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河老人不腐之謎(續)

點擊“藍色”關注

香河方誌

香河老人不腐之谜(续)

周鳳臣老人身體不腐現象,引起了社會各界有關專家的濃厚興趣,他們紛紛發表意見,闡明自己的觀點。中國人體科學學會原理事長張震寰,生前對周鳳臣老人的保護、研究工作給予了極大關注。1994年1月9日他在家中聽取了楊學強等人的專題彙報,觀看了有關錄像資料,對如何搞好周鳳臣老人的保護和科研工作提出了具體要求。他還在百忙之中數次寫信,瞭解事態發展情況,指導工作的開展。他在專門致楊學強所在單位領導的函中強調指出:“對周鳳臣老人身體變化過程的研究工作意義重大,與21世紀人體科學研究需要突破的前沿密切相關,此項研究也將在國際上引起震動和反響。”

中國軍事醫學科學院病理學教授王德文考察後說:“老人的遺體確實與木乃伊不一樣。老人遺體保存的這麼好,我覺得是綜合因素造成的。我搞病理學研究,在考察後感到需要解釋的就是老人的內臟如何能在常溫下保存至今?如今是什麼樣?體內究竟還有多少含水量?”

航天醫學工程研究所宋孔智教授認為:“香河老人現象儘管人們不理解,但卻否定不了這一事實,它的意義比社會上特異功能現象的意義還要重大。這一現象從傳統醫學、氣功、宗教內核裡都能解釋,但現代科學解釋不了。這也說明新科學的誕生己為期不遠了,而且是必然的。”

1994年2月,雲南中醫學院楊林同志受中國人體科學學會張震寰理事長的委託在考察老人後指出:“老人遺體特異演化實例,實質上除了帶來科學研究價值外主要是啟發人進一步認識自我,淨化心靈,促進精神文明建設。”“她的生物場還在頻頻活動,也有力證明生命形神一體化,即得氣則生,氣失則死的觀點,她的自身特異調控過程為人體科學的進一步研究提供了難以估計的價值。

周鳳臣老人1997年11月15日,武警後勤部衛生部、武警總醫院派出醫學專家,對老人目前身體情況進行了全面的體表檢查。專家們考察後認為:一、周鳳臣老人的死亡過程與常人不同。老人逝世五年遺體未加任何處理,在自然狀態下,仍處於乾燥狀態,這個現象值得深入研究;二、感謝家人對老人的保護。希望繼續保存好遺體,供長期研究之用;三、每年系統進行醫學觀察1~2次,建立記錄檔案。有條件時做進一步的儀器測定和做組織學、細胞學以至分子生物學方面的研究;四、為拓展研究成果,組織多學科、多層次、多領域的研究。必要時成立一個非常設機構,不定期進行研討交流。

毛主席紀念堂管理局原局長、毛主席遺體保護專家徐靜教授和北京協和醫院病理學專家劉彤華教授,1993年6月考察老人後認為:老人臨終前持續相當一段時間“上吐下瀉”“咳痰”“體表排液”等,導致身體大量脫水;老人辭世後被置於暖氣邊,室溫高而空氣乾燥,軀體內水分蒸發,二者是造成軀體乾枯的重要原因。快速失水,似木乃伊,暫不腐壞是可以解釋的。

1994年4月,北京大學生物學教授陳守良和蔡益鵬作現場考察後認為,老人軀體在自然狀況下不腐的現象值得研究,需要科學地進行解釋,在正常情況下不可能保存至今,因為在軀體保存上甚感困難的就是大腸桿菌的繁殖問題。

航天醫學工程研究院莊樣昌教授認為:考古學界比較熟悉的木乃伊是在特定的乾燥環境下形成的,但在常溫下就不行。至今未發現對老人身體進行過特殊的藥物處理,這個現象需要解釋。

中國科學院牛實為教授從生命科學的角度對周鳳臣老人生命現象提出了自己的見解。他認為:人作為宇宙和地球極端苛刻選擇出的“萬靈之長”,原本具有許多包含自我調控在內的強大功能,但由於後天“能量”的耗散,致使這些功能被大大削弱。香河老人以極小的“物質”消耗,聚集了極大的生命能量。她能如此有序地控制自己的身體演變,實在需要認真研究。

中國氣功科學研究會李之楠秘書長認為:香河老人所反映的不僅僅是一個奇蹟和超自然現象,她是在舊世紀即將結束、新世紀即將來臨的世紀之交出現的,有其必然性。他認為:老人生前行善、信佛、茹素、吃苦及所在環境,都應該是形成這種現象的因素。我們最難解釋的是:她的肉身死了,但仍具有一種能量,具有免疫能力。她的體能沒有死亡,甚至智能也沒有死亡,正如老子所說的“死而不亡者壽”。

海軍總醫院副院長、國際氣功科學聯合會副主席、世界醫學氣功學會副主席馮理達教授在香港迴歸祖國前夕,專程到香河對周鳳臣老人進行了考察。她在留言中寫道:“鳳臣老人生前生後留給世界科學的寶物是我們急需大力研究的,也是需要抓住機遇,埋頭苦幹的。......衷心祝願香功、香河在咱們的香港迴歸之際能為祖國、中華民族開出更豔麗更香之花,留香千古!!!”

