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離去後,我晚上回家再也沒有餛飩吃了」

“媽媽離去後,我晚上回家再也沒有餛飩吃了”

sayings:


我昨晚約朋友吃飯,她發給我這段話:


“媽媽離去後,我晚上回家再也沒有餛飩吃了”


其實,我們經常有這種“飢渴”:

腸胃像是被勾住了,明知道不能實現,但卻特想吃親人做的某頓飯。

這飯往往不是什麼高級的飲食,可它的難得在於,它有自己的歸屬地的,離開那裡,只會變味。

有個讀者說,自己在外 10 年,週末一個人在家叫外賣時,經常想吃姥姥做的辣椒煎蛋,但自己怎麼著,都炒不出記憶中的味道。

他說:3000 km的距離,終於明白為何當初家人執意不願我離開。

作為一個同樣在外飄的人,每次吃到小時候熟悉的飯菜,那些味道和記憶,就像是從家鄉那條久遠的巷子裡撲面而來。

人對食物的記憶就是如此綿長,小時候親人培養出的飲食習慣,一旦形成,無論你走到哪,都沒法忘記那裡的味道。

一回到親人的飯桌上,年齡再大的人,也能做個小孩。



最好的味道,你已經嘗過了。


小時候,

家人永遠知道我們的愛好:

我們的飲食偏好,

像胎記一樣隱秘,

只有最親的人知道它在哪裡。

1

“小時候每天早晨媽媽給我打豆漿、下麵條,

現在再也沒人特意為我做早飯”

@小樹林君


高中時,媽媽每天早上 5 點起床,給我打豆漿,下麵條,每次擺好放在桌上。

習慣晚起的我,都沒有時間去吃,永遠都是揹著書包直接出門。

現在大一了,依舊沒有吃早飯的習慣。雖然課業自由了,時間充裕了,但再也沒有人為你特意起床做早飯了。

高中三年,我辜負了每一頓的愛。

2


“想起 14 年前冬夜裡,

鍋裡冒的蒸氣,現在還覺得溫暖”

@IN砰砰砰


印象裡,父親總是外出打工,過年才有機會回家。

寒冷的冬夜,三間瓦房中昏黃的燈光下,是煤球爐上鋁鍋冒起的嫋嫋蒸汽。我們一家四口圍坐在一起,吃著熱氣騰騰的白菜燉粉條熬菜。7 、8 歲的我,可以吃一個大饅頭。

雖說,在我 21 歲時,父親突然出車禍去世,家裡漸漸衰敗了下來。

這些年來能讓我感覺到溫暖的,依舊是那麼多冬夜裡的燈光、火苗與蒸汽。

3


“爸媽坐在校園裡的臺階上,

看我吃完了一整碗排骨”

@小四


我 12 歲生日那天,是個週一。

我媽和我爸拿著一碗排骨,和一大袋獼猴桃來學校,陪著我坐在學校花園的臺子上,看著我吃完。

那會是夏天,學校種了大片紫藤蘿,香味甜膩,還哪哪都是。我們就坐在那片紫藤蘿下。

這個畫面是我和家相關,為數不多的快樂記憶之一。

4

“我沒吃姥姥塞給我的油餅,

覺得比不上同學的零食”

@劉中浩


讀初中的時候,姥姥怕我上課會餓,每天下午給我送來一塊熱乎乎的油餅,可當時覺得沒有其他同學的零食好吃,我就悄悄帶回家。

有一次姥爺發現了,他就親自下廚,把已經涼透了的油餅切好,炒好雞蛋,切好火腿腸,把我不喜歡的油餅做成了炒餅。

當時我的房間窗戶剛好向西開,落日透過玻璃,照著裝炒餅的碗。姥爺就坐在我房間門口的椅子上,靜靜的看我吃完。

時至今日,無論走多遠,看到油餅,或者飯店裡的炒餅,就想起那些金色的下午。

5


“媽媽去世後,

我晚上回家再也沒有餛飩吃了”

@六耳獼猴


放學後,我經常在學校和朋友玩,媽媽短信催問一遍又一遍,我卻總只回復:放學晚了,等不到車,不用等我吃飯。

有一晚,我玩得忘了時間,不知道下了很大雪。等我到家都快凌晨了。

我又冷又餓的,一進家門,就看著媽媽端著一碗熱氣騰騰的餛飩上了桌。瞬間,香油和胡椒的香氣在鼻腔裡亂竄。

來不及管什麼紫菜和香菜,三下五除二就吞了一海碗,直到肚子也變得圓鼓鼓、熱乎乎的。太好吃了!

