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宜針灸調理的常見病證-耳聾

正常情況下人的耳能感受到範圍在20至20000Hz的聲音。當聽覺系統中的傳音、感音功能某部分發生異常時就會出現不同性質和程度的聽力障礙或聽力減退這即是耳聾。耳聾臨床上可分為以外耳和中耳病變引起的傳導性耳聾、以內耳和聽神經病變引起的神經性耳聾及混合神經性耳聾三大類別。傳導性耳聾又稱傳音性聾是由於外界聲波傳入內耳的途徑因耳部傳音系統的病理因素髮生障礙而導致的耳聾。常見的致聾因素有外耳道盯嚀、異物、炎症、先天性耳道閉鎖、急慢性化膿性中耳炎、急慢性非化膿性中耳炎、先天性畸形、腫瘤、大皰性鼓膜、耳硬化症早期等。該類患者在噪音較大的環境中接受語言的能力往往和正常者相仿。在音叉檢查時林納試驗氣導大於或等於骨導,韋伯試驗偏向患側耳,施瓦巴赫試驗骨導延長;電測聽(聽力圖)檢查時骨導曲線正常或接近正常,氣導曲線聽力損失在30至60dB之間,一般低頻聽力損失較重,存在氣骨導間距。神經性耳聾是由於內耳聽覺神經、大腦的聽覺中樞發生病變而引起聽力減退(甚至消失)的一種病證。常見的病因有小兒在患病後連續使用如鏈黴素、卡那黴素、慶大黴素等抗菌素引起的藥物性中毒;或由於病毒感染或內耳血管栓塞引起;再如腦膜炎、麻疹、傷寒等傳染病所致;或由外傷或爆震、噪音引起等等。也就是說無論哪種因素造成聽覺神經損害而出現聽力下降或者全聾的都屬於這類耳聾。臨床表現以聽力障礙、減退(甚至消失)為主要症狀,常常伴有耳鳴、蟬鳴或其他各種聲響,在安靜環境中感覺更為明顯。還會伴有發熱、頭痛、煩躁不安、腹脹、腰痠乏力等多種全身症狀。如果由於外耳、中耳、內耳三部分均有病變導致感音和傳導障礙者稱為混合性耳聾。 混合性聾的聽力改變特徵是既有氣導損害,又有骨導損害,曲線呈緩降型,低頻區有氣骨導間距而高頻區不明顯。兩部分受損的原因既可相同,也可各異。前者如在化膿性中耳炎所致傳導性耳聾的基礎上,因合併迷路炎證或因細菌毒素、耳毒藥物等經蝸窗膜滲入內耳,引起迷路液理化特性與血管紋、螺旋器的結構改變而繼發感音性聾。據相關統計,我國聽力語言障礙人數高達2057萬之多,其中兒童患者約為200萬人,7歲以下兒童約80萬,新生兒聽力損傷總髮病率為9.52‰,30%以上的老年人有聽力障礙。此外,聽力障礙者數量還在以每年2至4萬的速度遞增。目前西醫對於耳聾僅僅限於血管擴張劑及降低血液粘稠度的藥物、維生素B族和能量製劑、類固醇激素等藥物治療,如果藥物治療無效則配助聽器與埋植電子耳蝸或人工耳蝸、聽覺語言訓練等法。存在著治療費用高,效果一般的弊病。

