榨菜熱銷與星巴克營收下降的背後,是消費降級還是理性回歸?

榨菜热销与星巴克营收下降的背后,是消费降级还是理性回归?

近日兩則消息,星巴克國內營收首次下降+涪陵榨菜熱銷,引發了輿論的熱議。從留言評論裡看到,許多人吐槽高房價透支了消費能力、個人收入趕不上物價上漲。

榨菜热销与星巴克营收下降的背后,是消费降级还是理性回归?

然而14億人口就有14億種感受,東西部差距、南北方差異、行業不同、階層不同、甚至是口味都大不相同,在豆腐花和粽子都能引起“甜黨”“鹹黨”爭論不休的年代,沒有哪個人能在不掌握詳細數據的情況下單憑個人感受給中國經濟下定義。哪怕是相同感受的網民比例並不大,乘以14億人口基數,也足以在網絡上掀起一陣風潮。就像不久前網絡輿論對不文明養狗行為的大規模聲討和不理智報復言論,可是社區內養狗者還是一切照舊,詢問得知:有的人聽說過卻毫不關心更不會評論,有的人更是表示聞所未聞。這可能是越來越智能的客戶端推送策略導致,也符合“沉默的大多數”的客觀規律。

對於我來說,星巴克這種甜到發膩、甜到“中毒”的歐美口味,簡直是一種折磨。相比起來還是喜歡國產奶茶、鮮果飲,也許只有那些口味特殊以及愛好裝逼的人才會去喝星巴克吧?

榨菜热销与星巴克营收下降的背后,是消费降级还是理性回归?

十多年前的前前前女友曾從歐洲某國專賣店買了個LV包包,回國後偶然發現側邊配飾的小鎖外表竟然有一小塊刷漆空缺了!於是瞬間感覺到了神話的破滅!就像屏幕上火遍全球的superstar,假如朝夕相處就會發現原來“他或她”也會拉屎放屁,可能還更臭,原來一切“完美”只不過是自己腦補出來的想象。中華5000年文明史不是說說而已,睿智的老祖宗早就用“葉公好龍”這句成語詮釋透徹。

榨菜热销与星巴克营收下降的背后,是消费降级还是理性回归?

回顧改革開放後的這幾十年,父輩結婚時還在攀比的三轉一響;90年代小學生攀比的阿迪、耐克;5、6年前的iPhone手機;近期公佈的一則數據就特別打臉,原來iPhone用戶收入並不是那麼高高在上,現在還有誰為了蘋果手機去“割腎”?所以,當某種產品不再承載超出它實際價值的幻想後,消費行為自然就回歸理性。而消費迴歸理性後,首當其衝的就是“溢價”特別嚴重、甚至是“質次價高”的產品。

那麼什麼才是真的消費降級?舉個栗子!在悶熱潮溼的南方捨不得裝空調而買了電風扇;在寒冷的北方捨不得交暖氣費而買了電熱毯;這種才是消費降級。至於榨菜、方便麵熱銷,我也貢獻了一部分銷量,說這是消費降級鐵證的,請問你頓頓都吃方便麵嗎?先不說靠方便麵是否能滿足人體的物質需求了,就說方便麵的價格,真不比自己煮碗米飯炒盤菜來的便宜!偶爾吃方便麵是因為懶!對,就是懶!我連選外賣等配送的時間都不想花,反正中午不餓純屬保持三餐習慣而已。

所以我認為拿“星巴克、涪陵榨菜、方便麵”來佐證消費降級是緣木求魚、刻舟求劍的行為,是對物價上漲的非理性吐槽。那些吃著方便麵的老兄,你今年又換了幾部手機了?為何原來土豪專屬的出國旅遊變成現在工薪階層也偶爾出去溜一圈了?

以上並不是要詭辯中國經濟沒有問題,現實的問題是:長期以來積累的橫向虛胖和長高長壯的人民需求嚴重背離。看似體重(GDP)增長,然而健康早已遠離。再舉個容易理解的例子:如果僅限自用的情況下,你是要一百把摺扇還是一臺電風扇?是要一百臺電風扇還是要一臺空調?是要一百輛奧拓?還是要一輛奧迪?是要一百輛奧迪還是要一架直升機?

減肥、增肌、補鈣!絕不是件輕鬆的事,箇中感受只能冷暖自知。

榨菜热销与星巴克营收下降的背后,是消费降级还是理性回归?

長按二維碼識別關注我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