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波林:带出乡村教育“梦之队”

在江西上高泗溪中心小学,有这样一群人:行色匆匆,步伐有力;早上六点半到校,晚上八点半离校;既有一个班的教学任务,又要兼职走班教学。这群为乡村教育奔忙的教师,自称“追梦团队”,喊着“天不荒,地不老,追梦人生生不息”的口号。在他们的努力下,学校连续多年综合评估稳居全县农村学校首位。而他们的领队——校长聂波林,一副“我们不做,谁做?我们不教,谁教?”的姿态。在他的办公室,挂着一幅精致小楷,上书“要不忘初心,衷始尊教育万世师表;要不懈梦想,洪荒教育金字宝塔;要不拘一隅,谋求教育鱼熊兼得;要不坠青云,甘守教育三尺讲台。”他说做教育,要敢于亮剑,敢于胜利。

聚人心

早些年,聂波林的亲戚觉得他“做管理”有一套,一度“一天三四个电话”,邀他去“赚大钱”。几经犹豫,聂波林觉得自己还是适合做教育。

“小时候家里穷,读师范是为了‘跳龙门’,毕业时才知道得去当老师。”聂波林没想到一当就当到现在。

教育有温度,聂波林说它“是一件聚人心的活儿”。“要赢教育,首抓人心,全方位调动人的积极性。”“首先是尊重,信任和理解教师。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岗位无贵贱之分,让教师都感觉到自己也是主人,方可有‘士为知己者死’之慨。”聂波林爱看军事题材的东西,办公室里挂着有关上高会战的海报,话语间军事术语不时蹦出。

多年来,学校努力为教师提供各种舞台:为不同专业的教师量身打造相应社团,积极申报省市专门课题,对接上级部门的各项比赛、竞赛等。每学期,学校都要开展“我为学校发展献策”的“金点子”活动,让教师们参与到学校建设之中。今年上半年,一名英语教师辅导的学生绘画,拿到江西赛区的第一名,马上还要代表江西省参加全国比赛。聂波林又趁机给教师们“上课”了:“不只是教主课才有出息!”

聂波林还不忘见缝插针地进行“感情投资”。他要求每个副校长级干部蹲好一个年级和三个教学点,并特别强调要关注好教师的心理倾向。由于学校教师大多不是本地人,每年新教师一分来,校领导不仅要专车接送,还要安排好住房,暖言暖语地实施“儿女般关爱”。聂波林说这叫“上好最初印象课”。教学点人少、地偏,但近年来前去工作的多为刚分来的年轻女教师,他们家在外县市的占多数。为此,学校实行了“双栖制”:教学点上有休息房,镇上有公租房,晚上统一在中心小学用餐、住宿。“好在镇上给了我们一百二十套公租房,学校能做的都是小事。”聂波林说。

促成长

上任之初,聂波林就提出了他的办学理念“师生共同成长”。他说,要以师生品德修养促师生互融,以教育质量促师生共进,以师生素养促师生共赢。

排在最前头的是品德修养。学校留守儿童多,聂波林说这是一群“给点阳光就灿烂”的孩子,学校便以“感恩教育”为切入点,抓养成教育,促进师生互融。在学生中,开设感恩课和每月感恩活动,并开辟了幸福院和上高会战烈士陵园两个感恩基地,通过几年的常抓不懈,内化为学生的自控力。在教师中,推行“代理家长”模式的关爱管理,每位教师结对两三名学生,时常谈心、定期家访、关心生活,给留守儿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困生更多的呵护和教育。

要办好家门口的教育,重点还是要瞄准课堂。那么,如何兼顾中心校和教学点,促进区域内教育发展?

学校开展了“订单式送教”。教学点列出薄弱学科,中心校组织各科教师前往送教。教学点还可以点名“指定”送教教师。

由于教学点相对封闭,不利于教师间的交流,学校就让教学点的每一位教师到中心校找一位有经验、业务能力强的师傅,利用线上线下等形式开展对其全方位的“传帮带”。师傅至少半个月就得到教学点去“实地帮扶”。为鼓励徒弟多到中心校学习,食堂还对教学点的教师免费开放。

每学期,每位年轻教师至少要在全镇上一节公开课,参加一次教学比武,师傅从教学水平、教学成绩、教学手段等方面对徒弟的综合能力进行检测。

让聂波林欣慰的是,每年的教学比武中,都有教学点的年轻教师“冒出来”。

成风气

历年来,学校的教学质量及素质教育成果一直在全县农村校遥遥领先,聂波林将这归结于“风气好”!

啥风气?“风清气正!”聂波林正色说,“我们的教育得真正为孩子的终身发展服务。”

当地重教,村民“砸锅卖铁”都要送孩子去读书,时常有家长来校问孩子的分数。虽然“一分一厘”都很清楚,但聂波林和教师们都不会说。

聂波林说:“这么大的一个乡镇,会有不同的人才在里头。要善于发现孩子各方面的天赋。”主课不能松懈,同时学校还开展以兴趣为主的走班制教学。组建语文、数学、英语、美术、体育等十几个小班,择优聘请兼职教师。学生自主选择,利用下午课外活动和早晚自习“加餐”。泗溪以版画闻名,为了学生安全,学校便改革传统的刀刻版画为吹塑版画,不同节日组织学生开展不同主题的版画创作。

多年前,学校通过全面推行阅读教育,努力让学校每个角落都散发出“酸酸的书生味”。在学生的听、说、读、写等能力都上了一个台阶后,聂波林觉得一种“演”的东西正奔涌而出。2016年,学校依托课本,集编、导、演于一体,给学生足够创作与表演空间的课本剧应运而生。以班级为单位,自行组织,定期会演。学校场地有限,但每年六一,各个班级都会在各自的教室里开展汇报演出,好不热闹。

新学期,学校搬进了宽敞的新校区。聂波林说,还要搭出更大的台子,让孩子们演校园剧、社会剧,并把家长与社会也吸纳进来。

活动越来越多,师生的素养也随之提高。聂波林说这就叫“不拘一隅,谋求教育鱼熊兼得”。

《中国教育报》2018年09月05日第6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