適宜針灸調理的常見病證-耳聾

耳聾屬於祖國醫學的“耳聾”、“重聽”範疇。早在西周《左傳》書中就有:“耳不聽五聲為聾。”的記載。《雜病流源犀燭》曰:“然耳聾者,音聲閉隔競一無所聞者也,亦有不至無聞,但聞之真者,名為重聽。”前者一無所聞的“耳聾”約相當於西醫學的中重度、重度(以及全聾)的感音障礙所致的神經性耳聾。後者聞之不真的“重聽”相當於西醫學中以聽力損失輕為特點(小於60分貝)的傳導性耳聾。 除此之外中醫還有“風聾”;“虛勞聾”;“勞重聾”;“逆聾”;“久聾” ;“毒聾”等稱謂。中醫學認為:耳為腎之外竅、為十二經脈所灌注內通於腦。可因風熱邪毒由口鼻而入侵襲膽經,阻滯經氣致耳竅閉塞不通而聽力劇降;亦可因情志過極致肝失疏洩,鬱而化火,循肝膽經脈上竄耳竅發為耳聾;或因腎精不足,髓海空虛而是聽覺減退;或因過勞、久病導致脾胃虛弱,氣血生化之源不足,經脈空虛不能上奉於耳導致耳聾。針灸治療耳聾在《足臂十一脈灸經》中即已有記載。《內經》則提到了多種耳聾的針刺辨治。《針灸甲乙經·手太陽少陽脈動發耳病》一節中主要篇幅具體介紹的就是耳聾的取穴之法。選取患部耳門、聽會、聽宮為主穴。以猝然耳聾,聽力迅速下降,鼻塞頭痛,惡寒發熱,耳內疼痛伴有耳內發脹阻塞感為主證者加取關衝、足竅陰。由於耳聾經久不愈,兼有頭暈目眩,蟬樣耳鳴不斷,面色少華,神疲氣怯,腰膝痠痛,遇勞則甚者加取太溪、照海、足三里、關元。令患者取仰臥位並將所選穴位處充分暴露、碘酒常規消毒,拿一枚硬幣令患者用門牙咬住後取毫針沿骨縫刺耳門、聽會、聽宮各1.5寸,施以捻轉平補平瀉手法,以局部酸脹並向周圍擴散為佳。毫針直刺太溪、沿骨縫直刺照海各0.8寸,施以捻轉補法。毫針直刺足三里、關元(在排尿後)各1.5寸施以捻轉平補平瀉手法。諸穴針刺後均連續施術各約1分鐘。留針30分鐘並隔10分鐘加強手法一次。每日一次,10次一療程。關衝、足竅陰二穴處術者先用手指按壓揉搓致局部發紅、發熱,常規消毒後用小號三稜針準確快速的點刺之,然後邊用手指向外擠邊用75%酒精棉球搽試針眼處,每穴處擠出鮮血約30餘滴。雙手交替隔日施術一次,5次後改為一週兩次。施術後針刺部位當日禁止溼水。方中耳門、聽會、聽宮均循行於耳周圍部,針刺之可以直接疏通手足少陽之經氣以開耳關閉阻。在《針灸逢源》中就有:“新聾多熱,取少陽……久聾多虛,補足少陽,……耳門,聽宮,後溪,聽會……”的論述。太溪穴有腎經水液在此形成較大的溪水之意,為足少陰腎經輸(原)穴;照海為足少陰經與陰橋脈交會穴,又是八脈交會穴之一通於陰蹺脈。中醫學認為少陽為一陽初生之氣,源出於腎。取太溪、照海不但可清熱生氣,還有“治病求源”之效。關衝屬手少陽三焦經,是該經的井(金)穴;又是五輸穴之一。有瀉熱開竅、清利喉舌、活血通絡之功效。足竅陰屬足少陽膽經,也是該經井(金)穴。具有平肝熄風、聰耳明目、洩熱、利脅、通竅的功能。足三里穴為足陽明胃經合穴,是“足陽明胃經”的主要穴位之一,具有調理脾胃、補中益氣、通經活絡、疏風化溼、扶正祛邪之功能。現代醫學研究證實,針灸刺激足三里穴可使胃腸蠕動有力而規律,並能提高多種消化酶的活力,增進食慾,幫助消化;在神經系統方面,刺激之可促進腦細胞機能的恢復,提高大腦皮層細胞的工作能力;在循環系統、血液系統方面,還可以改善心功能,調節心律,增加紅細胞、白細胞、血色素和血糖量;在內分泌系統方面,對垂體--腎上腺皮質系統功能有雙向性良性調節作用,提高機體防禦疾病的能力,使胃腸功能得到改善,使人精神煥發,精力充沛。主要是祖國醫學認為的“脾胃為後天之本”的培補後天功效。關元為任脈經穴,小腸募穴,且為足三陰會穴,故而可統治足三陰,小腸,任脈諸經病,作為古今保健要穴之一。就臟腑經絡生理功能來說,祖國醫學有“腎為先天之本”之理論,《素問. 上古天真論》有“腎受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在關元穴處施術能培補元氣、行氣活血、補益陽氣、導赤通淋。腎中精氣充盛則身體強壯,聰敏而慧。足三里和關元配用共同達到陰得陽以生,陽得陰以長,既充養先天,又培補後天的最佳功效。


職業的緣故,業餘時間寫了些針灸相關科普小文章,有些在《健康報》、《中國中醫藥報》、《家庭中醫藥》等報刊;百度文庫、網易博客、針灸中國網等公開發表。從學術交流角度考慮彙集於此僅供大家參考,不作為醫療診治依據。請在醫生指導下使用!文章版權歸山西省洪洞縣中醫醫院針灸科蔡曉剛醫生所有,轉載、摘錄請註明出處!部分圖片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特此聲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