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我们都是“二手货”

《源泉》是安·兰德的成名作,出版时遭到美国十二家出版商拒绝,大都声称:太理想化,太有争议性了,是无法卖出去的,因为它根本就不可能有读者。最终《源泉》被博布斯—美林出版社接受,据说是一位编辑对老板以辞职相威胁,才使《源泉》得以问世。“如果你不拿下这本书,”那位年轻气盛的编辑打电报给出版社总公司,“那么我也不再是你的编辑了。”时至今日,《源泉》的全球销量已达到2000万册。正如洛林·普鲁提在《纽约时报》上撰文所说的那样——“这是我能想到的唯一一本由一位美国女性写就的有思想性的小说”,《源泉》经过七十年的检验,已成为一部经典之作。

原来,我们都是“二手货”

安·兰德是俄裔美国哲学家、小说家,她在小说中强调理性、自由、个人主义,她的哲学理论和小说开创了客观主义哲学运动。兰德在其小说《阿特拉斯耸耸肩》附录中说:“我的哲学,在本质上,是将人类当成英雄一般,以他的幸福作为他生命中的道德目的,以他高尚的行为达成建设性的目标,以理性作为他唯一的绝对原则。”《源泉》就表达了她的这一思想。

全书主要围绕洛克和吉丁这两个人物展开叙述,洛克是一个建筑设计天才,不过,因在设计课程学习中拒绝模仿过去大师的风格被建筑学院开除,而吉丁是一个平庸之辈,众人眼里的好孩子,在建筑学院以学生明星、学生会主席的骄人成绩毕业。“建筑不是一门生意,也不是一种职业,而是为了一种证明地球存在的快乐而进行的一场战斗献祭。”洛克抱着这样的想法,一直坚守着自己的信念,不违心地去赚钱,甚至是生存。而吉丁为了出人头地,不择手段,什么卑鄙下流的手段都在所不惜。“他着装考究,并且观察到人们在注意他的着装。他在离公园大街不远的地方买了一套公寓,虽然不大,但很时髦,他买了三幅很贵重的蚀刻铜版画,还有他从未读过的某部古典名著的第一版,买来后他连封套都不曾打开过。”

一个为自己的内心而活,一个则为活给别人看。此二人的命运,自然是一个处处碰壁,一个春风得意。不过读者如果认为吉丁是极其自私的人,那就错了,在小说里这被称为真正的无私。洛克如此评价:“他想要的不是伟大,而是被人认为伟大。他原本并不想搞建筑,他只是想被人称作建筑师,让人羡慕。他借鉴别人的东西,因为他想给别人留下好印象。这才是你们所谓的真正的无私。他所放弃和背叛的是他的自我。可是所有人却都说他是自私的。”这种人是“二手货”,“不是创造,而是夸耀。不是靠能力,而是靠友谊。没有美德,但有影响力。”“一个真正自私的人是不为他人的赞扬所动的。他不需要那些赞扬。”就生活遭遇来讲,洛克是可怜的;不过就生命质量而言,吉丁则是可悲的。人若赚得全世界,可赔上自己的灵魂,又有什么益处呢?

原来,我们都是“二手货”

然而,我们周围有太多太多的人生,是作者说的“二手货”。人生如木偶,大都不自知。有的人一生处于浑浑噩噩,从来没有弄明白过。有的人虽有清醒的头脑,但只肯糊涂地活着。一位报社编辑朋友说:想和别人不一样,又怕和别人不一样,这样的人生是最大多数的人生。

小说对于“一手货”洛克的描写,除了结尾之外,我认为还是可信的。不知是出于照顾读者的情绪考虑,还是为了寄托作者的理想,在小说的结尾,兰德给了洛克一个灿烂的未来。而这个未来是因为他遇到一个懂他的人,一个同样也是“一手货”的人对洛克的惺惺相惜,才使得洛克迎来理想生存的曙光,避免了一生的挫败。要知道,这样结果的取得是需有着巨大偶然性的。

原来,我们都是“二手货”

当别人都是“二手货”的时候,“一手货”注定是另类,注定缺乏生存的空间。虽说他不用自我救赎,但是他依然需要生活,而周围似乎又没有救赎他的生存空间。优雅固然好,但至少要有生存的基础,虽说叔本华活得比较优雅,但倘若叔本华不是继承足以让他衣食无忧的家产的话,他还能优雅得起来吗?

《源泉》就像其九百多页的厚度一样,读起来让人有些沉重,不过感慨良多,不白啃。为什么活着,怎样活着,这是每个人都无法躲避的思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