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還是不婚?8位單身女性的故事

單身女性的生活是怎麼樣的?

小編髮起了一個小調查,以下是網友的回答:

“有一位親戚,今年三十歲,去年十一月之前一直是單身,在國企工作,每個月會有時間和朋友出去玩一次,看著很年輕很有活力,外表看起來比我這個二十歲的人都有朝氣。”

“28歲單身,平時上班健身,朋友聚會。有假期就去各種地方旅行。目前還沒有一個人的出現讓我願意放棄這美好的單身生活。”

“本人單身,工作日上班下班伺候家中小主看劇玩遊戲加健身,週末做家務準備健身餐逛街購物看電影朋友聚會……忙得不要不要的,已經沒有精力結婚了。”

“32,單身,上班運動讀書,輕度成熟,懂得自嘲。”

“單身。快四十。沒什麼考慮,就是工作和生活。不覺得因為單身,人生有何空缺。”

“不結婚也沒什麼,就是父母給的壓力有時候逼迫自己很想死。”

婚還是不婚?8位單身女性的故事

在美國,記者麗貝卡·特雷斯特(Rebecca Traister)聚焦當代單身女性這個群體,訪談了百位女性,記錄她們的故事。這些受訪女性當中,有叱吒職場的女強人,有兼兩份零工的單親媽媽,有敢愛敢恨的女大學生。膚色、族裔多樣,生活環境與教育背景也不盡相同。

麗貝卡把部分故事收錄進《單身女性的時代》一書中。小編從其中挑選了8個故事,它們反映了這個群體在社會上面臨的種種境況,提煉了作者的種種思考。

『單身與城市』

第一個故事

蘇珊娜·莫里斯 (Susana Morris) 是一名英文教授,目前在大學執教。她出生於1980年,在準備繼續攻讀博士學位的時候,她選擇了位於亞特蘭大的埃默裡大學。據她回憶,2012年,她到了亞特蘭大,發現這座城市並不像想象中那麼完美無瑕,時常有階級衝突,滿是裂痕的房子旁邊竟然坐落著高樓大廈。但同時,這個城市有著一座又一座世人矚目、雄偉輝煌的傳統黑人院校,不斷吸引著充滿朝氣、心懷大志的年輕學生們慕名前來。

莫里斯的生活很快就被朋友、博物館、劇院,以及那些允許女性在十一點之前免費進入的俱樂部佔滿了。據她回憶說,她的同學和朋友中,沒有幾個是結了婚的。“我們年輕、單身,享受著美好快樂的生活。”

第二個故事

妮莎 (Nisha) 來自伊利諾伊州的小鎮,現在在華盛頓工作。她向我描述了家鄉和華盛頓之間的巨大鴻溝。妮莎今年24歲,在社交媒體界工作,她有個男朋友,還沒有談婚論嫁。她注意到,家鄉的高中同學和朋友接二連三地結了婚,而在華盛頓和紐約(她也在紐約工作)社交圈裡的人都還是單身。她說,城市的朋友們“更關注事業發展,享受多姿多彩的城市生活,而家鄉的夥伴們卻在琢磨她們的男朋友什麼時候求婚”。

妮莎在華盛頓認識的所有人,除正式的工作外,還會做各種兼職,社交日程安排得特別緊湊,所以她實在很難想象在這樣的生活節奏下,她們會考慮老古董一般的婚姻大事。她認為,在未來五年內,自己的人生前景會很不一樣。


城市裡到處都是單身的人,男性或女性,包括沒結過婚的、離異的、喪偶的、分居的。總體來看,美國超過25%的人過著單身生活,這個數字在亞特蘭大市是44%,曼哈頓獨居人口已經高達50%。這個現象由來己久,遍及世界各地。就像歷史學家朱迪斯・貝內特(Judith Bennett)和艾米・弗洛德 (Amy Froide)所寫的那樣,在15世紀初期的佛羅倫薩,單身女性已經佔到所有女性數量的20%左右;而在15世紀晚期的蘇黎世,“近乎一半的女性從未擁有過丈夫”。

城市為單身女性提供了庇護,反之她們也促進了城市的完善。城市中長久以來有大量的工作機會。一旦有非農業的工作出現,女性們就會離開鄉村,前往城鎮,找到手工紡織類的工作,同時結交女性,賺取工資,暫時地擺脫父輩的監督束縛。城市密集的人口,能為單身者提供社區和鄰里間的關懷。龐大的人口催生了大量的工作機會,一應俱全的福利設施和便捷服務,讓人們不再必須依賴來自伴侶的幫助。

