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河人物傳」金刀令公埋骨香河

點擊“藍色”關注

香河方誌

「香河人物传」金刀令公埋骨香河
「香河人物传」金刀令公埋骨香河

正說金刀令公埋骨香河

楊家將故事流傳廣泛深遠,北宋歐陽修撰寫《供備庫副使楊君墓誌銘》,即贊楊業、楊延昭“父子皆名將,其智勇號稱無敵,天下之士至於裡兒野堅,皆能道之”。兩宋詩文、元代話本雜劇、明清小說戲曲以至今日之影視傳播,已經塑造了深入人心、婦孺皆知的楊家將文化形象,甚至日本、韓國、英美已有不同譯本,可謂“千年不倒楊家將”。明代《楊家將演義》作者熊大木曾講:不能把歷史和小說混為一談。本文試從史料角度求證方家,探幽尋隱,對楊業之死、死後影響,以及埋骨香河釐清傳說演繹,考其春秋正義,以求流佈鄉黨,傳誦楊業忠勇愛國,歿而不朽之事!

敗俘陳家谷

楊業之死讓民間耿耿於懷,據《太宗實錄》主要執筆人楊億《談苑》記載,楊業死後,“天下冤之,聞者為流涕”,楊業之死,不是歷史故事,而是時政新聞,雍熙北伐失敗楊業冤死轟動朝野。

楊業戰死於雍熙三年(986年)七月,楊億編撰《太宗實錄》必能見到第一手資料,歐陽修與宋祁同修《唐書》,又獨修《新五代史》,對楊業父子評價應該客觀公允:唐宋八大家之一曾鞏所著《隆平集》有《楊鄴傳》;王安石曾說楊業被奸人所害,“不得其死”,仁宗時監察御史包拯在《論邊將》都盛讚驍將楊業。

《宋史·楊業傳》記載,“太宗徵太原,素聞其名,嘗購求之”。既楊業歸宋後,“帝以業老於邊事,復遷代州兼三交駐泊兵馬都部署,帝密封槖裝,賜予甚厚。會契丹入雁門,業領麾下數千騎自西徑而求,由小徑至雁門北口,南向背擊之,契丹大敗。以功遷雲州觀察使,仍判鄭州、代州。自是契丹望見業旌旗即引去”。

南宋遺民徐大焯《燼餘錄》甲編曰:“興國五年,太宗莫州之敗,賴楊業扈駕,得脫險難。......楊業及諸子奮死救駕,始得脫歸大名,密封褒諭。”近代著名古文獻學家餘嘉錫先生在其考證嚴謹詳細的《楊家將故事考信錄》中認為,楊業父子救駕,絕不見他書,蓋官書之所諱言,流傳於故老之口,其事容或有之,未必純出於捏造。餘先生又考證楊無敵之稱號,“乃知業戰功湮沒者多矣”。

楊業老於邊事,洞曉敵情,又能為政簡易,與士卒同甘苦共死生,久經沙場,戰功卓著,是宋遼西北戰場上最為傑出的將領,但因此遭到戍邊主將嫉妒和誹謗。此時雍熙北伐,潘美為主帥,楊業為副帥,王侁、劉文裕為監軍,楊業父子浴血奮戰,戰功巨大卻被潘美攬在頭上,正確的作戰部署卻被王侁汙辱、挑唆、諷刺、責難,劉文裕附和王侁,潘美坐視,縱容二小,從而導致楊業置身死地。

先說楊業之功。宋史除了雁門關之戰,對楊業戰績記載少之又少,此次雍熙三伐,宋軍三路,只有潘美、楊業的西路軍功績最大,攻取了雲應寰朔四州,這是幽雲十六州割給契丹後收復故土的重大成果(雖然沒有鞏固)。北京大學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張希清教授在首屆全國楊家將歷史文化研討會開幕式主題報告會上做了《楊業與雲應寰朔四州》的報告,認為四州得失繫於楊業一身。宋軍出雁門關攻佔四州之後,就可直取幽州,軍事意義非常重大。但攻下四州,《宋史•太宗本紀》都記在潘美名下,《遼史•聖宗本紀》以及耶律斜軫諸傳記都記載楊業攻陷山西諸郡,北據云、朔數州。《宋史•楊延昭傳》可看到,“業攻應、朔,延昭為其軍先鋒,戰朔州城下,流矢貫臂,鬥益急。”楊業父子在前線攻城陷陣,出生入死,宋人一直公認為是出類拔萃的名將。

次說三人之惡。雍熙北伐先是東路曹彬、中路田重進相繼落敗,太宗命令全部撤退,潘楊西路軍掩護四州之民遷到內地。楊業主張派兵佯攻,吸引遼軍主力,伏精兵於退路,掩護軍民撤退,王侁沮其議,要求大張旗鼓而行,並嘲諷楊業,“君候素號無敵,今見敵逗撓不戰,得非有他志乎?”楊業為保生民,只好去打頭陣,臨行懇請潘美在陳家谷口埋伏步兵強弩作為增援。“美即與侁領麾下兵陳於谷口。自寅至巳,侁使人登託邏臺望之,以為契丹敗走,欲爭其功,即領兵離谷口。美不能制,乃緣灰河西南行二十里。聞業敗,即麾兵卻走。”

小人面目躍然紙上,潘美當初不能堅定採納楊業戰術,此後又聞風而逃,約束不力,以至楊業敗死,難辭其責!事後宋太宗痛惜楊業之死,詔書中對其冤情描述:盡力死敵,立節邁倫。群帥敗約,援兵不前。獨以孤軍,陷於沙漠,勁果飆厲,有死不同;給潘美定性:不能申明斥堠,謹設堤防,陷此生民,失吾驍將;評判王侁、劉文裕:墮撓軍謀,窘辱將領,無公忠之節,有狼戾之衍。違眾託情,彼前我卻。太宗對此事的認定和評判是客觀公正的。

再說楊業之死。宋史載楊業見無人接應,再率帳下將士力戰,身被數十創,猶手刃數十百人。馬重傷不能進,遂為契丹擒,不食三日死。

宋史沒有敘述楊業被俘情況及死後情況。小說《楊家將演義》及京劇《李陵碑》都以悲壯鬱結色彩描寫楊業頭碰李陵碑死去,而史實中楊業激戰一天,身受數十處創傷,還能殺死遼兵遼將百八十人,也的確英勇壯烈。《遼史》中記敘,楊業遇耶律斜軫伏兵,匿深林中,耶律奚底望袍影而射,楊業在力盡喪失戰鬥力情形下墮馬被擒,軍令要求生擒楊業,以便招降,楊業抱必死之心,瘡發不食,三日而死。於是函其首以獻,遼主下令傳首軍中,提高士氣。被俘於陳家谷口,即今山西懷仁縣西北10公里山峪口,當時為雍熙三年七月,楊延昭因攻朔州中箭療傷倖免於難,其弟楊延玉追隨老父身邊慘死陳家谷一役。《續資治通鑑長篇》記,端拱二年(989年)知制誥田錫奏疏稱:“近代候伯,各有廳直三五十人,習騎射為腹心,每出入敵陣,得以隨身,後來不敢養置。昨楊業陷陣,訪聞亦是無自己腹心,以至為敵人所獲”。看來,楊業如配備自己的警衛連,再多帶幾個兒子,也許能從陳家谷口衝殺出去。

「香河人物传」金刀令公埋骨香河「香河人物传」金刀令公埋骨香河

關注

長按識別二維碼

關注我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