北京大學哲學系強昱博士在考察香河老人後認為:香河老人的生命奇蹟,是傳統文化歷史價值的再現;香河老人又是一個道德的典範,她平凡而又極不普通的人生告誡我們,只有做一個符合時代道德要求和價值規範的人,才是有意義有價值的自覺人生。......香河老人實實在在改變了世界,她改變了我們根深蒂固的觀念。

對於周鳳臣老人特異生命演化現象的奧秘和內涵,一些學者也從不同的角度,進行了探索和發掘。

著名的中國傳統文化研究者、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太極專業委員會主任、道家太極門傳人陸錦川先生認為:肉身不腐,自古分“聖”“凡”兩類。聖,佛家稱為“金剛琉璃體”、道家稱為“紫金瓊玉身”,如廣東韶關南華寺供奉的唐代高僧惠能的肉身;凡,就是“木乃伊”。這兩者是不能等同的,因為其成因完全不同:“凡”體不腐的致因是特殊的環境條件或人為的加工處理,而“聖”體不腐則是自然形成的。“聖”“凡”兩者間的鑑別,可以從三個方面來看,一是顏色和潤澤:聖體明亮而有光澤,凡體則晦暗而晦澀;二是氣味:聖體有“異香”或稱為“奇香”,凡體則有“異味”;三是存放:聖體可以自然以處,不需要人為的處置,凡體則依賴特殊的環境,或靠人為的保護。我看到的周鳳臣老人,身體如玉石瑪瑙,身上有“奇香”,沒有人為的處置,與一般的“凡”體有本質的差別,很像佛家講的“金剛琉璃體”、道家講的“紫金瓊玉身”。

陸錦川先生指出:香河老人這樣一個很平常的農村婦女,能夠成道,歷史上還是第一次。她有這樣幾個特點:第一,她的成道是一個自然無為的過程,沒有歸入宗教;第二,她是一個普通女性,成道是很難能可貴的,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第三,她成道於現代社會。鑑於這些,她的價值就不同凡響。她給了我們一個很重要的啟示是:一個平常的人,一個現代社會的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同樣可以成道,可以留下“真身”。這也說明了平常就是道。我國曆史上留下的“肉身”,如惠能大師,都是以宗教形式出現的,而且人們總認為,他們是和尚、是修行人。但香河老人卻不一樣,她在平常之中得道了。陸錦川先生說:肉身不腐的內涵十分豐富,非常值得我們去研究。香河老人“肉身”的存在,具有很高的科學價值,說明人類有許多奧秘,特別是關於生命的奧秘,需要我們去探索。她屬於全人類,相信全世界的專家學者都會來保護她、研究她!

我國佛教界著名人士對老人“肉身”存世,十分欣慰和推崇,充分肯定了老人修持所達到的境界,紛紛前來老人故居拜望老人。

1993年4月,北京廣化寺怕學法師考察老人後,在給老人家人的信中寫道:“周臨終的種種徵兆甚為明顯,極言家人積德行善,孝親尊老,可乃社會公德。在世風日下的今天,實為難得。若能立為榜樣,成為生動活潑的真實楷模,必能教育和感化有緣人,達到治理社會、淨化人心的目的,是難得之素材。”“周鳳臣信女的一生言行及臨終遺言,意義深遠,功德無量,令人欽佩和尊敬。我希望周氏家人應順老人旨意,成全老人遺願,圓滿老人所做功德,必能不負功心,受龍天護法,得人間歡慈。”

1996年5月,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青海省佛教協會會長、塔爾寺寺主阿嘉洛桑圖旦活佛,專程來老人故居瞭解情況,並欣然為老人題字:“功德圓滿”。

著名科學家錢學森曾指出:“21世紀將是人體科學和工程技術相結合產生繼信息革命後又一次新的革命的時代。”人們期待著社會各界有識之士積極探索,早日揭開謎底,為人類科學和文明的進步做出貢獻!

香河老人不腐之谜(续)

關注

長按識別二維碼

關注我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