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就是中國未來最賺錢的模式!你看懂了嗎?

為什麼很多人生意越來越不好做可?

因為中國已經進入財富5.0時代了,但是大部分人的思維還停留在1.0時代。

這就是這個時代最大的迷惘,以至於很多人真的不知道自己能做什麼了,甚至開始“病急亂投醫”,今天我們就來梳理一下其中的邏輯。

商業1.0時代

思維——利潤差價

載體:實體產品

市場:賣方市場

這個時代大概是從改革開放開始一直持續到2002年,這是一個“產品”相對短缺的年代,此時勞動力充沛又廉價、資源的開發效率較低、人們的需求也很粗放。

因為社會需要產品去填充至各個角落,在這種大背景之下,產品的“生產”和“流通”就很重要,負責“生產”的就是各種工廠,負責“流通”的就是各種經銷商、批發商、實體店、各種商家等等。

有一些勤快又精明的人跑到浙江的工廠裡去批發一些面料、被單之類的擺攤來賣,然後每次都被一搶而空,為什麼呢?就是因為看到這麼漂亮的東西感到很新鮮,而且物美價廉。所以供不應求的狀況決定了整個市場是“賣方市場”。這個階段財富的核心關鍵詞是:

差價

這就是中國未來最賺錢的模式!你看懂了嗎?

比如浙江溫州人就從做小生意開始,在全國各地不斷來往過程中,逐漸掌握了各地的產品價格行情。因此他們迅速在全國各地滲透,成了中國第一批經濟弄潮兒。

而其中一部分溫州人不再滿足賺差價,他們開始從家庭作坊做起,自己生產各種產品,(以輕工業、快消品為主),慢慢就發展成了工廠。工廠再形成工廠群、然後就是產業集群、上下游產業鏈,中國製造業就是這麼發展起來的。

這個階段一直持續到什麼時候呢?一直持續到互聯網、電子商務的興起,進入下一個時代:

商業2.0時代

思維——單品海量

載體:傳統互聯網

市場:第三方市場

從互聯網誕生的那一刻起,這個世界的規則就註定要被改寫。

從2003年開始,中國就在逐漸進入電子商務時代。此時社會的“生產”方式依然沒有變,但是“消費”方式發生重大變化。

這時各種第三方電商平臺產品(包括價格、質量)在你面前呈現的一覽無餘,它徹底撕裂了“人為”和“區域”製造的差價信息,再加上交易的信息化和物流快遞的發展,商品流通的卻更快了。

而此時中國實體店30年的發展,同質化越來越嚴重,於是一大批單純靠“信息不對稱”來賺取差價的店家被淘汰了。

這就是中國未來最賺錢的模式!你看懂了嗎?

由於電子商務不受現實空間限制,所以很容易產生邊際效應(即:產品銷量越大成本越低),所以很適合“單品海量”的產品,商家們最喜歡的就是“爆款”產品。

由於第三方平臺主導著流量和排名,“賣方市場”迅速變了“第三方市場”。“誰主導市場,誰就在分錢”,這也是個鐵律。所以我們可以看到一個現象:商家並沒賺多少錢,卻把阿里巴巴/京東等第三方平臺養肥了。

最終,電商又把大家帶入了價格戰、同質化的怪圈。

這就是中國未來最賺錢的模式!你看懂了嗎?

商業3.0時代

思維——增值服務

載體:產品增值

市場:買方市場

隨著市場上的產品越來越多,產品開始出現“過剩”了。這就是“產能過剩”,產能過剩是件很可怕的事。在供大於求的情況下,無論是什麼產品,都急於出手,反正你不賣有人賣,你不做有人做。

所以這個階段一定有很大傳統工廠要倒閉,很多粗放式的生產方式都被淘汰。

但是大家不要忽略了,此時還有一個很重要的變化:那就是大家的消費水平也在升級。也就是說傳統方式生產的產品,已經越來越無法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要求。

人們的需求升級成瞭如何找到“好產品”,或者說是找到屬於自己的產品,這就是眼下的狀態。

這就是中國未來最賺錢的模式!你看懂了嗎?