『單身與友誼』

第三個故事

薩拉・斯泰德曼 (Sarah Steadman) 是猶他州弗納爾城的一名中學老師,29歲。她說起了對於許多朋友早婚的複雜心情。尤其是在普遍早婚的猶他州,那些和她一樣的摩門教信徒,都年紀輕輕就結婚成家,使得該州的結婚年齡成為全國最低。薩拉的中學好友在20歲出頭的年齡就結婚了,當時薩拉為她感到非常高興。“我很喜歡那傢伙,可以說他們倆是我一手撮合的。”但是她又說,“真的太糟糕了,那感覺就像我生命中己經失去了她一樣。雖然我們還是好朋友,但是再也不可能像從前那樣了,完全不可能了,因為他們有了自己的新生活”。


婚還是不婚?8位單身女性的故事


第四個故事

艾略特・霍爾特 (Elliott Holt) 是華盛頓的一名小說家。她有兩個姐妹,上的是女子學校,她說和她關係最親的都是女性。她回憶,在二十幾歲的時候,她和朋友們一星期見面好幾次,一起玩,一起聊天到深夜。等到大家都30多歲的時候,好朋友就接二連三地脫單,開始存錢買房、生兒育女,她們再也不像從前那樣經常見面了。現在她40歲了,幾乎所有的好朋友都有了伴侶和孩子,能三四個月見一次就很不錯了。她說,“我感覺自己完全和她們脫節了,可我是那樣地愛著她們!”

作為朋友圈裡唯一的一個單身女性,艾略特說:“我總是開玩笑說,我就像個外國交換生:我和她們說著同樣的語言,我有侄女,也參加別人的婚禮,可我還是覺得落單了”。她的已婚朋友以前也邀請她參加社交活動,但是邀請越來越少。她覺得可能是朋友意識到自己談的都是孩子、老公和房子,不想把她拖進這些話題。

艾略特前不久和她的一個前男友聊過,他說她需要多和20歲的年輕人交往,不然就得找70歲的老人了。她也真的去嘗試了。有次出差到紐約,一幫年輕姑娘邀請她一起出去玩,她說那次玩得非常開 心,“到了十一點半,她們說要換個地方接著玩兒,好像夜生活剛剛開始,不到凌晨兩點不會結束的樣子”。她頓時感到她們之間相差了十五年,“我出生的時候還是尼克松在當總統,”她說:“她們出去抽菸的時候我就想,‘天哪,你們還抽菸!我的朋友到29歲都戒了!’我喝了一兩杯,又累又醉。”後來她就先回去了。


女性朋友之間的情誼,往往容易被忽略。其實對於單身者來說,朋友扮演的角色幾乎等同於伴侶或者家人。2013年科普作家娜塔利・安吉爾(Natalie Arigier)為女性友誼的重要性找到了動物學上的支持,她指出:“在非洲,大象、田鼠、肯尼亞藍猴、新西蘭野馬等動物中,都存在雌性之間持久的互惠互助關係,這是社會生活的基本單位。” 安吉爾稱,一些西非的黑猩猩會在雌性之間形成親密的關係,“堅韌持久,直到其中一方死亡”。雌性狒狒也會建立友誼以對抗生活中雄性狒狒的攻擊。這一切聽上去都是那麼的熟悉。

『單身的自由』

第五個故事

“我非常珍惜我獨處的時間,”基蒂·柯蒂斯 (Kitty Curtis) 說。26歲的基蒂來自新澤西,是個髮型設計師。上段戀愛關係結束的時候,一開始她覺得很害怕,想馬上再找一個新的男朋友,但是這種感覺後來消失了,“我開始喜歡這不必去談朋友、不必為另一個人操心的生活,”基蒂說。“這樣的生活我很自在,很舒服,一個人的生活很簡單。”


第六個故事

24歲的艾莉森・特庫斯 (Alison Turkos) 是佛蒙特州的一名公共衛生活動家,她說她保持單身的主要原因是,她只想專注於她的工作和社交生活,對別人的事情沒有興趣。她說,她大部分時間都在辦公室,晚上有活動就會和朋友們外出,很少待在家裡,即使在家,“我也不想聽你說一天的事,討論你一天中發生的事,我只想看看《公園與遊憩》 (Parks and Recreation),聽聽潘多拉電臺的節目,給我最好的朋友打打電話,開一瓶紅酒喝喝,然後自己待著。”


