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在線同步課堂」教學模式,是實現民族地區教育均衡發展的樣本

又一個新學期的到來,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縣古宜鎮民族實驗小學三年級三班的同學們通過柳州市“在線同步課堂”上了別樣的開學第一課,在遠程課堂教師賴璐絲的指引下,這些大山裡的孩子第一次通過電子白板和5公里外的古宜鎮黃排村小學學生互相打招呼。

广西:“在线同步课堂”教学模式,是实现民族地区教育均衡发展的样本

由於農村教師師資相對缺乏,廣西一些偏遠地區的學校未能開設英語、音樂等課程。從今年開始,廣西柳州利用互聯網技術實現大規模常態化課堂教學應用,將優質教育資源覆蓋教育資源薄弱的鄉鎮學校和教學點,破解長期困擾鄉村薄弱學校的師資缺乏難題。

柳州市通過信息化手段,打造“在線同步課堂”,只是廣西推進民族地區教育均衡發展的一個縮影。近年來,自治區黨委政府陸續推出“雙千計劃”“廣西教育提升三年行動計劃”,聚全區之力,對廣西教育發展的薄弱環節實施攻堅行動,大大改善了農村薄弱學校的辦學條件和生活條件,“大班額”“大通鋪”比例大幅下降,鄉村教師隊伍建設全面加強,更多的群眾感受到了教育公平的陽光。

哪裡最薄弱,攻堅行動就從哪裡開始

在廣西金秀瑤族自治縣桐木鎮高仁小學擔任了十幾年校長的韋曉夏沒有想到,曾經在電視上看到的城裡學校的塑膠跑道、人工草皮足球場等現代化設施,有一天會出現在她任教的這所偏遠的鄉村小學裡。

從前,每逢開學,韋曉夏組織老師、學生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給操場除雜草。2016年,金秀縣投入1100多萬元用於校園文化建設,全縣新增校園體育運動場面積3.7萬餘平方米。2017年,金秀縣還著重加大教學點的打造升級,重點開展教學點維修、改造提升工程和校園文化建設工程。在金秀,小學、初中配有多媒體教學設備的班級比例均達到100%,網絡教育基本實現完全小學班班通教學點數字資源全覆蓋。

作為典型的山區縣,金秀瑤族自治縣基礎教育辦學條件的大幅度改善,得益於廣西“雙千計劃”的實施。

2014年,廣西全區教育發展大會上,自治區主席陳武提出,要在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普及高中階段教育和發展特色職業教育這3個關鍵環節取得突破。這次大會決定啟動實施以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工程為首的“八大工程”,並規劃了以建設義務教育學校為重點的“雙千計劃”,即廣西計劃用4年時間籌措1000億元以上資金、新建1000所以上學校、改擴建一批學校,簡稱“雙千計劃”。

4年間,廣西各級政府積極落實教育發展責任,將全區教育發展大會部署的任務納入重要議事日程,列入為民辦實事工程全力推進。4年來,廣西累計投入資金1056億元,啟動新建學校1109所,改擴建學校超過8000所,新增學位88萬個。

今年1月25日在廣西壯族自治區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陳武作政府工作報告時驕傲地提到,過去5年廣西教育振興“雙千計劃”全面完成,公共財政教育經費佔公共財政支出比例排全國第三位,學前3年毛入園率、義務教育鞏固率、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分別達82.7%、94%、88.5%和35%,分別提高17.7個、6個、12.5個和11個百分點。

儘管在“雙千計劃”的推動下,廣西的教育事業發展取得了顯著成就,但普惠性學前教育資源不足、義務教育發展不均衡、普通高中辦學條件薄弱、教師隊伍結構性短缺等問題在一些地方依然存在。為了推動這些問題儘快得到解決,2018年1月,自治區人民政府印發《廣西教育提升三年行動計劃》,提出了“十百千萬”的建設目標。“十”,是重點建設10所特色鮮明的本科高校和10所國內一流職業院校;“百”,是新建擴建100所以上普通高中學校,著力打造100所自治區示範特色中等職業學校。新建擴建100所以上普通高中學校,是落實黨的十九大提出的“普及高中階段教育”的迫切需求,也是“補齊短板”、消除普通高中“大班額”的需要。“千”,是創建1000所示範幼兒園,“萬”,是推進建設1萬所標準化義務教育學校。