所以,那些能給大家帶來“價值”的產品,仍然是短缺的。

今後的產品很難再有統一的標準,這一群消費者喜歡的“產品”跟另一群消費者喜歡的“產品”是完全不同的,多元化是這個時代最大的特徵。

而由於商業的細分,商家同質化競爭和價格戰的情況將越來越少了,都屬於“悶聲發大財”型的。

從這裡我們可以發現,商業重心已經轉移到消費者這一端,“第三方市場”主導的市場正在變成“買方市場”。現在最關鍵的問題是如何圈自己的消費者,最好的切入點就是需求,一切從消費者的需求出發。

以前是先做產品,再去找消費者;今後是先找消費者,再去定做產品,這完全是倒施逆行的邏輯!

我們終於發現:商業的核心最終從做“產品”切換成了聚“群眾”。

所以,下一個時代又到來了!

商業4.0時代

思維——號召力

載體:社交媒體

市場:信用市場

馬雲曾說:“如果說中國還有什麼紅利沒有被髮掘的話,信任、互信是最大的未開發財富。”

的確,中國未來還有一波最大的紅利:社會信用關係的重建。

為什麼這樣說呢?

之前,第三方平臺的特點是“強信息、弱關係”。比如淘寶、大眾點評,都是在強調商品信息的正確性、公開性,但是平臺上的消費者之間的聯動比較小,由於消費者過於分散,只能任由平臺發號施令。哪個商品做活動了、哪個商品能上首頁、哪個商品必須得下線,都是第三方平臺說的算。

看看現在的淘寶吧,排名靠前的店鋪機會都被“網紅”把持了,再看看現在的大V、女主播、自媒體、各種小眾品牌的崛起等等,都是這種特徵的直接反映。

什麼才是團結別人的最好工具?當然是:

信用和影響力。

這就是中國未來最賺錢的模式!你看懂了嗎?

未來最好的營銷是內容,最好的內容是產品,最好的產品則是信用。

對於未來每個人來說,信用會變的格外重要。同時,“鏈接力”將成為未來最重要的一種能力。

未來我們經營的不再是產品,而是一種精神和文化符號,產品只是一種副產品。

有人會說,拼多多算哪一階段的產物呢?其實拼多多具備了這一階段的特徵,因為它的驅動力是低價+團購,它具備了社交的屬性,但它卻並不是這一階段的代表,它並不代表未來。

未來的大趨勢是什麼呢?

商業5.0時代

思維——小眾品牌

我們現在面對的一切經濟問題,都可以用一種手段來解決,那就是:個體化。

在過去,10個億的市場規模是由50個客戶構成的,三年以後,10個億規模市場將是由2千個客戶構成的。

社會已經在越來越細分,點對點的銜接越來越細緻,這是海量小眾品牌崛起的基礎。

其次,這些小眾品牌將非常善於對人的聚合,他們用內容和用戶建立起強關聯。當然,他們懂得如何更好運用群眾的力量,每一句話都蘊含了發動群眾的藝術。

這就是中國未來最賺錢的模式!你看懂了嗎?

當眾多品牌在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平臺就可以發揮更宏觀的作用了,平臺卻可以通過數據統計把同類的需求放到一起來,進行協同生產,比如原材料採集/下單時間等等,這些看似碎片化的生產環節,又可以具有強大的“計劃性”了。

而且平臺還有一個核心的任務:給平臺上的各個環節的企業進行授信,降低大家不必要的磨合損耗的成本。

平臺還可以根據零售數據做精準匹配,促成“消費端”的向“生產端”滲透,幫助“生產端”做各種計劃準備。這就是使“零售”和“生產”之間的協同效率增加,這解決的是無效產能、使庫存最優化。

這就是“市場經濟”中的“計劃經濟”,非常符合辯證的哲學。

總之,只有抓住商業變化的精髓,深刻理解商業變化規律,才能在市場上立於不敗之地!

可以發現:公開化、共享化、平臺化、定製化,是未來商業的大勢所趨。

從大的方面來說,這就好比逆向打通了中國經濟的任督二脈,喚醒中國進入下一個春天!

從小的方面來說,這種新型的商業趨勢,必將引起一場人們個性和興趣的解放,包括個人價值的實現。

最後,我們可以欣喜地發現:一切變革的結果都是讓社會更加自由和包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