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人事做到極致 你就不用聽天命

盡人事做到極致 你就不用聽天命

一覺醒來,朋友圈的畫風有點鬼畜。好幾個人轉發了鳳姐的文章,並且說:“鳳姐你是我偶像!國民勵志女神。”“幸虧當初沒有嘲笑她,今天才能夠不尷尬地誇她。

消失了許久的鳳姐悄無聲息地辦完了兩件大事:成功拿到綠卡,領結婚證。


盡人事做到極致 你就不用聽天命

她算得上是第一代網紅,在2008年靠一段驚世駭俗的“徵婚廣告”火遍全國:

1、北大或者清華碩士畢業;

2、經濟學專業或者精通經濟學;

3、具備國際視野(國家機關企事業單位公務員基本不符);

4、身高176—183cm,越帥越好;

5、東部沿海戶籍;

6、無生育史;

7、年齡25-28歲之間。

從鳳姐自身的情況來看,我們很難想象真的會有符合以上所有條件的男人自願與鳳姐締結連理。於是,在一片罵聲中,鳳姐自然而然地成了那個“癩蛤蟆想吃天鵝肉”的反面典型。


盡人事做到極致 你就不用聽天命

她被罵得狗血淋頭,全網都在嘲諷:你也配!

鳳姐當初選擇的這一條路,絕大多數人都沒有勇氣開始,不論過程怎樣,不論受盡多少委屈,她持之以恆的選擇一條路,走下去,不為之動搖。

2018年,她人在美國,才華始終沒趕超愛因斯坦,但創業當了投資人,她也沒能嫁給奧巴馬,卻找到了自己的意中人。

她一改當年的高調和誇張,選擇安於生活本身,平淡著幸福,時間忽然就原諒了她,你無法不去祝福一個努力活著的人。

來看一下鳳姐的履歷:

9歲,開始努力閱讀每一份讀物。

18歲,確立第一個職業規劃。

20歲,寫詩。

20歲,實習。

21歲,教書。

23歲,用教書兩年的錢到上海。

24歲,開始炒作。

25歲,用炒作的名氣加炒作的錢到了美國。

30歲,宣佈融資1000萬創業。

31歲,成為鳳凰新聞客戶端新聞主筆。

32歲,拿到綠卡。

33歲,結婚。

鳳姐一路都在升級打怪,從不抱怨生活的苦,18歲就確立了自己的第一個職業規劃,就憑藉這一點點先知,鳳姐已經完勝絕大多數人群。

曾經有一個問卷調查,出身重要還是努力重要,令人驚訝的是70%的人選擇了出身重要。可恰恰悲劇的是,大多數人根本無法選擇出身,而我們除了努力之外,別無選擇

33歲的她在微博裡這樣寫著:

“願你被這個世界溫柔以待”是一句最無力的祝福。她無意於出人頭地,只是不想認命。

她的牌到底有多差?

出生在重慶的一個偏遠的山溝裡,7歲父母離婚,家裡有個弟弟,母親還重男輕女。身高1米45,長相不敢恭維,顏值是她的絆腳石。

師範畢業,大專學歷,拿著幾百塊的工資,在村裡的小學當老師,再過幾年嫁個鄰村的男人,生幾個孩子,重複著母親的道路,人生一眼望到頭。

對於不幸抽得一手爛牌的人,認命是最舒服的選擇。因為開頭不好的人需要花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獲得和別人一樣的待遇。

鳳姐認為要想改變自己的人生,就必須要走出大山,去到繁華的大城市。於是她選擇來到了上海。

在這座城市為了生存,鳳姐投出了一萬多份簡歷,從總經理到服務員,幾乎各行各業她都試過。她想拼盡全力和同齡人活得一樣體面。她做過超市收銀員,也做過洗腳妹,最終被家樂福留下,但她很快意識到,自己微薄的工資不可能讓她和同齡人一起喝咖啡,過舒服的人生,她也不可能成為“他們中的一員”。

她回憶說:沒人會記得08年在上海街頭無助哭泣的我 。一直以為,我這輩子只能這樣窩囊的活著了。

但鳳姐就是鳳姐,從一開始就選擇了不一樣的人生,一抹黑也要走到底。

生活先是讓我們遍體鱗傷,然後那些傷口變成我們最強壯的盔甲。

她被拍到在紐約哥倫比亞大學門口發傳單徵婚,條件還是一如既往地苛刻,這一次沒有人笑她“你也配”。


盡人事做到極致 你就不用聽天命

她不斷在街頭及地鐵上“被偶遇”,網友稱:“鳳姐現在都快趕上美國人的平均體型了!”。

時過境遷,嘲笑也早就沒了火藥味,更像是不冷也不熱的一句問候。

從這裡輾轉反側到那裡,孤身一人的異國生活,想一想都寫滿了心酸,再後來,她成為鳳凰新聞的簽約主筆,定期撰寫自己的海外生活。

不認命的鳳姐,從洗腳店做起,到現在拿上綠卡、嫁為人妻、定居美國,彈指一揮間已經是10年了。

上帝是公平的,他為你關上一扇門的時候,就會給你打開一扇窗。如今,鳳姐在美國已經成為投資人。

這個職位,足以讓鳳姐買別墅、開寶馬。

她說,“我做到這些,只是想告訴所有人:只要不認命,沒有飛不上枝頭賽鳳凰的麻雀。”

很多人一生失敗,就是一直在尋找捷徑,而恰恰忘記了,這世上最值錢的東西,就是日復一日看似愚蠢的努力啊。

大部分人習慣了安於現狀,從二十幾歲就過著一眼望到頭的生活,在該拼搏的年紀轉錦鯉,在該憧憬的好時候裡選擇躺平。

生活本來就不易,誰又比誰幸運。在夢想面前,也許我們還不如鳳姐。

連嶽說過一句話:

“無論哪一種紅,不偷不搶不殺,都值得敬畏和學習。”鳳姐自然也是值得我們敬畏和學習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