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的往事-那些家長里短

老北京的往事-那些家長裡短

過去住四合院的街坊,一早見面並不是互道早安,他們有著更符合國情的問候語。

清晨家庭婦女起床後不洗臉不刷牙,首先要籠火(即生火),然後婦女之間的早晨第一句問候便是:“您早起來了?”北京老爺們兒在衚衕口的清晨禮貌用語更是生動:“您真早班兒呀,這麼早遛鳥都回來了。”

老北京的往事-那些家長裡短

這種煙火氣息撲面而來的對話是北京人早起的打招呼方式。這些自然入骨的對話,就是冬天清早的一碗冒著熱氣的豆腐腦,順喉溫暖。

很多人說北京人見面就會問“吃了嗎”,只能說這是誤傳,誰家沒事也不會睜著倆眼珠子就問你吃沒吃。

夏天,許多北京人喜歡在四合院的庭院裡吃晚飯的習慣,若遇到鄰居經過時,會很自然地和鄰居打招呼:“您吃了嗎?沒吃(的話)一起吃點兒吧。”可能對方會說:“我先偏您了(既已吃過),您快吃吧。”

老北京的往事-那些家長裡短

這種禮貌性的用餐對話都只是一種禮節,只要情商智商在線的人,都不會真的坐下拿起筷子一頓猛吃。

同樣,北京人也沒有說晚安的習慣,但是四合院裡的鄰居睡覺前肯定都要打招呼,為了整個門戶的安全,老北京都有這個習慣。

老北京的往事-那些家長裡短

當年四合院的街門,每晚四合院的各戶都會積極主動地關街門,關門的人必須要每個住戶打招呼:“張大媽您家都回來了嗎?我關大門了。”聽到這話各戶都會主動回答:“全回來了,您關吧,咱明兒見了。”

老北京的往事-那些家長裡短

凡有人未歸的家庭定會主動招呼:“我那大小子還沒回來呢,您先歇著吧,待會兒我關吧。”

四合院的鄰里街坊們,一個院兒住著,互通有無,互相幫助,是常有的事兒。

老北京的往事-那些家長裡短

北京有句俗話:“好借好還,再借不難。”四合院的借與還是要區別對待的。小至小調料自然不必還,借用的炊具要清洗乾淨再完璧歸趙。但是有一種例外的情況,藥鍋,只許借,不許還,只能等到原主人需要時上門討要。

因為還藥鍋對藥鍋的主人而言不吉利,至於藥鍋主人主動去討要的時候,即使使用過程中將藥鍋打碎,主人家也絕不挑眼。

這些老北京四合院裡的家長裡短,彷彿用文字回到那個天空從來不會有霧霾年代的北京。而這些熟悉的漢字符號在今天的北京胡同裡,依然按部就班的排列組合,偶爾換一換位置,但是終究還是原來的味道。

老北京的往事-那些家長裡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