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尖上的達拉特

你是否有那種感受:最心愛的地方,最親近的人,想要對他們有所表達時,卻語無倫次了——最長情的告白,原來是難以說出來的,或許,可以寫出來?


心尖上的達拉特


心尖上的達拉特


1

春和景明,僅有一絲的小風,這幾乎是達拉特最理想的春天了。

由北京青聯及徒步協會組織的徒步隊伍,浩浩殤殤站立在庫布其沙海的中央,蓄勢待發。而我,卻杵在那裡左右為難。

“不行就坐我的車走吧!”小兵體恤地說。

他的話讓我有幾分羞愧:幾百人的徒步隊伍,連孩子們都無人申請坐上“救援車”,我這個本地土著,怎麼可以?

“不坐了,嘗試走一把!”我整理了一下自己沉重的揹包與攝影設備,狠狠地咬了咬牙,跟緊前面的人群,邊走邊安慰自己:人生無論做什麼,第一次總是難些,過了這個檻,就好了!

埋頭走了好一陣兒,身體已經滾燙,能感覺到自己的臉也成豬腰子色了,腳步漸趨沉重,心想應該走了有一半路程了吧?

前面的領隊像是聽到了我的腹語。“才走了一公里。”他說。

“才一公里?天吶!”一個女孩替我尖叫出來!

這就是沙漠,地心引力比其它地方要強悍得多。突然覺得洩氣,想停下來休息,這時,一陣馬頭琴聲若隱若現隨風而至,被這悠悠揚揚的樂音所吸引,不知不覺又走了一大截。

心尖上的達拉特


中段的這次補給真的太重要了。聽著《鴻雁》,喝了一杯奶茶,身體頓感輕快不少,於是,脫去滿是沙粒的鞋子,赤腳繼續前行。

最艱難的時刻出現在三分之二段處。這時,隊伍已經散開,視野裡除了起起伏伏的沙丘,只有“沙牛牛”了,一種黑色的昆蟲,也是這片沙域除我們之外唯一的生命。孤獨中已不知自己跋涉多久,連脖子上幾乎沒有重量的真絲紗巾都成了負擔。意識有些模糊,只聽見自己粗重的呼吸在空氣中迴響……為了拉攏回自己已經渙散了的意識,我努力地想定位一個目標,可是,沒有,什麼也沒有……

正當精神和身體激烈對抗之時,猛然看到了矗立在沙海之中的銀肯敖包!據說它是世界上最大的敖包,遠遠望去,白色的敖包,圓圓鼓鼓,像是母親的乳房,散發著聖潔神聖的光芒……我對它是熟悉的,過去多次拍攝過它,可從沒發現從遠處眺望時,它像極了人體的某一部分,那是一種原始的吸引力,我的絕望情緒在看到它後一掃而光……

心尖上的達拉特


終於,離銀肯敖包只有咫尺之遙了,體力已達到了某種極限,此時,斜去的夕陽,溫熱的細沙,柔美的曲線,無不強烈吸引我仰躺在上面,享受那些驚豔!但是最終我還是稍事喘息後站了起來,因為聽到了喇嘛誦經的聲音,那些祥和低沉的聲音有一種隱秘的力量,召喚我一直向前……

音樂、敖包、誦經聲……這些支撐我堅持走下去的力量,在我抵達終點再回想時,突然覺得那麼意味深長……放自己到沒有退路的環境中,挑戰身體達到某種極限,精神中沉睡的部分才會被喚醒,我們因此會找到很多內在的力量——也許,這就是蝸居都市的人們紛湧而至,讓寂寞千年的庫布其沸騰的原因吧!

心尖上的達拉特


2

“這一趟行程,我專為響沙灣的蓮花酒店而來。”喇嘛哥說。

“那可以套用餘秀華的一句詩了,幾十里路上來睡你!”我打趣。

一直在做深度遊的喇嘛哥,看過太多風景,這一回專程為響沙灣蓮花酒店而來,可見其強大的吸引力。

帶領團隊將響沙灣一手打造成今天這般模樣的王文俊先生,篤信佛教。

因為有信仰,所以有根基。

完成徒步活動的這一天晚間,在美輪美奐的蓮花酒店裡,張秀、喇嘛哥、紫楓和我,與王文俊先生閒聊。雖然是閒聊,隻言片語裡,也顯現出他的觀點、認識與流俗的大不同。

他告訴我們蓮花酒店花11年之久進行打造,力求細節上的盡善盡美;他對當下今天做明天就要看結果的浮躁行為絕不認同。而在蓮花酒店落成儀式上,他曾說過,建設過程中所經歷過的艱難、曲折以及由此而來的感動,足以讓聽者掉下眼淚……

他是生於達拉特,長於達拉特,並在這片土地上生根發芽開花的人,憑藉執著與信念,一心一意只做一件事,用了17年的時間,他帶領他的團隊將不名一文什麼也沒有的一個沙窩子打造成為如今吸引來全世界目光的休閒度假之地!

