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輝區 精準發力實現精準脫貧

愛輝區不斷健全完善區鄉村“三級”脫貧攻堅責任體系,調優配強脫貧攻堅機構,圍繞“兩不愁、三保障”“三通三有”等指標,以政策落實和產業扶貧為抓手,因人施策、因戶施策,全力打贏脫貧攻堅戰。

抓好基礎建設。持續提升“兩不愁、三保障”和“三通三有”水平。投資1300萬元完成35個村貧困群眾飲水安全工程;投資800萬元補齊醫療、文化和住房安全短板,限期完成貧困村衛生室、文化活動場所建設及危房改造任務;投資370萬元實施卡倫山村村內道路瀝青罩面等7個項目。

抓好扶貧產業。深入挖掘各村發展潛力,謀劃適合發展的產業項目,實現產業扶貧全覆蓋。發展光伏產業,投資500萬元在9個貧困村建設520千瓦光伏電站,將帶動105戶貧困戶均增收3000元。發展扶貧貸款,發揮1000萬元風險補償金槓桿作用,加大小額扶貧貸款放貸力度,為有勞動能力的貧困群眾最大限度爭取貸款支持,提升他們“自我造血”能力。發展集體經濟,發揮合作社規模化種植優勢,通過“村社一體”模式吸納300餘戶貧困群眾帶地入社,戶均增收4800元。發展合作經濟,依託木耳產業基地,通過政府扶持方式將菌包低於市場價格銷售給貧困戶,帶動104戶貧困群眾戶均增收1000元;投資240萬元完成麻產業加工基地建設,帶動103戶貧困群眾戶均增收1000元;鼓勵近郊鄉鎮擴大果蔬種植規模,通過眾籌、定製等方式銷售綠色果蔬產品,帶動65戶貧困群眾戶均增收1000元。發展冷涼經濟,投資6100萬元加快田園綜合體項目和金蓮花種植示範園區建設,擴大特色產業規模,通過無償提供秧苗、低價承包棚室、優先用工等方式,帶動57戶貧困群眾戶均增收2000元。發展民族經濟,投資2450萬元推動少數民族鄉村發展特色產業,採取村辦和合作社領辦等方式,通過村辦收益和合作社承包費為貧困戶分紅。發展庭院經濟,免費為有條件貧困戶建設蔬菜棚室,引導貧困群眾種植特色經濟作物,讓貧困群眾自食其力實現增收。發展示範經濟,探索實施處級領導、駐村工作隊員認種認養“一畝田、一片園、一群禽”的綠色種養模式,並通過眾籌、定製式和以購代捐等形式,解決貧困群眾農畜產品銷售難題。發展幫帶經濟,發揮軍地共建、部門幫建和“百企幫百村”等作用,擴大笨雞養殖、醬菜醃製、豆腐加工等項目規模,確保每個貧困戶都有扶貧產業。發展互聯網經濟,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有針對性地組織貧困戶發展特色種植、特色養殖和手工藝品等產業,讓農產品電商成為增加貧困群眾收入的新路徑。

抓好政策保障。全力打通脫貧攻堅“最後一公里”,確保各項惠民政策落實到戶、精準到人。投資230萬元保障490名貧困家庭子女順利就學;投資150萬元繼續實施先診療後付費服務模式;投資186萬元將貧困群眾全部納入住院救助範圍;投資30萬元為貧困群眾和45週歲以上農村居民開展免費健康體檢,併為因病因殘貧困群眾制定個性化診療方案;投資45萬元對貧困群眾參加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全額資助;投資60萬元將貧困群眾門診慢性病救助標準提高至3000元;投資30萬元將貧困群眾住院救助封頂線提高至4萬元;投資21萬元在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基礎上,為每名貧困群眾購買商業醫療保險,提高報銷比例。全面落實臨時救助、雨露計劃、殘疾人補貼等惠民政策,構建貧困群眾立體化幫扶網絡。

抓好問題整改。為解決脫貧攻堅工作存在的問題,愛輝區深入剖析原因,提出切實可行整改措施,並嚴格落實脫貧攻堅責任制。強化督導問責,建立和完善扶貧督導和問責工作機制,加強督導問責力度。定期或不定期開展督導工作,及早發現問題,及時解決問題。加大扶貧領域腐敗和作風問題查處力度,對群眾反映強烈的腐敗問題從嚴查處;對在脫貧攻堅工作中表現優秀的個人,提拔重用;對重視不夠、整改不力的單位,約談其主要負責人;對造成嚴重不良後果的單位和個人,追責問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