其實一到冬天,我家冰箱就會常備著餛飩,不管我多晚回家,都要吃一碗。可從2013年冬天開始,媽媽生病,去世,直到現在。

冰箱裡就再也沒這種餛飩了。

不管遇到什麼不順,

家人總在用食物告訴我們:

只要還能享受食物,

一切就都會過去。

6

“初中我以為自己得了 H7N9 ,

我媽哄我說吃了玉米腸就好了。”

@森森


初中那年流行 H7N9 ,我正好感冒發了燒,被迫呆在學校。當時年齡小不懂事,以為自己得了甲流,要完蛋了!還裝模作樣的寫了“遺書”……

第二天,我媽來學校看我,給我帶了好幾大包零食,然後坐在我寢室的床上,餵我吃玉米腸,跟我說,不要害怕,一定會沒事的,吃完玉米腸就好了。

後來,只要感冒我都會吃玉米腸,我從初一保持到現在。

7


“我 5 歲那年,下特大雨

和媽媽躲在屋簷下吃小籠包,一點也不冷”

@李楨 Cecilia


下雨天,媽媽牽著 5 歲的我從幼兒園回家。

走著走著,我忽然在雨的味道間,聞到街邊剛出鍋的小籠包,循著味望過去,高高的一列籠屜在冷雨裡呼呼冒著蒸汽。

就忽然抱住媽媽不肯走了。一籠,10個,裝在塑料袋裡捧著直燙手,被雨淋的身子好像一下子就被暖過來了。

躲在屋簷下,我跟媽媽你一個我一個分著吃,誰也不許連吃兩個包子,那個味道至今都忘不了。

8


“吃了媽媽給我做的魚香茄子,

我感冒就好了”

@jikiohh


我 11 歲那年,獨自坐了四小時汽車來到爸媽工作的城市,傍晚的時候覺得腦袋昏沉像是發燒了。

正睡的迷迷糊糊就聞到從廚房飄來的香味,媽媽輕輕地推醒我說吃飽了帶我看醫生,桌子上只是簡單的魚香茄子和一盤青菜,魚香茄子有點鹹。

吃完之後詫異的發現燒已經退了。

現在我19歲,每次發燒都無比想念的那道魚香茄子,可媽媽已經離開三年零六個月,我再也吃不到了。

9

“高三那年,

邊吃後媽深夜給我煮的面,我邊哭,

像是想要快點把高三的苦一下子都哭完。”

@小鹿


我高考時家住得遠,為了我來去學校方便,後媽說服我爸,在學校附近租了一個很小的單身公寓。

我住在裡面的房間,有空調和大床。她住在外面的小客廳,睡在一張小小的彈簧床上。

有一次我考的很糟糕,她都睡了,我還睡不著,就悄悄出去和她擠一張小床。剛躺下,就看到床尾放著本攤開的《專業選擇大全》,上面用紅線畫了好多圈圈和五角星。

沉默了一會兒,我看著那些紅圈圈和五角星,小聲哭起來。

她一開始沒做聲,過了一會兒,起身說,我給你下碗麵吧。

我沒回話,繼續非常努力地哭,像是想要把高三的苦一下子都哭完。


長大後,

食物是我們對家人的一種宣告:

我能餵飽自己,也能離得開你。

然後帶著或感恩或怨懟的心,

和家人分離。


10

“奶奶臨終前什麼都不吃,

卻吃下了一整碗我給她做的手擀麵”

@ 依依Zoé


手擀麵是跟奶奶學的,奶奶(活到 98 歲)年紀大了之後,幾乎每天是吃麵條,得到奶奶臨終消息的那天,我在北京家裡帶了一小袋我認為最好的面,想回去做給她吃。

到家後才知道奶奶已經兩天不吃東西了,誰勸也不吃。我倔強的做了一碗手擀麵,說吃不吃我也要做。

結果奶奶竟然坐起來吃了一整碗,邊吃邊說特別好吃。

11

“父親肝癌住院時吃什麼吐什麼,

我做的玉米炒排骨,

他卻忍著吐吃完”

@自由是種病


父親被剛查出肝癌晚期住院做介入手術時,吃什麼吐什麼。

我沒做過飯,就自己摸索著蒸了排骨,炒了個玉米粒,勸他要吃東西才能快一點康復。

他吃得很辛苦,卻忍住不吐出來,邊吃邊說很好吃,以後天天也想吃女兒煮的。

他吃的很高興,我卻看得淚流滿面。

12

“年夜飯有人找我爸外出打工,

我媽沉默了好一會,說他去世了”

@酒的微博


去年除夕,我們沉默的年夜飯。

有人到訪,問“是吳師傅家嗎?吳師傅在嗎?”

一陣長的沉默……

吳師傅是我父親,木匠,52歲,去年臘月,病逝。第一個缺爸爸的除夕晚餐,有人找他開年去做工。過去了很久很久,我媽才輕輕對來者說:

他去世了

“媽媽離去後,我晚上回家再也沒有餛飩吃了”

。20歲以後是沒有爸爸的人了。

13

“把獎金給我爸爸後,

他敬了我一杯成人禮的酒”

@列泊陳思


前幾年過年時,我第一次把獎金包成紅包給爸媽。

我爸本來就不會很直接的表達感情,他看著紅包什麼都沒說,可能是不好意思,所以沒抬頭看著我。

然後舉著酒杯,低著頭和我說:“來,咱倆喝一杯”。

那是他第一次讓我喝酒,雖然經常在外面也喝,也是我第一次在家人面前喝酒。

可能在他眼裡,只有真正長大才能喝酒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