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階層固化其實是認知階段的固化

固執己見的背後,可能是認知水平低的緣故

社會階層固化其實是認知階段的固化

固執己見


你可能會有這樣的經歷。

跟人交談時,有時你從各個角度給他分析一個問題,提出中肯的建議,但是他怎麼都聽不進去,表現地異常固執。

比如,一個女孩深陷感情騙局,外人一看就知道男孩在騙她,但女孩子卻固執地認為男孩是真正地愛她,任憑外人怎麼說,她都不會改變主意,甚至認為別人在不懷好意地破壞他們。

再比如,你苦口婆心地跟他人說年輕的時候多學點東西,多增長見識,對自己的事業、人生都有幫助,他卻認為什麼文化、知識都沒有用,遇到事情還得靠錢、靠關係、靠運氣。

於是,你所有的建議壓根就不會起作用,他總會固執地尋找理由,固執地放棄努力。

每當這個時候,等你們爭論一番毫無結果時,你也許會有一種挫敗感,甚至捶胸頓足地喊道:從來就沒有見過如此固執的人,這麼簡單的道理,他怎麼就是不懂呢?

前幾天跟一個夥伴交涉某個問題,他提出來說一項數據不正常肯定是設備故障的原因。

我說先彆著急,等我查一查。

當我告訴他數據不對並非是設備運行不正常,而是因為那個時刻正好有工人在檢修,同時又受其他很多不可控的因素影響,才出現了這樣的問題。

我把檢修記錄發給他,並指出了幾項可能性的因素,但無論我怎麼擺事實說明,他都認定了就是設備故障的原因。

等冷靜下來之後,我便想他為什麼這麼固執?

可能很大的原因就在於其認知能力,當發現這種問題時,他的第一反應甚至是唯一的反應就是設備故障,任你怎麼拿證據去給他看,他都改變不了自己的看法,因為他根本沒有其他的看法。

一個人的認知水平越有限,其想法就越單一,越缺乏判斷力,人就會表現地越固執。

有很多人會說固執沒有什麼不好,它表示一個人有所堅持,不被同化。

而是當你面對不同意見時,異常敏感,異常自尊,拒絕反省、拒絕傾聽、拒絕學習的行為,它甚至會演變成過分的偏執、執拗。

而這時,你就很難再進步、再成長。

也有很多人把固執當成一種張揚自我的個性,彷彿有一天一旦不固執了,那是不是就會隨波逐流,變得毫無特點可言。

其實這是一種錯誤的想法,錯在把固執這種稜角當成了個性,將稜角和個性相混淆。

有些阻礙成長的稜角是應該被磨平的,使自身變得更加圓融,但這不影響你個性的形成。

一個真正優秀的人會保持其獨特的個性,因為他們認識到,所謂的固執並不是獨特的個性,某種程度上說是一種人格缺陷。

恰恰是固執阻礙了一個人良好個性的形成,它往往使得你越來越偏激,缺少寬容和智慧,阻礙了你學習、思考以及接受新鮮事物的能力。

美國心理學家喬治.凱利曾經提出過“個人構念論”的觀點:個人構念即由個人過往的見識、期望、評價、思維等等所形成的觀念。

當遇到相同或者相似的場景時,一個人的腦海裡便會呈現出他以往的經驗來對該問題或者場景做出判斷。

當你的認知能力很低時,腦海裡的個人構念就會趨向於單一,缺乏彈性。

因此遇到問題時,你的個人構念所提供出來的對策就很狹窄,但卻成為了你的全部,你誤認為這就是所有的、最好的對策,沒有其他的可能。

而當你的認知能力高,見識的多、讀到的多、經歷的多、有獨立思考能力時,你就會獲得越來越多的知識和經驗,你的個人構念就會越豐富、越飽滿,在同樣的問題面前你便不會只是執著於一種答案,而是有幾種可能的答案。

社會階層固化其實是認知階段的固化


舉個例子,認知水平低的人固執地認為讀書、上大學沒用,大學畢業生賺的錢還不如小學沒畢業的人賺得多,他們的衡量標準就只是金錢。

而認知水平高的人的衡量標準中除了金錢之外,還有工作機會的選擇,自身潛力的挖掘,精神趣味的提升,多元化的學習等等。

認知能力高的人,往往更樂於提高自己,於是一段時間後,當你返過來再看自己做的對策或者思考時,往往還會補充更多的可能性。

因為你又進步了,你的認知水平又提升了。

這就是為什麼當一個人知道的越多時,越明白自己的無知。

因為,你的認知水平越高,你越明白外面的世界之大,知識是學不盡的,你沒法固執起來,只有謙虛地走在學習、領悟的道路上。

因此,真正厲害的人物反而很謙虛。

就像蘇格拉底所言: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一無所知。

因為認知能力低,個人視角太小,想法單一,缺乏判斷力,所以表現為固執,又因為如此固執,便拒絕了學習,拒絕傾聽他人的意見。

我發現,很多人以為自己在努力賺錢,但是,大多數人的工作都不能算是賺錢。

你付出的是你的成本,你得到的是你的收益。收益小於成本那叫虧本,成本等於收益那叫交換,只有當收益大於成本才叫賺錢。你手裡的錢,其實是用你付出的時間和精力換來的,這是純粹的交換,而不是賺錢。

我也發現,努力與努力是有不同的。有些努力可以使你生活更好,有些努力則毫無用處。

你在工地搬磚,努力些也就是多搬幾塊,你在工廠流水線,努力些也就是多做幾件。這種沒有積累效應的努力,不會讓你從搬磚的成為包工頭,更不會讓你從生產工成為部門主管。

所以,沒有積累效應的努力,除了感動自己和他人外,並沒有什麼卵用。

我還發現,努力並不能改變命運,多數人的成功,與他的努力沒有多大關係。他們只是比別人更快看到這個時代的趨勢並利用這個大勢風口把自己吹高一個社會階級而已。

傅盛說,人與人的唯一差別就是認知的差別。技能的差別是可量化的,技能再多累加,也就是熟練工種。而認知的差別是本質的,是不可量化的。

認知與聰明無關。只有從認知角度,而不從聰明角度,理解所在行業發展,你才會有更多不一樣的認知,才能看到更多別人看不到機會,才能把握住時代得發展趨勢,然後順勢取得成功。

社會階層固化其實是認知階段的固化,我們只有升級認知,才能打開社會階級的上升通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