未來3年,廣西全區計劃投入資金730億元以上,同時要求各級人民政府嚴格落實教育投入責任,優先保障財政教育支出,合理劃分教育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健全保證財政教育投入持續穩定增長的長效機制,確保財政一般公共預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減,確保按在校學生人數平均的一般公共預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減。

讓每個孩子都有人生出彩的機會

8月20日,一支由鄉鎮派出所民警、鄉工作隊員組成的勸返工作組,從廣西大化瑤族自治縣出發,在南寧、廣州、佛山多地輾轉,終於在佛山市南海區一家未掛牌的電子加工車間找到了15歲的韋娟(化名)。

“這是我們第九次對韋娟和她的家長進行勸返了。”大化縣百馬鄉同社村駐村第一書記藍岸說,韋娟生於2003年,2016年因學習成績不好,厭學輟學後跟隨親戚到廣東南海找工作。因其未成年人的身份,這個正值學齡階段的農村姑娘一直在一些非法的企業或個體戶打零工。

經過勸返工作組耐心地進行法律教育、政策宣傳,韋娟的家長在秋季學期開學前終於同意讓女兒返校讀書。9月2日,韋娟回到大化縣職業教育學校註冊就讀。

根據自治區脫貧攻堅“貧困村有貧困家庭義務教育階段適齡兒童少年輟學情況的,不能摘帽”等有關要求,同社由駐村第一書記、鄉包材工作隊、駐村工作隊、村幹組成了輟學生勸返工作小組,組織各貧困戶幫扶聯繫人、各村民小組組長等人員對全村808戶262名義務教育階段適齡兒童進行了全面的摸底排查,並在摸排的基礎上進行依法勸返,做到應勸盡勸、應返盡返。截至目前,這個地處大石山區的貧困村已完成了義務教育階段適齡兒童輟學勸返階段性目標任務。

廣西是典型的“老、少、邊、山、窮”地區,邊境線長,有義務教育學校11985所,小學教學點10381個,在校生共650萬人,留守兒童32萬。受地理條件影響,居住人口比較分散,人口密度相差較大,學校點多面廣線長,辦學條件薄弱,控輟保學壓力大。自治區黨委、政府高度重視控輟保學工作,自治區黨委政府領導多次作出批示,要按照“一個都不能少”的要求,把控輟保學作為教育脫貧攻堅的重要任務抓好落實。

2018年起,廣西全面提高“有義務教育保障”的驗收標準,將“無義務教育階段適齡兒童少年輟學、無義務教育階段後續教育因貧失學”和“整村無貧困家庭適齡兒童義務教育階段輟學”等內容作為教育脫貧新指標,貧困縣“摘帽”要求義務教育鞏固率達到95%以上。通過健全體系、壓實責任,2017年廣西義務教育鞏固率達到94%,比2011年提高了8.1個百分點。

“高質量的教育扶貧,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重要途徑,是提升貧困群眾造血能力的重要抓手。”自治區教育廳廳長唐鹹僅表示,黨的十八大以來,廣西全區教育扶貧投入保障機制初步形成,投入力度不斷加大,教育扶貧政策受益範圍更廣。通過逐步健全的學生資助制度,努力實現“讓每個孩子都有人生出彩的機會。”2014年以來,廣西共籌集學生資助資金161.57億元,受助學生達1089.94萬人次,實現了中等職業教育免學費政策全覆蓋、建檔立卡貧困戶子女15年免費教育;近3年共投入44.75億元實施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63個試點縣受益學生達166.8萬人,有效提高了農村學生的營養水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