“響沙灣,不是我個人的成果,而是我們這支隊伍共同一點一滴雕琢出來的,我們的團隊都是土生土長這片土地上的人,我們的成功說明我們這片土地上的人,吃得下苦也幹得成事,並不像外界所傳言的那樣。”他說。

達拉灘上的人物,深深鐫刻上了這片土地的印記。

心尖上的達拉特



心尖上的達拉特


3

大塊大塊的手扒肉、放了紅醃菜的炒酸粥、豬骨頭燴酸菜、炒山藥芥芥、燜面、搭配糖稀的油炸糕……

達拉特的美食,是蒙漢飲食文化融合的結果,用大盤大碗大鍋盛放著,一派牧野的味道。而這種原始粗獷的味道,也許正是飲食日漸精細化的現代人所欠缺的吧?

在恩格貝生態旅遊區的綠洲餐廳,無論同行的北京客人還是本地工作人員,都對皮球一般大小的煮駝鳥蛋興趣盎然,只一會兒功夫,朋友圈裡曬的全是這個,只一會兒功夫,大家便瓜分完畢——沙漠綠洲裡飼養著大量鴕鳥,所以,這裡的餐廳,用新鮮的鴕鳥蛋烹製各種美味便成了家常便飯。

漁村裡的趙大剪,她長篇鉅製緊跟時代的剪紙藝術作品讓沒有見識過的客人暗暗稱奇,而她的真正身份竟是養魚的村婦,在她的文化大院裡,剪紙作品可一飽眼福,而由她的家人親手烹製的全魚宴則一飽口福。不管是食物還是她的作品,也都充滿了濃重鄉土的味道。

“媽媽,媽媽,我還要吃牛肉乾,真是太好吃了!”回程的車上,我聽到一個孩子叫喊著。不過兩天時間,北京的孩子已經接受了蒙地的食物。

布里亞.薩瓦蘭說:“告訴我你平時吃什麼,我就能說出你是怎麼樣的一個人。”

達拉特的飲食,折射的是達拉特的氣質與文化。


心尖上的達拉特


4

“我們在達拉特種下了樹,我們的心也跟著種到這裡,以後,我們會常常牽掛這裡……”在完成主題為“緣定達拉特”的生態休閒度假旅遊精品線路體驗之後,當天的晚宴致辭中,北京青聯徒步團的組織者深情地說。

我內心為之一動。他的話讓我想起多年前,每年都到達拉特來植樹的前韓國駐華大使權丙弦的兒子權赫大,也曾對我說過他熱愛達拉特,他甚至想,百年之後希望可以安睡在他所種的樹下……

祖上從晉陝走西口而來,在達拉特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到我,已是第四代,這片土地於我,又意味著什麼呢?幾年前,我陪父母到已安居廣州數年的弟弟家小住。弟弟所在的小區,條件很好,一出樓門便是小橋流水,一派“綠樹成陰花滿院”,頭幾天,我對這溫潤的新環境感覺很好,甚至有謀算哪一天帶著父母家人,與唯一的弟弟匯合,在這裡長久生活。可是幾天的新鮮勁過後,總看不到太陽的我,心情和天氣一樣灰沉下來……半月後,我逃跑似得買機票返程,正值春節,一下飛機,一股清冽的冷空氣撲面而來,不由打一個寒顫,抬頭看見滿眼藍天白雲,心中的陰霾因此一掃而空,心情瞬間明朗……

達拉特這塊土地於我,已是說不清道不明的渾然一體難以割分,儘管它一年有半年處於寒涼,儘管它時有乾澀的春風和狂躁的沙暴,但,那又怎麼樣?經過這般洗禮後的達拉特,在我看來,分娩出了獨特的神韻與風采!

心尖上的達拉特


5


《弓弦上的達拉特》

一條長河 流向天邊

那是母親溫存的呼喚

一座鳴沙 連綿草原

那是父親粗礪的陪伴

弓弦上的達拉特啊

我的達拉特

長生天護佑 豐滿的詩篇


一首情歌 縈繞家園

那是二妹妹的纏綿

有位佳人 傳奇千年

那是昭君的苦澀酸甜

弓弦上的達拉特啊

我的達拉特

長生天護佑 豐滿的詩篇……

那天,我為達拉特寫下了這首歌詞,發群裡後,意想不到竟有許多的人點評、修改,幾乎字斟句酌——達拉特,原來,一直存在於人們的心尖之上……

“我們與生息之地的關係,就是與世界和命運的關係……”誰說的?對極了!

心尖上的達拉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