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讀不叫苦的家長,都偷偷做了4件事,難怪孩子會成績拔尖

陪讀不叫苦的家長,都偷偷做了4件事,難怪孩子會成績拔尖

每次接娃放學回來,都想著和顏悅色,和風細雨,可是陪娃寫作業不到半小時,音量就不斷變高,從低聲訓斥到高聲怒吼,暴風雨來得異常迅猛。

俗話說,欠的債總是要還的,在孩子身上偷的懶,也終究要加倍償還。

有一個媽媽在孩子一二年級就培養出良好學習習慣,她說孩子每天回來就自覺寫作業,九點以前就能全部寫完。六年級了,每天晚上還有半小時運動,半小時閱讀時間。

對於每日作業能拖到11點才完成的孩子媽內心是何其煎熬。我們會發現,越是不懂陪讀技巧的父母,越感覺累;越是懂得陪讀技巧的父母,越覺得陪讀是一種享受,是一種幸福。但現在的身心俱疲,可力不從心,不正是因自己之前偷的懶嗎?

那麼,那些陪讀且不喊累的家長,平日裡都是怎麼做的呢?

1、戒吼

我們陪讀的初心是為了讓孩子更好的成長,卻因自己的情緒讓陪讀變成了對彼此傷害。看不下去的時候,去陽臺或臥室深呼吸,或者去衛生間,看看自己生氣時的可怕樣子。讓自己平復情緒。吼沒有任何作用,在憤怒之下的口不擇言,常常成了插進孩子心靈的尖刺。

我們想讓孩子控制自己的行為,就要先學會控制自己的行為。

2、營造一個學習型的家庭環境

很多家長總是很疑惑:“為什麼孩子在學校的時候,總能夠按時完成課堂、課後作業,可回家做家庭作業的時候,卻一會兒上廁所,一會兒喝水?”

作為父母的我們,應該學會給孩子營造一個學習型的家庭環境。其實,想要做好這一點也很簡單的,只需要各位家長在一些小細節上多加註意就可以了。

比如:孩子準備做家庭作業的時候,家長主動把電視關掉、把手機收起來,孩子做作業的過程,就是父母看看書籍的過程。

3、少批評多鼓勵

往往孩子一寫作業,眼睛裡看到的都是孩子的不足。批評只會讓孩子越來越沒信心,越來越氣餒。要激發孩子內心的主動性唯有鼓勵。

這個過程可能是緩慢的,我們要調整自己的心態,努力找尋孩子的優點,鼓勵好的行為。寫作業時,不是僅僅盯著孩子出錯的地方,還要看孩子做對的地方,問她“這道題全對,你是怎麼做到的?”讓孩子去思考自己做對題時的狀態。喚起她內心的成就感。

4、先把檢查作業的任務交給孩子

大部分的家庭都是這樣:孩子寫完作業,家長就讓孩子去玩了。雖然,在平日裡,就算把檢查作業的任務交給孩子,孩子也不一定會把錯誤全部檢查出來。但是這個檢查能力的培養,在考試的時候,卻是十分重要的。

很多孩子正是因為平日裡沒有養成檢查的習慣,所以考試的時候把題目一做完就開始東張西望或者打瞌睡,等到試卷發下來的時候,才發現自己把非常簡單的題目都做錯了。如果家長平日裡能夠培養孩子檢查作業的習慣,孩子在考試的時候就會多得幾分。自信決定了一個孩子做事的動力,當孩子對事情有控制感,他的態度會逐漸從消極到更加積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