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拜決定不再戰鬥委身於美團,那ofo呢?

摩拜決定不再戰鬥委身於美團,那ofo呢?

摩拜決定不再戰鬥委身於美團,那ofo呢?

在春暖花開又陡然轉涼的4月4日凌晨,美團點評CEO王興通過內部郵件宣佈,美團和摩拜簽署全資收購協議,摩拜將正式加入美團。

據瞭解,美團將以65%現金+35%美團股權的形式,以27億美元全資收購摩拜,其中包括16億美元現金,另加11億美元的美團點評股票。雖然摩拜被全資收購但摩拜創始團隊未退出,公司將繼續獨立發展,胡瑋瑋和王曉峰繼續留任,美團創始人王興將擔任摩拜董事長。

至此,摩拜三年的融資燒錢長跑結束,靠在正在激進擴張的美團樹下,暫時脫離了與ofo長時間的融資拉鋸戰。進入共享單車戰爭的後半場,隨著第二梯隊的重新洗牌,各大資本的進場,局面又變成了BAT資本的競爭。

從某種意義上說,投靠美團對於摩拜是一種解脫,而對於與滴滴決裂,投靠阿里的ofo的來說,結局也變得撲朔迷離。

打還是不打?摩拜累了

據相關消息稱,擺在摩拜面前的有兩條路,一條路是投身於美團,另一條路是接受滴滴與軟銀的投資方案:聯合注資10億美元,估值45億美元。

兩條路通往的結局截然不同,接受注資將繼續展開與ofo的融資燒錢的拉鋸戰,或許入不敷出一敗塗地或許實現贏收獨佔鰲頭。另一條路是變賣股權套現,放棄摩拜的主動控制權。歸根結底是戰鬥打還是不打的問題。

摩拜創始人胡瑋瑋選擇不打。據此前的報道,胡瑋煒並不屬於“好戰型”創業者。她曾說:“可能我也不是像很多男性那樣荷爾蒙旺盛,每天想著要打仗。”

有人稱,摩拜的創始團隊和A、B輪投資者以7.5億美元現金出局。對此,胡瑋瑋回應“不存在所謂的出局”,在她看來這是“新的開始”。

摩拜決定不再戰鬥委身於美團,那ofo呢?

與胡瑋瑋的抉擇不同,前Uber中國負責人,現任摩拜單車CEO王曉峰主張“堅持打”。但僅佔有20%股份的王曉峰在普遍唱衰共享單車的股東面前孤立無援,最終無力挽回局面,只留下幾句意味深長的話。

“稍微讓我有點欣慰的是,團隊和公司還沒有把大家的錢虧光,還有點小的收益。”

“規則就是規則,投票就是投票,如果大家做了這個決定,希望大家不要後悔。”

但投身於美團,對已經負債累累的摩拜來說未嘗不是解脫。根據摩拜內部的財務報表顯示,截至當前摩拜挪用用戶押金60億元人民幣,供應商欠款約10億人民幣,債務總額合計超過10億美元。摩拜一度陷入資金危機,儘管採取了取消免費月卡、提升每單實際收入等增收動作,但每月運營支出超過4億元,遲遲無法獲得正向現金流以進行新車生產以及舊車維護等正常運營。

共享單車這一行業是需要持續性燒錢而且短期內看不到盈利,它需要一個強大的資本來做支撐才能實現正常的流量引流。這時候正在出行領域激進擴張的美團正是摩拜單車的最好的接盤者。

雖然27億美元的收購價相比上一次融資35億美元以及接受滴滴注資後的45億美元估值貶值不少,也讓陪跑摩拜三年的投資人有所失望,但是對於身心俱疲的摩拜來說,是一件好事。

撲朔迷離的ofo結局

在於滴滴關係決裂之後,陷入資金鍊斷裂危機的ofo避開阻撓,用股權與債權並行的融資方式獲得阿里馳援資金。3月13日,ofo小黃車宣佈完成E2-1輪融資8.66億美元。本輪融資由阿里巴巴領投,灝峰集團、天合資本、螞蟻金服與君理資本共同跟投。本輪融資創共享單車行業單筆最高融資記錄。正在ofo取得階段性勝利,等待摩拜接受挑戰的時候,摩拜卻退出了這持續三年的融資戰爭。

對於ofo來說,摩拜被收購,這場融資戰爭就失去了對手。

一個月前,ofo創始人戴威在接受採訪時仍稱:“任何企業還是更希望獨立發展的。因為作為創始人、創始團隊我們希望自己有非常遠的未來,這個認識可能從創業第一天起,就埋在基因裡面了。”

不過當時戴威仍相信“不管ofo、哈羅還是摩拜都有自己的獨立意識。我們幾家企業發展的方向也是略有不同的,會出現一些小的分化。”

如今摩拜退出了爭鬥,股權套現創始人實現財富自由,那ofo還會單打獨鬥麼?如果按照ofo的初衷,依靠眾多資本扶持下獨立發展,擺在面前的仍是不可避免的鉅額運營和維修成本,以及不可預知結果的流量變現嘗試,或許一鳴驚人實現自負盈虧的現金流轉,或許在不斷融資燒錢中走向沉寂。

如果ofo改變策略,尋求資本變賣股權。目前的形勢已然失去了互聯網第二梯隊的支持,也就是與T(今日頭條)M(美團)D(滴滴)的關係破裂。

摩拜決定不再戰鬥委身於美團,那ofo呢?

目前ofo只能尋求互聯網第一梯隊B(百度)A(阿里巴巴)T(騰訊)的支持。據傳言,美團收購摩拜是在騰訊的牽線搭橋下實現的。所以ofo若要與摩拜繼續抗衡,能抱的大腿就只剩阿里。然而阿里帝國雄心勃勃,一邊繞過滴滴資助扶持ofo,一邊不斷注資哈羅單車。由此可見ofo併購之路也並不好走。

摩拜決定不再戰鬥委身於美團,那ofo呢?

不過,未來行業的發展瞬息萬變。有時候一瞬間的決定就能改變一家企業的命運走向。正如戴威所說:“共享單車還處在快速發展的階段,我認為所有的可能性都依然存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