,可能會遭遇民眾的廣泛反對。然而安倍似乎更關注的是將其作為個人功績載入史冊。他希望在明年夏季的參院選舉之前實施修改憲法的國民投票。不過這可能會適得其反。安倍現在的困境是,如果參議院選舉之前搞國民投票可能會影響選舉。如果選舉之後修憲,則可能更難以進行。因為,此次總裁選,安倍失票的地方都可能是參議院選舉自民黨丟票的地方。所以很難保證明年參議院選舉之後,自民黨還有如今的優勢地位。

中日關係依然面臨考驗

事實上,從國際的角度看,日本的和平國家性質早已改變,修不修憲,日本都已經是一個軍事大國,並正在用這種地位影響地緣政治。安倍修憲強兵的動力和目標就是謀求國際上的政治大國地位。此前,安倍藉助奧巴馬的亞太再平衡戰略,採取靠美抑中,謀求地區主導地位的政策。但特朗普上臺後大搞美國第一,貿易保護,使安倍失去外交依託,從而被迫部分調整外交政策。

雖然今年在中國主動採取推動步驟的情況下,中日關係出現了改善勢頭。但這種勢頭並不穩固,而且主要表現在經貿領域。在政治和安保領域安倍並未對其外交政策做出根本性的修改。安倍在總裁選舉中再次強調要進行“戰後日本外交的總清算”,做政治大國的慾望更加強烈。在中日關係上,安倍政府一是繼續強化在釣魚島周圍的軍事部署,製造緊張氣氛;二是在臺灣問題上與美國強化對臺關係的政策相呼應,和蔡英文政權眉來眼去的小動作不斷;三是派航母和潛艇等戰略型海軍到中國南海巡遊、訓練。這些動作顯然與中日關係改善的勢頭背道而馳。安倍這種混亂的外交政策還能走多久,我們還需拭目以待。

(作者:時永明 資深國際問題專家、《北京週報》特約評論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