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隆裁員8000人、蔚來虧損將超51億,新能源車企爲何如此缺錢?

銀隆裁員8000人、蔚來虧損將超51億,新能源車企為何如此缺錢?

一、前景一片光明

毋庸置疑,新能源汽車,是未來的汽車一個發展方向。

2017年6月,荷蘭、挪威、德國、印度、英國、法國紛紛出臺了禁售燃油車時間表,比如荷蘭、挪威已經確定2025年禁售燃油車;

2017年9月,工信部副部長辛國斌表示,工信部近期啟動了相關燃油車禁售的研究,擬將制訂停止生產銷售傳統能源汽車時間表。

銀隆裁員8000人、蔚來虧損將超51億,新能源車企為何如此缺錢?

據Bernstein預測, 未來20年,電動車將佔到全球汽車銷量的40%;奔馳發佈宣佈,到2022年,只提供混合動力或純電動車型。

新能源汽車未來在全球範圍內實現對現有燃油車的完全替代,已是大勢所趨。

二、理想很骨感

但是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在市場一片美好憧憬同時,新能源汽車市場,並沒有想象中的那麼光明。

事實上,不僅僅銀隆、蔚來出現資金緊張,其他相關企業日子也並不好過,比如桑頓新能源。

三、資金,前進動脈

為什麼會這樣?一個行業盈利與否,一個在於市場到底有多大,一個在於模式有多好。

1、市場容量尚小。2015年,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銷量突破33萬輛,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新能源汽車產銷國,在汽車總銷量中比例超過1%;2016年突破50萬輛,佔汽車總銷量1.81%,截止 2016 年底,我國電動汽車保有量近 100 萬輛,居世界第一位。

銀隆裁員8000人、蔚來虧損將超51億,新能源車企為何如此缺錢?

但不容否認的是,相比我國2017年汽車產銷2901.54萬輛和2887.89萬輛的數字來說,新能源汽車市場還是過於狹小了,難以支撐眾多廠商的競爭。除非全面禁售燃油車。

2、模式暫不成熟,補貼依賴嚴重。新能源汽車,除了了傳統廠商玩家外,還有如特斯拉、小鵬、威馬、遊俠、拜騰等攪局者,但面對共網、共享等移動互聯網趨勢影響下,盈利模式依然有待探討;

同時,經過過去十年補貼,我國新能源汽車快速發展,但近年來,國家開始提高新能源補貼門檻。

比如今年相關部委發佈2018年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

變化之一,就是將對純電動車補貼的起步門檻從100km的續航要求提升為150km;續航在300km以下的純電動汽車所能夠獲得的補貼金額出現了不同程度的降低。

當然除此之外,新能源汽車作為一個新興產業,產業化關鍵,還在於研發投入,無形中增加各廠商資金需求。

歡迎關注“坐看胡言”,胡兄,一名商業、互聯網觀察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