對於有些人而言,自由自在的生活是永遠的嚮往;對一些人來說,渴望孤獨的想法時有時無。女性對自由的嚮往和對陪伴的渴望,同樣的強烈,只是經常被忽視。

單身等於自私?現代女性可能越來越不願意為建立核心家庭而做出妥協,但單身獨居並不等同於公民不再參與社會建設。多項研究表明,單身人士在社區中的表現,反而不像已婚者那樣自私,因為相比之下已婚成年人會更多地把精力放在自己的家庭中。指責為自己而活的單身女性是自私時,別忘了,承認女性擁有獨立於他人、尤其是獨立於丈夫和子女的自由,本身就是革命性的。

婚還是不婚?8位單身女性的故事


『單身的憂愁』

第七個故事

52歲的南希・吉爾斯 (Nancy Giles) 是生活在新澤西州的一名電視評論員,她說,雖然她心裡清楚現在未婚女性越來越多,但是她潛意識裡還是有這樣的感覺,認為“單身女性的生活經歷是彼此隔離的,我們就像被放逐在孤島上,每個人都覺得自己是個怪物”。吉爾斯認為這種感覺源於男性對單身獨居女性的不理解,無論她們不婚的選擇是有意還是無意。

她記得自己曾給一位搭檔過的電臺主持人造成了困惑,她說這位白人男性喜劇演員不知道如何看待她,“他無法將我歸類,”她說:“我既不是羅珊妮式的家庭主婦,也不是他經常取笑的那種老是遇人不淑的女人。那時候,我沒有和任何人約會,我也不是同性戀,他也不會說因為我是黑人的關係,但是他不知道該怎樣對待我,因為我就是這麼個快快樂樂的普通人。為什麼我找不到男朋友?為什麼我沒有不開心?為什麼我不是那種厭惡男人的人?他的腦子裡始終掛著一個巨大的問號。”


第八個故事

安形容她在洛杉磯的單身生活時說“每天都開心地獨自醒來,更開心地獨自入睡”,然而她回憶起有天晚上和被她稱為“單身圈”的一些女子參加的倉庫派對:舞會上,她衝進舞池,一跤絆倒,摔趴在水泥地上,她立即爬起來,還一直跳到舞會結束。但是在和一位朋友回家的途中,安手一甩,肩膀脫臼了。朋友立即開車把她載到一家被她稱為“實在不咋樣的二十四小時急診中心”,那時已經是凌晨三點鐘了。

安是一個沒有穩定醫保的自由作家,她擔心自己的胳膊會花費一大筆錢。醫護人員還不允許她的朋友跟著她進去一起看醫生,安開始哭了。“我其實不怎麼哭,尤其是當著別人的面,也不是自尊心的問題,我只是不會那樣表達感情。但是那天我真的哭得很兇,我當時就在急診中心,還穿著髒兮兮的舞會裙子。”

送安來診所的朋友不得已先走了。獨自一人的安突然想起來,她的裙子是從背後扣起來的,可是這深更半夜的,胳膊又脫著臼,安明白,她只能穿著裙子睡覺,直到第二天可以叫醒鄰居來幫忙。

就在那個時候,安開始對自己的想法產生了懷疑。“我一直相信,有了我的朋友圈,我可以無所不能讓自己百分之百地快樂,”她說,“但是那天晚上,我是真的沒有辦法。說真的,這是我單身生活中唯一一次感到那樣的無助。回家之後,我又哭了一會兒。”


單身生活有著各式各樣的弊端:被人視作古怪或變態、孤獨、無助……但婚姻的缺點同樣不一而足。婚姻中可能會遭遇的危機,也許往往被外人忽視。而一旦單身女性出現這樣或那樣的情況,就會被詰難是因為她們沒有結婚。

在《單身女性時代》一書中,作者麗貝卡從不諱言自己已婚的事實,她也不打算試圖說服讀者單身是更優的選擇。雖然從數據來看,如今人們越來越晚婚,單身時間逐漸增長,但晚婚不代表不結婚,人們只是有了更多的考慮。

婚還是不婚?8位單身女性的故事


俞飛鴻在節目上:單身不代表就是不婚主義者

人口統計學家預測,美國仍將有80%的人會在人生的某個節點結婚成家。《紐約時報》報道稱,婚姻模式的改變“更多的是延遲而不是放棄婚姻”。

晚婚讓情侶間在結婚之前有更長的時間磨合、經歷更加多樣的相處模式。女性在婚姻中不再定位總是“當家”,而可以是與對方站在同一高度的靈魂伴侶。

而延遲結婚後,變得獨立不僅是女性:男性和女性一樣,學會了自己張羅吃穿、打掃居室、自己熨燙襯衣、整理行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